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奇异的“幻术”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99

))这“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可是,长大了以后,他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而那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了。

这又不禁令人想起“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宝钗小时候居然也偷看**!

(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从上述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宝钗是怎样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的。她小的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与黛玉也没有什么差别。也可以由此推想,甄宝玉为什么会转了性。

自“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后,钗、黛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敌意,而成为金兰之交。脂批中说钗、黛本为一身,即所谓的“钗黛合一”。钗、黛也许本来就是一个人。钗、黛可能表明了一个人身上矛盾的两个方面。钗、黛关系的发展变化,也许正象征着这样一个人的发展变化--随着“钗长黛消”,“黛玉”慢慢变成了“宝钗”。

所谓“合一”并非是“兼美”。由黛化钗表明了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最初是黛玉的成分多一些,到后来就是宝钗的成分多一些。无论何时,“兼美”都是不可得的。

黛玉对宝钗的态度改变,可能是这个人(钗黛合体)性格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按说,宝玉见了黛、钗关系和好应该是高兴的,至少不应是“闷闷不乐”吧?自己的女朋友和别人搞好关系,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因此,我的理解是,宝玉对爱人(钗黛合体)的变化是不喜欢的,他希望黛玉是永远的黛玉。就像贾宝玉不愿意变成甄宝玉一样。

但是,人总要长大的。在现实面前,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林黛玉是“花落人亡”,而贾宝玉则是“悬崖撒手”。在现实生活中,只留下薛宝钗和甄宝玉。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假作真时真亦假”,也许可以理解为“真假合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红楼的基调就是感伤。

也许,真正施展这种“幻术”的就是社会,而不是什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细品此意,颇觉有味。

__________________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