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兼美”的误区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13

))比如黛玉,她的气质,作为正面的效应,是有着多情的、善感的心灵,由此才会有那些动人的诗句;而作为负面的效应,则未免有些神经质,敏感、多疑,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即所谓的“小性儿”)。很多有艺术气质的人都是这样。兴致来时,可以说得满座春风,足见其聪俊灵秀;而在情绪不好时,也会任性胡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贾宝玉也有着类似的倾向:高兴时,对女孩子温柔体贴、心细如发;不高兴时,也会踢人、撵人的。这一切,都显得很真实、很生动。对此,你很难用“好”或“坏”这样的字眼来评价他们。

也许,我们不必把人“拆”开来,一件一件地分析,甚至为某些细节发生口角。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其优、缺点为一物之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比如说,宝钗理性,有时便显得有些冷漠。兼钗黛之美而无二者之短,是不可能的??你能想像得出既“风流袅娜”,又“鲜艳妩媚”的可卿究竟是什么样子么?

在我看来,如果黛玉没了“小性儿”,其魅力反而会减了许多。这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罢了。究其因,是由于心中的郁闷难解。这样的黛玉,其实更惹人爱怜。我想去了解她的内心、她的苦痛,知道她为什么要发脾气。并且,也希望能像宝玉那样,可以宽慰她、爱惜她,使她快乐起来。而宝钗呢,表面上看起来很老成,总是一副大姐姐的样子。可内心里,却不知有多少烦恼呢!她可以为宝玉偷偷地哭一晚上,实在让人有些不忍,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劝解??因为她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懂。有时,会隐隐有这样一种想法:希望宝姐姐也可以发发脾气、使使性子,这样也许会好些。她给人的感觉,太压抑、太沉重了。

一个是“堪怜”,一个是“可叹”,也许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钗、黛之间,虽然最初有一些误解和敌意,但在消除了成见之后,最终还是惺惺相惜、情同姐妹。如果说,对这样的人尖子还有那么多遗憾的话,那我们这些普通人简直都没法活了!

比如说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句,就足以不朽了。我们还能要求其它么?而黛玉,一曲《葬花吟》,亦是古今绝唱。对我们来说,这就够了。

也许,对于自己或他人的短处,我们完全可以抱着一种坦然的态度。正因为各有长短,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对于钗、黛,或许可以多一些理解,多一点体贴,而不是去“严格要求”她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读红会更有些趣味。

2004年06月18日

————————

紫眉:不管别人怎样,我是赞同的。

人是不能完美的。或者平日的一分失态,一句气话都是“错”的。可是若没有了这样的“错”,又怎么是个活生生,讨人喜欢的人呢!完美求全了的人,不令人可爱,反却令人可怕了。

历来钗黛之争见得多了。能说出这样话的,方是正理。:)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