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戏说钗黛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80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吟《待时歌》;后来出山后,则辅佐刘备,终有一番作为。宝钗也是如此,她正处于一种“山中待时”的状态,即等待着宝玉由“石”变成“玉”,遂成“金玉良缘”。然后,方可辅佐丈夫,以展鸿图大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亦是此意。

“木”恋的是“石”,而“金”待的则是“玉”。

脂批云:“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这里的“玉”,当指“宝玉”。在我看来,大观园中的宝玉,处于“石”的状态,自然与“木”(黛玉)接近,但两人终究是无缘;而当宝玉变成“玉”后,就与“金”(宝钗)接近了。因此,颦与玉虽近,后来却远;而钗与玉虽远,将来却近。

读红楼,总觉得宝钗有点怪:她有事没事地往怡红院跑,看来对宝玉还是有些喜欢的;却又似乎并无插足之意,倒常是往一边躲的。若以含蓄、守礼来解释,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她心里居然也会想:“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就未免有些不近情理了。

如果说,宝钗真正喜欢的是甄宝玉那样的人,那么她的表现也就不怎么奇怪了。宝钗常以“仕途经济”来劝导宝玉,目的也就是要把他“改造”成甄宝玉那样的人。黛玉以为宝钗是情敌,却也是在吃不相干的醋呢。

黛玉把宝钗视作情敌,而宝钗却并未将黛玉视作情敌。因此,黛玉的醋意要远大于宝钗,就像辛楣的醋意要远大于鸿渐一样。

两人后来尽释前嫌,成为“金兰”之交,皆因“解疑癖”之故。宝钗一番“兰言”,即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黛玉:我自己从前也和你一样,爱看杂书,是个“淘气的”;但是,我现在欣赏的是那种“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男子。这就类似于鸿渐告诉辛楣:我爱的是唐晓芙,咱俩并不是“同情兄”。既然挑明了,黛玉也就去了疑心,敌意自然也就随之消除了。此后,方、赵二人非常默契,钗、黛二人也是好得象一个人。

对钗、黛和好,宝玉评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此后,黛玉“只觉心酸”,眼泪却是越来越少――这正是“泪尽”的征兆。可见,绛珠之离世,亦为期不远矣!

如果假玉、真玉为一人,那么黛、钗也是一人。脂批中也有所谓的“钗黛合一”之说。为什么要分成两个人写呢?我想,假玉和黛玉、真玉和宝钗,则分别代表了这两人的不同阶段和状态。黛玉和宝钗,对宝玉来说,就好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当然,两段中间有一个“交接仪式”。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的“孟光接了梁鸿案”。

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末,有这样一句:“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宝玉究竟有什么“嫌疑”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心知宝玉终不免由“石”变“玉”;而这,自然也怨不得宝钗。此后,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亦是满怀凄凉、自嗟自叹,却无怨艾之意。在我看来,此为黛玉知命之叹。

用这个假说,似乎可以解释一些钗、黛关系发展变化中的一些现象。不过,由于看不到80回后的原作,也就只能是戏说而已。

2004年03月05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