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者:常乐无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394

第十三章

黄昏,夕阳像一只被炮火打伤的大鸟,沉沉的坠向无边无际的原野尽头。

原野尽头,暮云低垂。

夕阳仿佛失血过多,显得分外苍白冰冷。

暮云静静的轻拭着夕阳的伤处。

阴冷的晚风,挟卷着硝烟,血腥气和尸体焚烧之后的焦臭,阵阵扑来。

战场上,中日双方的尸体交互堆叠着,尸体下淤积着一滩滩紫黑『色』的血迹。

草原上晚来的春风催开了一朵朵的迎春花,此时在夕阳中摇曳着,一丛挨着一丛,伸展到大地的尽头,那些所有没有被炮火硝烟所炙烤的地方。

隆隆的战车一辆辆的驶过后,这个傍晚很静,没有炮声也没有枪声。[]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13

这里注定将不会时一个很静很静的夜晚,很快的,跟随新五军攻击部队前进的,由八路军平北军区动员的民工支前队会到这里收容伤员,打扫战场,作了初步包扎和治疗的伤员们围坐在一起,有一位头上缠着绷带,绷带上还在渗着血迹的小战士正在朗诵着一首诗,一首他自己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创作的诗。

伤员们围在他的身边,就这么静静的靠着、躺着,听着他读。

小战士的声音是嘶哑发颤的,但读得激动而忘情。

“东北,东北,

它是我的家乡;

东北,东北

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是我祖辈父辈生长的地方。

日寇的铁蹄,

想要把它强抢;

柳条湖的轰鸣,使我祖辈蒙辱,

北大营的枪声,让我父辈沦丧。

但中国人能够征服吗?

反攻的一天终于来到。

从东到西,[]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13

到处都传来捷报,

每一块土,每一块地,

都在迸发出被光复的高叫。

我们,你们,他们,

四万万五千万的中国人,

组成了铁的联军,

中国人高举着光复的旗帜,

我们的队伍多到难以算计,

我们的血肉与光荣,

和东北联结在一起……”

东北反攻,中外瞩目……

不管是国民党的中央社还是中共的新华社,在这次大反攻中都派出了数量颇多的战地记者,这些记者们跟随着作战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向全中国,全世界跟踪报道了东北大反攻中联军的胜利战况,报道了联军在向关东军猛烈进攻的浴血奋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

多伦战事已于三小时之前结束,国军新编第五军、八路军东北特别军正以主力对向北溃逃的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一部进行追击。除部分伤员正在后送外,其余部队均已向北开拔。

晚来的春风中,带领北进集群攻克了锦州的林副总,脸『色』有了淡淡的红晕。

司令部的参谋们现在都已经知道,打了胜仗,打了再大的胜仗,林副总的瘦脸上也都一如既往的淡泊沉静,只是,只是颧骨周围会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红晕。

而打了败仗,则是淡淡的青灰。

林副总此刻没有在作战室里,而是在庭院中。

自从在两天前匆匆的走进了这座小院,他就再也没有出去过,这座小院也就成了这座小镇最神秘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只能远远的注目。游动哨远远的放到了村口,而院门则加了双岗。

这座小院进出的人川流不息,几乎清一『色』的是军人,自从这里能隐隐的听到炮声开始,在这里进出的军人脸上的表情就开始了统一:急迫、沉重,没有一丝笑意。

直到两天后的今天,脸上的表情才有了变化,还是很统一,就是喜『色』,胜利的喜『色』。

小院中数日以来日夜响起纷『乱』而又有序的信号铃声、复述声、报告声、命令声,同时,也会传来前线一个个顺利或不利的消息。

但此刻,几乎没有人怀疑,这场战役的胜负已定。

当然,胜利的将是我军,也就是这时,林副总脸上的清灰才渐渐变成红晕。

但这种红晕在林副总的脸上并不很稳定,慢慢的,又随着远方的消息淡化至无红无晕。然后深化为青灰。

这个时候,也就是东西中三路全都进展顺利的时候,林副总的心情是矛盾的,作为临战前才站出来争夺东线攻击集群指挥员职务的林副总,在心底里是愧对潘杨的,北进集群各部强悍的战斗力,如臂使指的司令部参谋人员都让他觉得愧疚。再想想缺乏正规化战斗经验,缺乏大兵团作战素养,此刻又进入了原始森林音讯全无的东北特别军,林副总的心情是矛盾的。

胜和败,初见分晓。

这些天,行进于原始森林中的东北特别军两个师,在潘杨的带领下,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翻越大兴安岭,向东北中心区域突进。

夜深人静时,当部队进行休息的时候,潘杨这时便会独自一人坐在帐篷里的小马扎上,在暗红昏黄的灯光下静静地看摊开在脚边的地图。

接驳在美制威斯利吉普发动机上的发电机功率太小,所以电力供应不足。潘杨不得不凑近地图才能看得清楚。

埋头弯腰,一看就是三五个小时。

他看得专心致志,似乎没什么能够打扰他。

不管是营地内哨兵巡逻查哨是机械沉重的脚步,还是远处森林中不时传来的野兽嚎叫。

地图边,整整齐齐的叠放着各部队送来的部队推进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一边还叠放着一摞同样叠得整整齐齐的公用空白公文纸。公文纸上,放着一支当年在豫北与史迪威将军分别时,史迪威送给他的粗大的老式派克金笔。

看看地图,在地图上做上几个标记。

又看看各部队送来的文件和报表。

最后拿起钢笔,唰唰唰的在空白公文纸上写下一道道命令、指示、部署。

急件放在左边,由参谋当即发出,不急的就到第二天发出。

这些天,急件连续不断的从位于队伍中枢位置的司令部发往跋涉于丛林之中的东北特别军各部。

这些天,潘杨埋头弓腰在帐篷中看地图主要是看地图上的长春和长春的周围。

因为,大兴安岭即将被他和他的部队抛在身后……

5月10日的夜晚,月光照着肃穆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伊万大帝钟楼的那口古老的大钟敲响了。十二下洪亮的钟声回『荡』在天空,余音袅袅。

克里姆林宫最肃穆最神圣的办公室中,斯大林默默的站在一幅世界地图面前,动也不动。

此时,他已平复了中美抛开他独自进攻东北的怒气,冷静下来的大元帅目光如剑,直『射』地图上东亚的那块土地。

蒙古、中国、日本,大元帅的手指从上面顺次而过。

外蒙的战略地位在远东举足轻重,倘若有朝一日日本、中国甚至是美国的一支军队,从这里出发,切断西伯利亚铁路,那苏联的远东部分就完了。

斯大林的心头不禁冒出一丝寒意。

控制外蒙古不仅是经济利益的需要,更是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所急!

可是,虽然外蒙古实际上早已控制在他的红『色』帝国手中,但中华民国却一直未承认外蒙古独立。

绝不能让蒙古共和国投入中国的怀抱,当初打算以“合法”的手段『逼』使那位名为四强领袖之一,实为弱国元首的蒋介石就范,但没想到变生肘腋,情势急转直下,原本势若水火的国共双方竟然联合起来,共同向东北的关东军开战了。

斯大林盘算着,想到蒋介石,想到那个不怎么听话的『毛』泽d,想到中国,斯大林的眼光不由得在中国版图上梭巡着。

中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度,东北更是一颗明珠宝石。

1943年,东北煤产量为2500吨,占中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九。

东北发电能力为1075万千瓦,占中国总产量能力的百分之七十八强。

东北生铁产量为17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百分之八十八。钢产量更是达到年产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三。

东北拥有铁路14000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一半。拥有公里10.8万公里,也为全国的一半。

东北年产粮食2000万吨,其中大豆产量占当时世界大豆产量的百分之六十。林木资源的木材总蓄积量为30多亿立方米。

如此富饶的地方,怎么能让斯大林不渴望把东北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如果说这些都还不够的话,那么还加上战后国际格局的考虑这一点,那就完全足够了。

战后美国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势力必将大大增强,势必形成对苏联的包围,中国东北对西伯利亚乃至整个苏联的战略意义使得斯大林决心一定要控制它。

想到东北,斯大林嘴里吐出的烟雾又渐渐的幻化出张牙舞爪的日本关东军————这支盘踞在中国东北,据称有70多万兵力的日军精锐。

不过从目前中国人进攻的情况上看来,关东军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往昔,痛打落水狗,此正当时也!

必须立刻向日军开战,

为了彻底消灭法西斯,解放被压迫的民族,必须向日本开战。

为了解除对苏联的东方威胁,必须向日本开战,

为了维护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必须向日本开战,

为了俄罗斯在远东拥有不冻良港,必须对日开战,

为了……为了报1904年日俄战争使先人蒙辱之仇,必须向日本开战。

直到天空渐渐发白,斯大林召集了手下的元帅,将军们,将自己酝酿的不经中国方面同意,单方面履行《雅尔塔协定》的意图告知,以求进一步成熟的讨论。

自雅尔塔会议之前,苏军已开始秘密进行远东战役的准备

自当前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的时候,远东苏军共有45个步兵师和6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和27个坦克旅,29个航空兵师、6个国土防空军师和4个旅,编成为8个合成集团军。总人数118.5万人,装备火炮、迫击炮20695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338辆,飞机4314架。苏军统帅部原本认为,依靠原有兵力不足以迅速粉碎关东军,决定从西线向远东增兵。根据斯大林的指示,1945年4月初东普鲁士战役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即调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开始策划远东战役。并且不待西线作战结束,即分期分批地从西方欧洲战场抽调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和部队充实到远东。唯一的生命线西伯利亚大铁路超负荷运行,平均每天有1800多节车皮驶抵远东,迅速、隐蔽地完成大规模的军队调动。

但就目前中国方面国共联军的攻势看来,关东军的战斗力远不如当初的预计,于是苏军统帅部放弃了进一步调集兵力的企图,转而利用有限的运力,大量调集物资弹『药』和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