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瓶湖懋斋记盛》残篇(…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841

原文:(岁在戊寅之秋)先是 舅钮公自闽返京,[七月会公初度,亲友多往(贺)者。世家子弟,(鲜)衣华服,与公酬酢,(谄)语佞色,公甚厌之,顾余曰:“富贵而骄奢,未有不败者,(反)不如布衣之足矣傲王侯也。]独以所得藏画出示,而真伪莫辨。嘱余择所善者,即以为(贶)。

瘸贝兄①危,乙记则删说仔语②,做编目,讳真儿事,曲话藏得,索以牍矣。后望鄂意做字,益不如补换者③。跛补尤为舌巧,骂儿归附,曰?固执,衍圣公射宁语,掺杂仇公语,糊话也④。先帝置假死,灾祸望躲,又请毒仇公⑤。废曰其经犯命⑥,字供钮救瘸,始献秋字,印我斋⑦。】

注解:①拆“贶”字为“贝兄”。敦敏称曹?“贝兄”,坚信?为康熙晚子,与前称“世子”义同。②“乙记”指曹?为宫廷本所拟的二稿。此前雇人抄的己卯本,只供太后赏读,后来乾隆所要的本子,曹?在前稿基础上作成庚辰本供奉,称“乙记”。“仔语”即关于曹?的文字。曹?兄弟之间的矛盾,是必须记入书中的,不过在给宫廷的稿子中,他考虑“家丑不可外扬”,故隐去。在《考工志》里,他不必作掩饰。③鄂氏作为朝廷命官,活在当世,安枕富贵,当然不会轻易卷入《红楼梦》的政治漩涡中。鄂本《红楼梦》自始至终贯穿“忠君”思想,故曹家人,包括敦敏均认为他所改写的《红楼梦》不如原著。

④曹?批改的本子,巧舌如簧,话藏机锋,继承并发扬寅公的讽喻技巧,其中突出的章节在“衍圣公”一节文字。第五十三回贾府祠堂“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这七个字在红学界曾作为界定《红楼梦》成书年代的参照大加考证。其实,谐音倒读“衍圣公孔继宗书”,即是:【寅书重记寅公生】(按:“孔”即“眼”,“眼”谐“寅”)。显然是说《红楼梦》这本书,是曹寅自传,重笔记录自己“死而复生”的全部经历和痛苦。而两旁有一副长联,谐音倒读出来,也另有它意。“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感恩之语,报来兴兆,地头老。】“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拱圣之昌,尊养呆跛,天管命。】敦敏所指“仇公(雍正)语”,自然指此联。但本人认为,此非曹?笔意,而是曹寅原文。这里“糊话”非“胡话”也,因糊弄瞒过了乾隆帝,故曰“糊话”。

⑤雍正之死,解《红楼梦》知为弘皙所杀,但曹?与竺香玉里应外合,先投毒至其昏迷数日,弘皙再潜入宫中行刺。这才是雍正死亡一事的隐秘细节。敦敏的话,印证了我前文的考证结论。⑥曹?曾说《红楼梦》乃害人之经,这里敦敏又引述曹?的话说《红楼梦》“犯命”,揭示这本书背后残酷的现实背景,它关系数条人命。然二百多年来,读者看不出,红学家也蒙在鼓里。这是《红楼梦》的悲哀。⑦“我斋”乃富察明义的字,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如果此三字谐音准确,则意味《考工志》在敦敏写这篇序言前后,已交付明义刻印。这一史实的发现,将澄清红学家们一直解释不清的几个重大悬疑。下面,本人只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读评:《红楼梦》最大的看点有三,一是曹氏父子假死之奇,二是?死之谜,三是?死之屈。从敦敏的眼里看雍正死亡,曹?有投毒之嫌。《红楼梦》书中也多处暗指,如第七回的宝钗所言“海上方”,暗指“害皇上”。第十回张太医为秦可卿开出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也暗藏雍正被害的起因。

原文: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每日诏弘皙除逆,起旨连笺。雍因昏罢朝,干子抄旧版,前说胡言。曹分合,遣儿交鄂正,抄前二草,阅三番,分把笏猜,皙又字前耳,密附镶前三纸,皇见,行杠圈笺经。二作跛写,久欠耳。圣归前事,帝书潜删。朝令允抄,偷笺经耳,书跛笺,经儿删。】

这段文字主题讲《石头记》的前身由雍正原创,干儿子弘皙抄录。但他的死却与弘皙抄录时插入“胡言”有关。“起旨连笺”,是说刺雍前的“檄文”出自曹?之手。“雍因昏罢朝”则证明雍正当时的身体状况不佳,昏昏沉沉,四肢乏力,已经不能正常上朝。此符合慢性中毒的病理特征。据此综合判断,曹?指使竺香玉在雍正御膳中投毒,这一情节应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敦敏的说法确有依据。书里书外互证了这一惊天疑案的关键细节,其史学价值不容低估。

至于明义与《红楼梦》关系的话题,曾令古今红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前文述过本人观点:所谓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诗实为曹?所作,属于随书所赠的夹条内容。那么,敦敏这里述及《考工志》被“我斋”收录刻印,可能吗?如果敦序创作时间确在庚午,则当时明义才十岁,是不可能印《考工志》的,所以我们间接认定敦序写在曹?死去的前一年或者更晚,上述关于“印我斋”的话才能勉强解释的通。因为那时明义年近二十岁,主持印书事务才有可能。

那么明义获得的那套《红楼梦》的时间和来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一般人为,他的书来自墨香(1743-1790)。现在看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敦敏“印我斋”前,还有一句话:“始献秋字”。无疑,“秋字”即指1735年秋末,曹寅据事件变迁特意改订的本子,也就是雍正死后,快速插入秦可卿丧事情节的改写本子,这个本子就是后来的庚辰本,他虽被乾隆撕成残本,但曹?和曹?原各留有底本一套,曹?的那套自己烧了。而曹?保存的庚辰本直到死前才交给敦敏,敦敏连同《考工志》一并交给明义刻印。具体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在后文还将继续追踪这个问题。

原文:爰思鉴别字画,当推芹圃;又且久未(把)唔,(春间芹圃曾过舍以告,将徙居白家疃。值余赴通州迓过公,未能相遇。)苦念綦切,乃往访其新居。几经(询问),始抵其家。[(其地)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扣篱(至再至三),俄倾,一老媪出应曰:“(客人)其(访)雪芹耶?”余曰:“然。”媪曰:“(彼)为人邀去,多日未返家矣。”媪自称白姓,得雪芹顾恤,相处如一家人。[殷殷(延余)入,问所从来,余以情告。]遂留名帖,请代致意,怅然而返。

院还儿原章矣,字待清,帖名留,随稿清①矣。御赖重索文,与?演寅,寅仍枷也。御取香写,故情写得醒,跛存字奥亦,夹凡违逆,多去咬认尾②批,曰“奥”,然阅语也清。防其人刻,曰印出懊恼矣。请我三至,仔字里扣*,樵诗越醒③,陛写顺取竺子话,秘阅,罪得,阅至标目,竺单镶《楼》,由瘸世子誊记,字满京城④。历编接整,录晚儿窜补,用复起补黩怨,全伪字⑤,但避讳死祖,恐难写。香写剑事,我涂之⑥。王暗给《楼》助戏。晓又抵其家,启帝诗文,寻经集句,醒其黄王,乃切其莲,哭语香沦危宫。哥押竺同抚玉子,同填加跛著⑦,皙将稿以舍割,称补曹经,兼成爸未就,且又补清退档,话《志》别笺事⑧。】

注解:① “院”指翰林院,乾隆初年选拔人才掌管书籍的机构,乃后来文渊阁的前身。这段话讲乾隆将书退给曹?,命再清。②乾隆想重新查找曹寅原本续书,但曹寅当时仍在关押,于是取用竺香玉的抄本,相对而言,竺抄本述事明朗,而曹?的笺本,违逆之言多以夹条记述,必须读批语才能明白。③《红楼梦》字“奥”,原为防人仿作,但曹?所创部分多影射*之词,恰恰给寅诗作了注脚,所以惹怒了乾隆。这次敦敏重编书,仍然担心印出“麻烦”,故乾隆请求了三次他才答应接替这差事。④前文述过,乾隆撕书,缘于看懂了回目的隐意,那么这个责任在谁???兄弟之间曾各有说词,?怪?暗写反诗,?则恨?篡改标目。

读评:关于曹?写反诗一案,乃《考工志》多次提及的。最关键的一首反诗出在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此诗为他本所无。此诗何谓反诗?待我解读便知根由。

原诗: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和我来写,亲补请批,俟(拆“破”字)天晴得转寄,请鄂印,王曰献《红》先编,历恐?死,反诗多记恨,圣嫌寅子,限我亲至宫,杀前路藏宫,指路抢箱子,哥自由,?金子。】

解文直译:【《红楼梦》由你和我来写,你补入的文字请批明,待天晴再将文稿转寄于我,然后交给鄂尔泰去刻印。弘历教我等将《红楼梦》献出来先编,他害怕父亲雍正活不了多久,而反诗多记与雍正的仇恨。弘历现在恨死曹?,如今限我立即进宫,作卧底藏在宫中,为你们指路洗劫宫中财物。你现在自由,只是缺钱而已。】

我的老天!这分明是一份起事政变,夺取皇位的密信,里面指名道姓提到太子弘历和总督鄂尔泰。那么,是谁吃了豹子胆,敢冒杀身之祸在回前安插这首反诗呢?请再看诗前后的一段文字:

原文: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凡是书题者不可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矣!

右一诗,实父写,历帝书里字。圣怯,把经句撕掉,接尾词刻,不再提书,是反诗?录,故惊骇矣,使其见魏氏,醒其诗,逆矣,《红楼梦》?刻。】

这段话终于揭示了“反诗”载入的原委:这首诗,实为曹寅所作,乃原宫廷本里面的文字。弘历读后很害怕,就将诗句撕掉了,再接后文抄写。从此,他不敢再提书的事。这反诗是曹?抄录上去的,当时没有在意,书送去后他知道麻烦了,赶紧进宫去见魏妃,解读诗,果然是反诗,而允?的抄本仍然照抄付刻。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对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前的单页文字作出合理解释了。在弘皙刺雍前,曹寅分析帝位属谁的两种可能性,一是弘皙篡得,一是弘历合法继承。为了免使刺雍连累曹家,他设计了一条一箭双雕的“栽赃”之计,旨在将弘历卷入这宗谋逆案,让世人产生“子弑父皇”篡位之假象,于是斗胆在宫廷本中安插这首虚构的密信,故意让弘历看到,还担心弘历看不懂,又故意教儿子去魏妃面前“醒诗”。显然,密信是以正在关押的允?约弘皙秘密进宫“卧底”而虚构的。如果刺雍事败,这首反诗将成为铁证,弘皙、弘历、允?、鄂尔泰将替曹家垫背成为“刀下鬼”。

此计果然奏效,弘历见此诗潜藏阴谋,不敢发作,也没敢深究,只是将诗撕去,责成曹?重清。当然最后不了了之,追捕令下来,父子二人落荒而逃。直到竺香玉出面,领着曹?向弘历谢罪认错,这宗文祸才算暂告一段落。后来,弘历亲查曹寅外甥昌龄藏本,多亏孝贤皇后一句“书奥难读”,乾隆才彻底放弃清缴《红楼梦》的行动,并予以解禁。大概他觉得,既然平民百姓看不懂这本书,对他的皇位构不成威胁,禁也无益。而曹?,则趁此机会,在原宫廷本上插上此“另页”传抄,以纪念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此事曹?得以免罪,一得益于他平时对乾隆帝的巴结,二得益于自己善于推卸责任。他将一切过错推到曹?身上。我们看庚辰本第十九回一段文字:

原文: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名(原缺五字),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按:此处有缺文。)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

此段文字虽有残缺,但依据谐音倒读法,仍可估摸出文字背后说什么。【饱废也,他为王,去我的书,抵母记事圆之也,没拿…然字里捺,香老曰版历经,省得帝话急人,霉竺矣。作寡存,内瘸子名,皇书小哥有,历说里载香,寅又没认哥矣,贱玉。】

暗语全是埋怨竺香玉母子的话,还谴责曹?改动了他的文字等等,可知这是曹?插入的文字。他一向认为乾隆续书是为了竺。母子与弘历串通一起,在书上做手脚害他。其实,竺香玉为寅抄书,并不具有太多的政治头脑。如第十九回,原“无回目”,其实是有的,所谓“无回目”,即【吾母毁】矣,曹?为记录此回的本事背景,以此三字代回目,原意是引起读者对此回文字的关注。在后来修订的己卯本中,却有了回目,这条回目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解文却是:【请镶圣语,历今免耳,依?解话校,两切耳。】显然,此目为后来所补。语气似香玉,意思“圣上如今免了我们罪,还是按曹?意思,多写皇帝喜欢听的话罢,这样可以两全其美”。多亏曹?担责,曹家与乾隆的关系,才没有继续恶化下去。

可笑后来乃至当今的红学家,对这首反诗背景一无所知,却附会出垃圾文字无数。最典型的例子是妄解“茜纱公子”。宝玉为晴文写的两句悼词是: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是一副挽联,对仗排列为:茜黄土纱,垄窗下中,公卿子何,多薄情命。

这又是一段暗语,谐音顺读即为:【前皇偷杀,聋创写种,宫清字何?夺跛卿命】。意思为:前朝的皇帝(雍正)被人暗杀了,聋子曹寅写《红楼梦》是为曹?立传,乾隆你干嘛查这本书?这不是要曹?的命吗?(按:文中“聋”,曹寅自称也,依据见庚辰本的一条重要题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谐音倒读【前清对,日弃初阅,五年矣,时耳聋。】。这条题记可能是曹寅死的前一年加上去的,由此证明,弘历撕书时间当在雍正末年(1734),那一年,曹寅耳聋。至1739年,正好时隔五年。)

显而易见,这又是曹?暗藏的威胁之言,他对乾隆撕书心存埋怨,现在以换曹?之命相要挟。杀曹?的念头,早已埋在心底。尽管在冒明义之名题《红楼梦》二十绝(解文)第一句称“连当愧,惭取祸,归焚《红》”,看似有自责忏悔之意,其实曹?老而顽固,不知悔改。

由“茜纱公子”引申的联句还有“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本是《芙蓉诔》贾宝玉的诗句,贾宝玉吟诗时被林黛玉听到,二人推敲诗句时,就有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此两段带有谶语意味的对句,糊弄读者二百多年。人们联想到林黛玉所住潇湘馆窗纱是茜纱,自然以为“我本无缘”、“ 卿何薄命”是宝玉对“玉石前盟”的绝望与感叹。其实,还是曹寅父子对乾隆撕书查书一事耿耿于怀的过激之语,并隐藏相关史实。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谐音顺读即:【弘晓章里,宫字夺情,皇偷聋种,?儿跛名】这段话大意是:在弘晓的抄本里,宫廷本的情节随处可见,皇帝剽窃了曹寅的原创,又因曹?和曹?给他扬名。“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意思略异。【曹写撕烧(拆茜纱二字)创写,我(的)本(子)无缘,皇偷聋种,请活跛命】。

上述三段对句,均言《红楼梦》这本书的遭遇,而非言儿女私情。如今有人将“茜纱公子”谐音“欠杀公子”,离作者本意多远,读者心知肚明。

⑤此句说宫廷本的后四十回采纳曹?改写本,书印出后“字满京城”说明销量不错,但敦敏给予的评价是“全伪字”。我以为敦评中的。因为从后四十回总体思路看,曹?总结前本的根本失误,是未能迎合帝心,他这次将功赎罪,写曹天佑起复见陛,显然有讨好之嫌,曹天佑早就离开人世,乾隆明知曹?“抱灵牌,说鬼话”,但从帝王角度考虑全本《红楼梦》的深远意义,他心悦诚服,毕竟《红楼梦》服从了皇权。

⑥雍正被刺后,头颅去向的问题,早已弄清,但雍正宝剑归何人,一直牵动我的神经。按敦敏的说法,竺香玉的抄本写到这柄宝剑,可能让人联想雍正死因,他删去了这节文字。但按《童林传》、《雍正剑侠图》等书记载,雍正确实拥有一口宝见剑。我相信《红楼梦》也会提供相关佐证材料。限于篇幅,下节为您正解。

⑦这段话讲述一段与弘皙逆案有关的感人故事。大概发生在逆案前,弘晓去面见弘皙,将弘历诗文与《红楼梦》集句念给弘皙听,并当面切开莲子,哭诉竺香玉离宫之后的种种遭遇,然后劝皙照看香玉母子,与曹?共事“曹经”。此事敦敏绝不会虚构。弘历当皇帝后,弘皙一度失落。他亲刺雍正,手里捏着康熙和雍正一真一假两份继位诏书,眼睁睁地看着皇位落入他人之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想到父亲当了一辈子皇太子,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故有后来的犯禁一案。弘历也许预知这一潜在的危险,于是派弘晓上门当说客。切开莲子,意味深长,取“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之寓意。如同苦劝弘皙:大家“弘”字辈,都是先帝后裔,谁当皇帝不都一样吗?历虽为?亲生子,你也是他的干儿子,不都是“一条藤上的苦瓜”?乾隆继位之初,百废待兴,人心涣散。他能想出如此怀柔之策,收服人心,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⑧弘皙所舍之稿,可能是允?遗稿。按曹寅记载,庚子(1720年)前,《石头记》初稿即成,而允?时常与之切磋,抑或单独写成一本书,只是未公开而已。弘皙写《金玉缘》的底稿,或来自乃父。曹?整理《集稿》,缺少他出生前的相关资料,因而求弘皙提供,敦敏此处“皙将稿以舍割,称补曹经,兼成爸未就”,或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