02 风尘骯髒赞妙玉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67

))赑屭朝光透,罘罳晓露屯。”大概这就是她曾经亲身经历的恐怖场景吧?

“一个小尼姑,带发修行,年轻貌美,一定是在春心浮动了,呵呵!”好可怕好刻薄的揣测,关键的是揣测之后的行动。“蟠香寺”,或许里面种满了桃树?或许在同样的花柳繁华地落英缤纷处也有一个花冢?或许隐喻了一个类似薛蟠的人对她心生非分之念?忽然想起了《望江亭》里的谭记儿,如果真是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公子,或许她就会以身相许,甚至会为了爱人的安危出生入死。而如果非她所愿,甚至是她所不屑的呆霸王,想来就一定会至死不从了。哪怕颠沛流离,也不会屈服和后悔。其中缘由,在她眼中本是为着至情至性,而污浊之人偏偏将其以色归类,其中的悲愤气苦、茫然无助怎是一般闺中女孩所能感受?那样一个清高自守的女孩子,在这种背景下,她会对轻薄阴损恶意攻击之徒会更加痛恨,讲究洁癖的行为似乎是她潜意识的流露。现在以这样的理解来看看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固然刘姥姥是为着一家人的生计张罗应付可以理解,而对妙玉这样至死不肯向权贵低头的纯粹之人又如何要求她理解并认可姥姥的难处呢?

来到大观园,开始有一些舒心的感觉了吧?柔花娇草,诗情画意,那颗紧揪的心应该放松了很多。一班年轻秀美清爽的女孩子也天真烂漫地悠游在这个美丽的园子,作为一个再世为人的大姐姐看着她们吟诗作赋,嘴边会不会有一丝浅浅的笑?终究是心态不同的,她心中的哀与幸只怕没有几个人能懂得。因为曾经生活在一个富裕之家,以成熟理智的心再来看这个庞大的家族,其中的纷争纠葛又仿佛历历在目,作为一个在这里无亲无故的外人,她很注意地保护着自己,那份警觉和自重本是从前的经历教给她的生存之道,毕竟她是一个无枝无蔓的人,又没有钻营联络的手段和热情,唯一的应对也无非就是自重自持罢了。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位清雅的女性在修花弄草、咏读佛经之余也应该感受到了精神寂寞苦无知音的苦恼吧?那次请黛玉宝钗连带着宝玉来到耳房品茶,整体看来态度上似乎有些冷冰冰,但看她说的那些似远又近的话,其实已经掩饰不住她想结交朋友的热情。黛玉无巧不巧的坐在妙玉打坐修行的蒲团上,所发之问和贾母如出一辙,表明了其品味的敏感和高段,妙玉洋洋得意的解释也恰恰流露出被人品出门道的喜悦,而宝玉适时适度的体贴钦敬之语,也明确的体现了他的理解与认同。而宝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已经是很明显的不是一类人。

精神知己的交往本不在于过多的语言,一声轻叹,一句品评就已在一刹那明白了彼此的境界。黛玉宝玉和妙玉,这几个人的心灵有没有相通呢?

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那样捻酸吃醋清高自许的颦儿却在此时这么达观谦逊?因为妙玉是尼姑,不会和她抢宝二***位子?竟或者是可怜她?全是政客的分析!其实原因最简单不过,相知相怜互敬互赏罢了!

宝玉也曾经说过:“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一向自贬自惭的浊玉忽然自诩为“微有知识的”,可见他是真懂得妙玉的心。

为了这样的知己,本应大方的尊重和相交。我本槛外之人,我自放诞诡僻,懂得我的自会懂得,却又何必挂怀于世人的诽谤!冰雪下的红梅开得格外的绚烂,“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一如妙玉那真诚明朗恣意挥洒的情怀。

说到乞梅,就要提及那位“槁木死灰一般”的珠大奶奶,就像宽厚良善的王夫人似乎总是讨厌和黛玉有些相像的人一样,她对几乎素无瓜葛的妙玉所怀的厌恶之心来的十分奇怪。而且最妙的是,她可不像平时表现得那么木讷,竟是这样一位世事不问的人偏偏想出让一位年轻公子哥去庵堂乞梅的新雅主意,看来她的卦竟比心细如发的黛玉算还得准呢!妙玉也不含糊,一枝寒梅“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旧友岫烟有赞:“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那一个中秋之夜,湘云和黛玉在凹晶溪馆吟出凄清寂寞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佳句已经预示了两个女孩的悲苦命运,月色在悠扬笛韵中粼粼湖面上逐渐清奇诡谲起来。意外出现了,那个冷冰冰的畸零之人妙玉出现了,她笑着痛快地打断了这悲凉颓丧的气氛,热情地邀二人入拢翠庵,毫不客气的自荐联句,“遂提笔一挥而就”,并说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真是好个痛快人!真应了那话“外边有多冷,里边有多热”。

关于妙玉的长发,一直争论颇多,当然她本是至情至性之人,一干烦恼丝自然舍不得除去,恋恋凡尘也是有的。只是还请回想一下:当初妙玉随师而来本是为了“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而元春省亲时所题匾额为“苦海慈航‘;贾母游兴拢翠庵时也曾提到:“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可见庵中所供的就是观音菩萨了。而观音,就恰恰是以长发造像现身。以妙玉外冷内热的个性,似乎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类比告诉我们,妙玉是一个内心慈悲,甚至在关键时刻会以身渡人的“世人意外之人”。她的结局已是不可确定了,在纷乱的红楼后记里面,曾经历过劫难的妙玉或许相较于他人反而会处乱不惊。“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这个最清洁自守的人会为了什么原因落到“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局面呢,有一说脂批中有“他日瓜洲渡口固不能屈从,红颜枯骨”的文字,虽然真伪存疑,但看其声色象是知情者至少是真懂得她的人的哀叹。细读红楼笔墨中那样强调她的高洁冷漠和古道热肠,我总怀疑她在关键时刻或许采取了程度上类似于尤三姐而行为方向上与之完全相反的行动。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那个黛玉,如果是为了所爱的人投了湖,不也是终陷淖泥中么?黛玉是为了维护她爱的人,独承诬陷,自行了结,而妙玉或许就是为了维护敬她知她的人屈辱的活下来,两人象临水的芙蓉,形影相吊,真幻难测,一番深情,只有当事人知道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