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瓶湖懋斋记盛》残篇(…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014

原文:懋斋敦敏记于瓶糊过庐

目录抄哥①,复评语,记敦敏文耳②。】

注解:①原文“过”字上带“艹”头,拆字谐音解为“抄哥”。“目录”指《集稿》篇目,有些有目无文,但题目仍有隐意。证明曹?先拟目录,再写文章,自己未能完成的,以佚后来者补阙。 ②“记”指本序文。拆“斋”字再谐音得“文耳”。

原文:《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为余友曹子雪芹所撰,窃幸邀先睹之快。初则惊其丹青之妙,而未解其构思之难矣。

览矣,览子诗够奇。解味耳。描《志》情,担其惊①。则抽瘸新②字读,先咬心切。传说芹写《志》,曹(寅)又语为书矣。志公考冤,背咬。】

注解:①敦敏秘密为《考工志》作序,必然抒发己见,因事涉当朝宫帏秘史,故担心祸从口出。② “瘸新”二字拆“快”字得。指《考工志》为曹?改曹寅旧稿而写成。

原文:既见实物,更讶其技艺之精。疑假为真,方拟按图索之,乃复顾此失彼。神迷机轴之巧,思昧格致之奥矣。于是废书而叹曰:“斯术也,非余所能学而知之者也!”

记野载字,《志》而削,论说语废③也。述事曰坦耳,书废事?也。鄂之字④,哥没失,樵字竺记,“米”圣批诗词,故附乃纸⑤。说头暗拟,防真伪加矣⑥。经字易记,其哑庚午时笺⑦。】

注解:③所谓“野载字”即《考工志》所记事,系野史传闻的,概不援引,以求亲历所见,这是曹?记事的根本原则,故歌诀原附弘皙的评文也一并删除。④“鄂之字”疑指上节“董序”中“泰审儿简”那段文字,或文鄂尔泰所写。曹?予以保留,故敏曰“鄂之字,哥没失”。 ⑤“米圣”暗指康熙帝,此乃曹家父子对康熙玄烨的特称。因《红楼梦》事涉三帝,为区分起见,称康熙为“米圣”,取义“米”与“康”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引唐诗“此乡多宝玉”,实际隐下联“彼村(称)稀糠米”,就是暗示宝玉原型即康熙帝。⑥“说头”即《考工志》章节标题,多有隐意,即便他人有同题诗文出现,因题意有另解,仿作人不知,故成为《考工志》独有的防伪标志。《红楼梦》亦然。⑦这里敦敏自述写序时间在庚午(1750年),比我此前估计的要早。

读评:此段敦敏向读者提供三条有价值的史料信息:一,《考工志》记事真实,不采纳野史传闻,原作为曹寅旧作,上有康熙御批和弘皙批注,由竺香玉抄成。此次交给敦敏时批语不在正文,而另附纸抄誊。二,敦敏整理的《志》最终保留曹寅和鄂尔泰暗插的隐语文。三,敦敏作序的时间在庚午,此时曹寅死去十年,鄂尔泰死去五年,离曹?死去还有十年,却与《红楼梦》后四十回成书时间基本同时,这就再一次提醒人们,“甲戌”、“己卯”、“庚辰”等抄本标示的纪年,非真正成书时间,需要人们重新考证认定。

原文:及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

《记》以《志》讲①,字脑,子父补曰,又请王醒《志》②。《志》同源,称昔杂经,杂以误伪,信者观上陛笺字③,称放?,允回寺。佑丧,子认跛④。父命亭圆《红》,嵌“万”话编印⑤。香收新弃字,仿事《红》,余齐观⑥。】

注解:①《记》指《石头记》,《考工志》就是介绍《石头记》的书,可以这样理解,《志》乃《记》之“评传”或“简介”。 ②③ “字脑”又称“标目”,对《红楼梦》而言就是回目诗,回目诗所隐之事就是作者原本要说的话,标题意思与章回内容不一定吻合,这构成《红楼梦》最显著的行文特点,任何人欲作改动,首先得改动“标目”,不同版本的显著差异就是回目的差异,因而研究者可根据这一特征对现存十多种版本的删改者及其背景作出正确判断。曹寅父子三人不断“补曰字脑”,乃多种旨本派生之根源。《考工志》原稿上留有先帝批墨,是曹寅为书将来畅销而出的点子。《志》与《经》同源,虽“杂以误伪”,因有帝王题字的书,总会流传下去。故曹寅的初衷是以《志》传《红楼梦》,所以特别安排曹?必须写完《志》并问世。可能敦敏仍觉不妥,故编书时摈除先帝墨迹和弘皙评语。免得自己受到牵连。

④⑤乾隆见到《石头记》时,也见到了《考工志》旧文,当时他曾许诺释放曹?,让他继续隐居西山,正好当时确认曹天佑已经死亡,曹?不得不接受竺香玉母子定居西山。后来敦敏的父亲命敦诚重编《红楼梦》全本,原则同意插入弘历的文字付印。这里的“亭”指敦诚。敦诚字“敬亭”,乃敦敏之弟。按:曹家迁往西山时敦诚尚幼,敦敏记述的两件事不在同一时空,证明敦序非庚午一年内写成。⑥竺香玉是否独立续写《红楼梦》,暂无法弄清,但她参与了誊抄是无疑的,她手录过的本子,敦敏通读了。属现在何种抄本,暂不探讨。

原文:芹圃引言曰:“玩物丧志”,概恐溺之者移易性情,而发此深虑之语也。

清烨语字,录圣词,话儿清醒矣。意摘至历,恐改《志》,赏五冤王阅,掩寅补。⑦】

注解:⑦这段话为断句,有四层意思:一、敦敏获得《考工志》的原稿后,曾将里面康熙留下的诗评摘录其大意,呈乾隆御览。二、帝语有关诸王的议论,看得出康熙帝当时不算糊涂。三、敦敏担心乾隆删改《考工志》旧本。四、乾隆曾将此书赏给弘昼品读,幸好敦敏事先将曹寅的“插语”(原文括号内的字)涂抹掉了。

读评:“五冤王”一词由“物玩”二字解读出,不知确否。“物”谐“五”,拆“玩”为“元王”,谐音“冤王”。他是雍正第五子和硕恭亲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在《红楼梦》中,他的本事由惜春文字演绎。在弘时(书中秦钟)与弘历(书中探春)争储的明争暗斗中,他表面显得不合时宜,实则韬光养晦。弘历将《考工志》给他看,自有其险恶用心。弘昼对《考工志》有何评说,不见记载。

原文:戊寅腊月二十四日,董公孚存亦莅斯会,感而为序。谓余曰:“今日之集,固乃千载一遇,虽兰亭之会,未足奇矣。”嘱余制文,记其盛况。(嗟)余才疏学浅,谫陋无文。每有句读之失,难免鲁鱼之讹也。余尝与过(公子)和曰:“若敬亭得与此会,而撰斯文,(庶)不致挂一漏万矣。”兹勉述之于后。

吾侯御之书,历面字①矣。曹?②《楼》以刮字补书,文四卷,而回词得亭《经》抄。又曰合公子哥语。上③语亦鄂字。御《楼》免难事,只斗句有美文。吾录兼迁削,素材?接框,圣弃祭文,直语竺矣,弃祖尾回字④,亭难随语矣;载前乃估记字。历今约余为序,畏耳。干妃事⑤,匿矣。称俘栋公日,撕诗耳,曰拿寅⑥。】

注解:①言宫廷抄本《红楼梦》封面原有弘历题签书名。“历面”二字拆“勉”字得。②拆繁体“万”字,可得“曹?”。曹?重修《红楼梦》采取的是“挖补字”法,于今的某些版本留下了这方面的痕迹。敦敏说?“文四卷”,即四函四十回,而且回目取曹寅生前《石头记》原回目,实际情形不尽如此,内有曹?改动的部分。③④ “上”乃“皇上”之简称。下文是敦敏对宫廷本的描述:去掉曹寅假死报冤;失去原著生动语言,只零星短句不失精彩;故事由曹?衔接,删除《芙蓉诔》;写竺香玉的文字采取直述;原第七十九回弃去重写;写曹寅的文字随便敷衍。此等情况均按鄂尔泰的意思为之,而鄂尔泰则依乾隆旨意办事。其目的就是尽量去掉“碍语”,以使“龙颜大悦”作为这本书的删削标准。

⑤“妃”即指竺香玉。乾隆出这本书,也许出于为竺香玉立传的需要。所以,如何给这个人物定调并作出迎合圣意的评价,决定敦敏一生命运,所以他心中未免忐忑不安甚至恐惧。最后他还是采取最稳妥的办法:暗写或干脆隐去不写。⑥这句话意思是:弘历看出了《红楼梦》中某首诗有悖圣意,怒发冲冠,一气之下将诗撕毁,并立即下旨捉拿曹寅。

读评:此段透露的本事,有三条至关重要。其一是关于宫廷本的情况,提到曹?“挖字补书”四卷,此情况与庚辰本正好对隼。庚辰本的基本特征是:一、该本题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此乃暗语,意即【字哥评阅,撕反载言】。意思是:这个本子你哥(曹?)评过,交给宫廷后凡不合圣意的文字都让乾隆给撕了。显然,这是弘历退给曹寅的本子,曹寅拿着交给曹?重整时,题上这句暗语。

其二、此本五、六、七、八册左下方题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使这个本子而得名。其实,此六字亦暗语,意为:【更本,鼎阅,秋成】。“鼎”这里指弘历,取“九五之尊”之意。题字的本意是:【这是《红楼梦》的改写本,乾隆帝御览过,秋天写成的】。这四册恰好四十回,与敦敏说的“四卷”吻合,证明为曹?改写,此六字也为他所题。但那时曹?不曾想到书会被弘历退回重写。

其三、此本缺64、67两回,实为乾隆撕毁了。何以见得,看这两回的标题即明白:64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隐意【又陪龙舅矣,清字当,郎隐昧吾题,背?书】。意思是:【曹?又去陪皇帝舅舅去了,所以他写的部分要仔细清,他已将我给的回目诗改了,满着曹?写书。】按:曹?改标目,原是尽量尊重客观,再就是还母亲清白。这一点乾隆也许不甚在意。令他反感的是首句,将他称为曹?之舅,就意味曹?乃雍正与竺香玉所生。康熙逼香玉嫁雍正,是有其实,但曹?乃康熙血骨,也是千真万确的,若说?认历为舅,性质就变了。如同说曹?乃儿媳与公公所生,与骂皇帝一家“猪狗不如”无异,乾隆又如何听得这话?

67回回目“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解语是:【笺通夹,顺接弘事密闻,历故事,秦评已透】。通俗话就是:【凡深隐之事,均照例以夹条代替,顺便镶在弘历情节处,弘历的事,鄂尔泰的评语已讲透彻,我们无需再明写】。显然,这暗语乾隆也看懂了,他立即感到曹寅这老狐狸可恶,胆敢在书中明目张胆侮辱天尊,所以一气之下撕了这两回书,并当即下令捉拿曹寅。时在乾隆初年,与“庚辰”(1760年)毫无瓜葛。

当然,此两回回目乃曹寅《石头记》原有,曹?小看弘历的文才,以为他看不懂,结果酿成大祸,还有一个疏忽,就是曹?背叛曹家,他完全可以教乾隆怎么读懂《红楼梦》。或者,他最后死在曹?手里,就是因为这件事,自己埋下了祸根。

敦敏的序文,为我们彻底澄清了曹家在乾隆初年再度避祸的起因,也让我们知道了庚辰本原是一个宫廷本的“不良品”,从而一系列疑团也将冰释,如乾隆转而求敦敏重修宫廷本,他忧心忡忡,是否能交出个令乾隆满意的善本?最后出了个程甲本,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炉的,诸多充满奸诈而又不乏诱惑力的《红楼梦》本事,下节将奉献于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