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80

原文: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原注:识者皆昵呼之以“于瘸子”)。岁时所得,亦足赡家(自给),因(之老于)时时促余为之谱定新样。此实触我(怆感),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意将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乃详察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陈彩绘之要;汇集成篇,(将)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原文: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识。

逢爷①倒,《志》样字②已有,祈母摘稿,吾二记③毁,又字。《经》尾已将篇成集,废咬字费猜,曾屡《志》。《志》内放《楼》话,《志》附札旧写历字放弃,插香乃事④。《志》写后,七日删完矣。著?事曾字,认前《记》⑤矣,稍圆叟旁讲矣。《志》志公考冤,背咬览词⑥。书避,原诗愈感怆,我凑诗词。养心殿谱字⑦,为余初诗耳。诗语老字,寅给字,假?竺矣。代说时,随字缺语⑧矣。至附历节,则诗注圆⑨矣。名讳有意词⑩也。欲老来览书,糊家养矣。祖斟也,未之整。】

死脂,?抄补曹经日,三遣敏清,初订。】

注解:①“爷”在此处指爹,即曹寅。系曹?化用口语而来。古有称父母为“爷娘”者。此处言“逢爷倒”,即寅真死之年(1740年),证明《考工志》一书,早在曹寅死后不久就开始初创。②“样字”指样文,指抄书所用底稿。③“二记”或指己卯本。并不是说《考工志》写了两稿。关于后四十回,我原以为由曹?独续,非也。按曹寅的初衷安排,?任初稿,?死?续。后乾隆编宫廷版,打乱这一计划。二人又“为他人作嫁衣裳”帮写,至兄弟二人反目,?独自撰写。此谓“三记”,写宫廷版前,曹?就协助曹寅写抄并删增过《石头记》,姑称“首记”。这里的“二记”即指宫廷本,由于傅恒在书中加入太多“颂圣”语,不合《石头记》原旨,加上曹?发现?“背父事经”,擅自删削寅批和?批,欲置?于死地,,曹?恐惧,一气之下将稿撕毁。然后去求救于敦敏,让敏担责,并筹划庚辰本出炉,当然,这只是假设。曹?这里是作为背景事件引述的。

④此字节是对《考工志》的综述,一言《志》隐晦难读,次言日积月累写成,三所记事以写母亲竺香玉为主,尽量不谈弘历事。偏重家事,帝事一笔带过。证明当时乾隆帝对曹?的身世是清楚的,他对这个小叔子心存怜悯。

⑤这段话也是针对《志》的基本内容而言。其中重点述?玉纠葛始末,曹?自己不甚清楚的,就参照《红楼梦》中畸笏叟旁批,故提醒读者“认前《记》矣”。“《志》内放《楼》话”是说书中述及《红楼梦》成书之过程,简称“《经》事”。从这一点看,曹?不仅人品正直善良,且《志》所言事,坦诚可信。⑥此乃对书题的解释。?用“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为书名,与《红楼梦》一样,皆存隐意。书名谐音倒读即:【览《志》,公考冤,背咬】。意思说这本书,是写寅公假死之冤,欲读懂此书,需谐音倒认,反复斟酌。方解本意。若按通常读法,我们永远也无法弄清楚这本书“说什么”。曹?在曹寅“给词”的基础上,七天删定《考工志》,可谓奇才。而后世人二百多年无人读懂,皆因“隐”字害人、蒙人。

⑦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才成为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的地方。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据说里面曾经陈列许多关于《红楼梦》的壁画。曹?自称养心殿存有他的谱字。这是一条极重要的线索。说不定《考工志》、《红楼梦》、包括他的画谱,都是从这里开始传播的。

⑧“代说时,随字缺语矣”,即指文本中的“缺字”现象,曹?自己承认了“□□□□”的特定含义。⑨⑩无论《集稿》还是《红楼梦》,不可避免要谈到当朝皇帝弘历,必须避讳天子名号,故为乾隆设有专用带名词“日”字。有时也得照顾句面意思通顺,取“历”字的其它谐音字。有些名讳实在难以厘清,如曹?的“?”和竺香玉的“玉”发音相同,稍不留神,就可能张冠李戴,导致本事失真。所以对《红楼梦》大事背景没有最基本的了解。照搬谐音读法也不一定能求甚解。

读评:尾署题款,在序言一节已作解读。在此不复赘言。“清明前三日”,古人没有如此题款的,即便有忌讳,不愿吐露某个时空背景,假拟一个岂不省事?可见曹?原想得一“敏”的谐音字,才用“清明”二字,以表达“三遣敏清”之意。“三遣”,说明事件紧急,抑或人命关天,联系到两句批语,有“救命”二字,何等严重。我们猜测,一定是皇帝在问责了。我曾经将“日”字放后句,亦通,即“日(弘历)三遣敏清”。如果敦敏乃得皇帝御令清书,则说明乾隆对曹氏兄弟已失去信赖。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当时弘历当皇帝四年多,敦敏作为宗室后裔,已冷落多年。他是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瑚?长子。敦敏家族虽在乾隆朝恢复了皇室宗籍,但当时仍处于受排斥的地位。乾隆帝不会临阵换将,让敦敏取代曹?删书。故曹?面临潜伏的危险,只能来自曹?。

曹?的这篇自序,没有一个字提到“风筝”,足见“风筝”不过幌子而已。就上文提到的养心殿画谱,联想到霍国玲女士在《红楼解梦》一书提到的两幅画,《竺香玉*图》和十二幅《香玉皇后行乐图》两种,这两幅画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霍氏据此断定:竺香玉原是曹雪芹情人,做过三年皇后,书中林黛玉原型便是她,现在,我正解《红楼梦》到此,不觉一笑,霍女士的观点我一直持否定态度。现在曹?自序在此,我们看事情原委应该怎样。

下面是其中的一幅,很可能是曹?为母亲所画像。若题款真有“皇后”二字,也只能说明儿子为母正名的见证。竺香玉作为康熙帝妃,与晚年康熙私生曹?,遂逼嫁雍正,曹?被遗弃为曹寅养子。在?看来,母事二帝,自然相当皇后,其实,充其量只能算“事实婚姻”,?为帝子天经地义,但玉为皇后,则必须册封,而?题母像,则是出于恭维,这是任何为人之子都会这么做的。

曹?这些作品,能流入宫中,与?的名分,弘历之同情,与魏妃、鄂尔泰、竺香玉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富察氏与乾隆之间的姻亲关系密不可分。曹?为帝母抄写《红楼梦》以供观赏,他自然有出入宫禁的自由,连同他的画作,一起带到养心殿便成为可能。经我考证得知,弘皙曾对曹?承诺,任何情况下,他都会保护他。曹?第一次去见鄂尔泰,就是带着自己的画作见面礼的,曾得到鄂氏的特别款待和夸奖。由此断定,曹?在乾隆初年,由于人品才华出众,加上身世的奇特,虽居无定所,如野鹤闲云,一度成为皇室的宠儿。

附:()内文字联句注评:

经我细读发现,《考工志》“三序”存在一种隐文特例,即原文()内的文字,谐音反序连读,可组成另一段独立的谐隐文。下面这段文字,就是曹?自序文括号里的文字,我们看他说什么。

原文:哲夫原注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鬻画为业适值势他其稍待谋一脱其困境之术邸下老于老其谋求因则老也希原注识者皆昵呼之以于瘸子自给之老于怆感将?

再?将赶创语,劳子记。《志》字瘸语矣。《志》附你接,再诗注原皙也。老宅银,求母启。老?老写帝书,至今困起脱矣。母得烧其它诗。旨撕也。尾话?男,简记孙躲。凡扣家事,警句拟,做丧?。重认“另讲”,斗收字,注原傅。】

读评:这段话,曾一度难倒我,冥想多日,方得破解。原来,它是曹寅为?拟稿时,绞尽脑汁插入的一段暗语,解译出来便是:

曹?,你现在正给帝母抄补的书,让儿子曹?去作,而《考工志》由你完成。现将底文给你,自己去续接。上面的注解,原为弘皙所加。京城老宅所埋金银,教你母亲去取。曹?老写那些讽刺帝王的书,现在所有债务已经还清,没有必要再写反书了。教你母亲将我其它诗稿烧毁。从雍正那里得来的假圣旨也撕毁算了。这后面的话,是转达?儿的:关于天佑失踪的事,简单写,凡涉及我家家事,拟写短句即可,关于雍正死亡的文字,参照我的侧批去写,抽屉里收藏的文稿,原批人傅鼎。】

此段文字千金难买。诸多《红楼梦》真相将大白于天下。首先,曹寅一生的冤债起脱。甚至还在京城老宅埋有宝藏,难怪康熙父子对江宁织造亏空穷追不止。曹家多少还是私藏了一些国库钱财,至于,他为何不让亲子曹?去取这些收藏,也颇费解。

其二关于曹寅的遗稿,诗集由门生唐继祖收集刊刻。但按敦敏的说法,他最后清理曹?的遗物时,发现曹寅藏有暗牍,不过毁坏严重,里面就包括一部谁也没见过一部书稿,是明写三朝历史的,可我们今天未能见到此书,是否为乾隆销毁不得而知。而这里她叮嘱竺香玉烧毁的诗稿,当为平时创作《红楼梦》的零碎草稿。由此而知,“黛玉焚稿”的故事,乃由此事获得灵感而编写。关于“老宅藏金”事,我书后文还有大量篇幅关照。

曹寅插述文提到抽屉或书箱里放的那套《红楼梦》,乃傅鼎批阅过,这个本子我姑且称“鼎藏本”,到雍正末年,鼎藏本已经存在,证明它是曹寅的真本,也是最早的本子。另外,曹天佑的失踪是真是假,也值得怀疑,曹寅叮嘱曹?专事“佑记”,还特别要求简写,证明其中有诈,就他的智商而论,在曹家面临绝后的紧要关头,他会设法将这根“香火”藏匿起来,然后再炮制一起假死案,若真是这样,天佑就有可能暗地参与《红楼梦》的补创。诸多的疑问,都将由我弄个水落石出。

这段话还使人们得知,曹家迁往西山避乱,曹寅并未随行,据我考证他去了杭州,躲到冒曩的后人家去了,冒囊是明末遗民,寅与之过从甚密,证明曹寅自康熙朝起,就背着康熙帝与反清人士交往,折射出曹寅两面派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