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美中不足”的金玉良缘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54

))我们知道,在极为潦倒、无以谋生之时,雪芹也曾扣过“富儿”门。这对他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文章憎命达”,天才遭遇至此,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尽管如此,他还是“终不忘”自己的追求,在极度艰难中,试图完成自己的血泪之作。然而,这一切实在让人目不忍睹。这样的天才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做的。

从艺术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宝黛之恋能够开花结果;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于宝玉那样一个不通世务的人,如果有宝钗这样的人相助,也许他的命运会好些。以前我们总是看到钗黛对立的一面,而很少看到钗黛也有互补的一面。因此,宝玉最后娶了宝钗,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木石前盟”终成泡影后,虽然对于金玉良缘仍有一些无奈和遗憾,但基本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从判词和曲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宝玉对于这场婚姻的态度并不是痛恨,而仅只是“美中不足”而已--美则美矣,只是犹嫌不足(没有同时得到黛玉)。可见,作者心中的理想是钗黛兼得的,即“兼美”--这一点从文中时有流露,如与可卿的梦中**。也许,他希望能像舜帝和娥皇、女英那样。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这表明了宝玉潜意识中的愿望。他虽然倾向于黛玉,但常常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黛玉虽然敏感,但她的拈酸吃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读小说时,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两人进行比较,但最终往往是难以取舍。其实,作者也正是这样的,这也表明了宝玉的态度。这有点像《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虽然最后似乎是选择了赵敏,但实际上仍然还是在二人之间摇摆不定。

宝玉之所以倾向于黛玉,除了是知己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充满泪水的回忆中,即使有什么不好之处也会被渐渐淡化,因此在他的心中就更为神圣美好。

宝、黛、钗之间,表面上看是一场三角恋爱,实质上表明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两难选择。这是作者的不俗之处(续书的结局,确实是把它写俗了,而且也糟蹋了宝钗)。

黛玉与宝钗,正如鲜花与面包。对于婚姻来说,宝钗是“雪中送炭”,而黛玉是“锦上添花”。二者兼得自然是最好。但是,如果只有一种选择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面包。这也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也许,选择面包的人会心有不甘,依旧幻想着浪漫。但是,选择鲜花的结果,就只能是被饿死。雪芹就是选择鲜花的人。这样做固然浪漫得很,但结局也未免过于凄惨了。在两难之间作出选择,本来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黛玉至情,经常犯小性儿,“无理”取闹;宝钗至理,“任是无情也动人”。在情与理之间,很难说孰轻孰重。只能说有的人更重情,有的人更重理。宝玉乃重情之人,因此选择了黛玉。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很难看到黛玉和宝钗那样纯粹的人,她们倒是很像一个人的两个方面。

也许,钗黛本来就是一个人,只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她的“玉质”渐消,而被社会同化。在谈恋爱的时候,也许所爱的人都像黛玉;而当她们在婚后,都变成了“宝钗”。

“木石前盟”是仙界中的爱情,在人间是不能有结果的,终会在现实中“虚化”;而“金玉良缘”是人间的婚姻,但因没有了“仙气”,未免觉得有点“美中不足”。虽然在世人眼里,宝玉有了一个美满的姻缘;却不知他仍心怀故知,到底还是“意难平”!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