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46

原文: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皆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丘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

偿债矣,两《记》刻,合尾字①。宫缺“倒字”②样,只一集矣。至母终。《志》或求父撰事,作纫补③。命清《志》稿,吾记回。敏清,写纸抄也。④人或再字,岂依宫印著写?幸吾先有论补。醒字时纠⑤,丧父也,是《记》仔接讫,印得圣传《经》⑥。续校书,大冷补倒字,圣央敏校文。⑦】

注解:①所谓“两记”。指曹寅真死后,??兄弟俩同时补续后四十回,其中曹?补得十九回,曹?补得二十回,弘皙记最后一回,然后合并刊刻一个本子,形成百廿回宫廷本,据初步考证得知,现存百廿回乾隆抄本,其底本即这个本子。②“倒字样”指文本中的谐音倒序文,即隐语。《红楼梦》并非句句可以倒读,而是有重大背景事件不便明写时,因地制宜穿插这类隐语。当时的宫廷本,只有一函隐语样文,可能是曹寅原本《石头记》上原有的,只到竺香玉本事止,而曹?写母的内容,当时只以旁批体现。③纫补,即镶嵌之意,指曹寅在《考工志》?序中上文提到的那段文字,如此看来,“?序”之初稿出自曹寅手笔,其中蕴含曹寅的文字功底和智慧。

④“命清《志》稿”,证明最初整理《考工志》时,曹寅仍健在。后来曹?完善,直到敦敏清稿,已是曹?遇害前一两年的事。证明《考工志》的写创历时近二十年。“写纸抄也”,证明曹?死前这部书稿仍为写本,从来没有雕刻出版过,他预感自己将遭遇不测,才拿出来让敦敏清理,带有重托之意。依下文《考工志》是以乾隆名义印行过的,但被后人发现时仍为手稿状态,即说明敦敏最终辜负了曹?重托,我们不禁要问:敦敏为何食言?为何敦敏的生平材料卒年不详?太多的悬疑值得人们去探索。

⑤⑥《红楼梦》是一部人人可以接续的书,曹寅的初衷就是如此设计的。他希望“人传书,书传人”,如传接力棒似地将这部奇书世世代代传下去。故有“人或再字”之语。《红楼梦》后来续作纷至沓来,续书成风,缘于曹寅预留了续书空间。宫廷本即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但它成了统治者教化万民的工具,曹家人当然不买账。然又无可奈何,曹?为避文祸,只好一方面借机插入暗语,一方面忍痛纠正“醒字”。竭力使这本书“两面皆可照人”。 ⑦按此句,弘历确实央求过敦敏校书。乾隆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尚存疑窦。纵观乾隆历史,乾隆帝继承大业之初,曾在宗族内部实行“和亲睦族”政策,让敦敏清书,可以视为这一姿态的具体体现,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对宗族思想动态的试探。乾隆中期大兴文字狱,则可能起因于《红楼梦》及其作者(包括敦敏)对他的愚弄。

原文:观起名是书之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也,不曰谱而曰志,曰考工,是则不欲攘他人之功,其自谦抑也,可谓至矣。称南北而略东西者何耶?寓纬于经也。盖扎、糊、绘、放四艺者,风筝之经。是书之作,意重发扬,故能集前人之成。撮要提纲,苦心孤诣,以辟新途,而立津梁,实欲启后学之思。诱导多方,惨淡经营,更变常法,而为意匠。所期者,举一反三,不使囿于篇章。其为人谋也,可谓忠矣。

官以终尾刻,野墨认尾七章,偏语佑事,补删换矣,句则弃说讲矣。唯儿话藏贬,跟寅经段参仿,多打油诗。字削后起?事。娘尽拟儿偷腥笔矣。以故新抄,估杠题咬磋成字。认前集轮毂,样话总矣。作《志》书时,《经》字争风摘矣,私坊附会杂改也。经语未语爷祸,则昔栋略,儿背男称,野志伪刻爷以前字,弃供职任,他让?补载,时公考,字曰儿赴越补也。志公考,冤,背咬。男为《志》序,实名弃。】

原文直译:官方以《红楼梦》全本付刻。其中他人改笔见后七回,也就是写曹天佑的诸章节。是换了原文的,另将各类批语删弃,唯独曹?的反语可见,与《石头记》寅公段落交错在一起,真伪难辨,仿作多打油诗,凡关于曹?事删削,而娘以前按脂砚斋原本记事,曾写曹?**染梅毒事,现在这写文字不载,故我今重抄,将这写事归纳成回目暗隐其事。概述前八十回,本事多以批语揭示,作《考工志》时,《红楼梦》已经风行全国,抄摹成风,坊间伪书多窜改原笔,如书中略去曹寅假死亏空祸难,其实《石头记》已略述,但曹?背着我对别人说,是方家野史伪刻,从曹?卸职起,父亲原是委托他补记的。寅公死时,曹?特赴杭州补作实录…《考工志》董邦达的这篇序言本我写,我将自己名字隐去。

读评:这段话记述当时《红楼梦》的流布情况,谈到坊间诸多续书成书渊源,且透露现成后四十回有七回伪作的问题,对《红楼梦》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文史和学术价值,坊本是否由曹?自己操纵一时难以判定。但曹寅父子之间的著作权问题,即《石头记》前八十回存在曹?独创的文字,这是无疑的,然曹?炮制自己赴杭州补续的话,显然不可全信,二人的话孰真孰假,现在我真的难作公断。必须解读完旁观者敏敦序,才知端的。此等情况,可与下面援引一句批语对看。

靖藏本第四十一回有曹?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此批倒解即:【上(皇帝)附记称种(曹?)初订矣,连诗儿(曹?)掩,瞻富察《送远》写日(乾隆)称:《记》:鼎记。】,这两个“称”,均为弘历说的话,却前言不达后语,前曰《红楼梦》(按:指己卯本)曹?初订,还删掩了曹?的诗对,后又称“傅鼎所记”。曹?发现这一矛盾,自然摸头不着脑。这原是抄?耍的小聪明。因为乾隆帝在宫廷本上,不仅正文多出自曹?之笔,连批语都是曹?代劳,他完全可以借皇帝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曹?老眼昏花,当然倍感蹊跷,就留下了这段批语。红学家们却以“丁丑(1757年)为背景解读此批,显然风马牛不相及。

原文:斯书矣,所论之术虽微,而格致之理颇奥;所状之形虽简,而神态之肖微妙。观其以天为纸,书话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于碧波。传钲鼓丝竹之声于天外,效花雨红灯(之趣)于空中。其运智之巧也,可谓神矣。

时以圣讳刻矣,樵之字蕴其中。恐?去敦缝语,话校外添。语圣字做诗。姑正劝跛避?。信又携玉随历,云将饯请?①。?“另话”序,《志》尾添矣②。其关庙讳,削之,泰审儿简,虽醒字,状说奥。也批诗里字,字割耳。未随书字论,所以书。】

注解:①② “姑”指傅鼎,他劝?离开曹?,并将竺香玉转移宫中,自然早已看出曹?的狡诈与狠毒。为母子安全着想,他借故邀曹?宴聚,乃调虎离山计,曹?正是乘?不在,写了另一篇小短文――《此中人语》。此乃后话。

原文直译:此时《志》将以乾隆帝之名义付刻,曹寅的暗语也藏在其中,因担心曹?删去敦敏序,敦敏等书校订完毕后才将序言写上去。写乾隆的话,代之以诗。恰好此事傅鼎来信,劝?避开?,随后又将竺香玉接回宫中,信中还说鼎将设宴请曹?,乘此机会曹?另写一篇隐语序言,填加在《考工志》末尾。凡涉及皇帝名讳,删掉,鄂尔泰曾看曹?的暗语便签,认为字面文意虽不难懂,但白口旁批隐晦深奥。鄂也曾针对诗作评,当最后刻印还是将其舍去,因《考工志》没有留下他的字,所以写上这段话。

原文: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矣。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

原文:己卯正月,孚存董邦达序。

?得历字,谓玉或掩历字,谓弃玉矣。犬避《志》书,此《志》意思矣。假子口诉其养祖事矣。依认己记《志》,眉燃其解。冷子财矣,忍畸伪矣。】

读评:此段言《考工志》之中心主旨,乃述曹?为人虚伪。在名义上,他收留了落难的竺香玉母子俩,似乎做了一件大功德。其实,是母子俩靠早年从康熙手边获得的馈赠,养活了曹?。当竺香玉钱财被挤光,曹?又挣不到足够的钱养家时,被踢出家门是迟早的事。这一潜在的生存危机,傅鼎看到了,敦促母子俩早离虎穴,曹寅看到了;给她们留下保命钱;敦敏看到了,却作出一个下下之策,他建议曹?去杀了曹?,结果行动不方便的曹?反被杀害,这一悲剧令以后的敦敏羞愧难当,悔恨终身。救命不成反害命,这或许就是敦敏自写那八首悼亡诗后,再不提“曹雪芹”的原因。

己序,搭帮栋曾斧钺,(雍)正末(年)①】

注解:①前文提及,此序为曹?自记,曹寅生前斧正过的一篇文字,时间在雍正末年(1735)但给敦敏清稿的时间当在1757-1759年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