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钗黛随想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53

))和袭人一样,她属于那种肯吃小亏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了一种“豁达”。这样的人,人缘一般都会比较好,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错。因此,在社会中是如鱼得水。

黛玉属于比较本色的人。她任情任性,而不大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不肯在这上面花心思。没有“耕耘”,自然就没有“收获”。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使其“支持率”大为降低,所谓的“世难容”也。

人常说,宝钗大度,黛玉小气。这似乎已成公论。从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黛玉尖酸刻薄,而宝钗则多是宽容忍让。

但是,从“扑蝶”事件来看,宝钗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大度。书中对宝钗的评价是:“行为豁达”。在我看来,这几个字是颇有些微妙的。这就意味着,她的“豁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化的东西。从内心讲,她还是很在意的,而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豁达。

真正豁达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内心并不豁达,却一定要做出豁达的样子来,对人性亦是一种压抑。很多心理上的毛病,都是由此而来。这种压抑慢慢积累,一旦爆发,有时是很可怕的。扑蝶事件,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这种心理上的一种反弹。她可以表现得不在乎,但心中却并不能释然。即便是出于潜意识叫出了黛玉的名字,亦是这种心理的一种体现。就像人们常说的“好孩子”,在心理上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宝钗活得压抑,黛玉活得张扬。宝钗连哭,都不能痛痛快快的,还要躲进自己房里,未免有些可怜;而黛玉却能想哭就哭,想闹就闹,还有人哄着,则不免让人羡慕。当然,像黛玉那样动辄就刺着人,自然有些过了;但如宝钗那样压抑,亦会对人的心理有不利的影响。

黛玉呢,则常常被指责为“小性儿”。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黛玉的“小性儿”,始于宝钗进贾府,而终于“解疑癖”。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她在爱情上一种不安全感的体现。此前,与宝玉“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此后,可以看到她耐心地教香菱学诗,对来送燕窝的婆子也颇为体贴。

如果黛玉生活在现代社会,我想也许会好些。现代社会的包容度,是远远大于《红楼梦》中所写的那个时代的。当然,她也会碰到一些挫折,但下场绝不会像书中那样悲惨。比如,像洪晃这样的,也是有不少人非常欣赏她的。

有时,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常常是不得不压抑着自己,来换取别人的承认和赞许。这其实也是看不开的一种表现。我所说的宝钗不够豁达,亦是此意。

一位个性独立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则展示了一种卓然不群的勇气。这种人,在搞艺术的人中,比较多见。宝玉和黛玉,则亦属此类。当然,如果过于叛世逆俗,则可能遭到世俗的排斥。很多艺术家的不幸遭遇,亦在于此。

随着人的长大,慢慢地融入了社会,学会了更多的生存智慧;但人的本性并不会因此而更好。相反,由于考虑的事情多了,在变得复杂化的过程中,因着更多的诱惑、利益的驱使,从而渐渐地迷失了真性,泯灭了真情。就像那块通灵宝玉,在离开青埂后,也会逐渐蒙尘,从而失去了灵性。

曾看过一个电视剧,有一段给我印象很深:一位商界老总,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便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以前以为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重要;而以前认为是不重要的一些东西,其实倒是顶顶重要的。从此,一改常态,似乎变了一个人。遂对商业上的利益纷争看得淡了,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妻子、朋友等的关爱上。我想,宝玉最后的“悟空”,可能也是类似的。就像那块通灵宝玉,拂去了灰尘,则灵性再现,如此方可回归情根。

从黛玉到宝钗,从“木石前盟”到“金玉良缘”,是由“青埂”而堕入“红尘”;当繁华散尽,宝玉绝尘而去,从此臻于“情僧”的境界,则是由“红尘”而回归“青埂”。若非有一番沧桑的经历,再加上宝玉那样的颖悟,则很难臻于此境。

2004年03月03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