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543

原文:(适值)斯时,余之困惫久矣,虽倾囊以助,何异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势)不得不转谋(他)处,济其眉急。因挽(其)留居(稍待),以期(谋一脱其困境之术)。夜间偶话京城近况,于称:“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不靳其值。似此可活我家数月矣。”言(下)慨然。适余身边竹纸皆备,戏为(老于)扎风筝数事;称贷两日,摒挡所有,仅得十金,遗其一并携去。

四①除,写殡仪,弃矣。《经》始得金②。又说档并日,娘代存是书,整《红》杂语。脑尾皙贝接字③,助编剩余事。然概写。延一月,书假鄂合刻,此试梓。迄今补《经》事,虚字矣。整《红》钩字,供帝母存④,?兄二经,曾经话玉贱矣。书之竟,困起脱矣。母齐阅矣,带校合著。留其晚印。畸每起即去,他谋撰补⑤,带补诗,语补吾。新册遂背矣。活祖矣,?亲谁矣?久背困之,于是撕纸⑤。】

注解①“四”指康熙四子允?。后文言雍正出殡场面,也就是书中秦可卿丧事一节文字,初稿出自曹?,结果曹寅“命雪芹删去”。弃之不用,而改用曹?写的“反口”。就生动而言,?文还是比?文略胜一筹。②说《红楼梦》文稿换来了稿费。联系下文并看。《红楼梦》最先向外传播,得益于鄂尔泰,他虽不是儒林中人,毕竟官至总督,将稿子拿出去供人传抄,凭他当时的威望,换几个零花钱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情况是,他将《红楼梦》散发给守边疆的将士们,约定每月的某一天在某处取稿,一次限发数回,《红楼梦》一下子红火起来,等稿的人竟排队等候。此是后话。这里的“试梓”,当指传抄而非雕版印刷。

③当时曹?整理的《红楼梦》,最后第一百二十回内有弘皙原创文字。但与上文鄂氏传播的不是同一稿本,前者为八十回,后者为百廿回本,由于是*,曹?将时间跨度相距二十年的两件事并列叙述。④此语佐证了前文和?给太后讲《红楼梦》故事,致使乾隆解禁的传说。孝圣宪皇后的确爱读这本书,但提供书的人是曹?而非和?。可想而知,乾隆参与《红楼梦》的补评,乃受母后的影响,不过开始他并未读懂而已,书中探春的形象,已具帝王根基,曹寅将他与同父异母兄弘瞻并写,颇有先见之明。后来弘历果然当了皇帝,弘历自然欣慰,此乃终不忍将《红楼梦》禁锢湮没的根本缘由。这里讲曹?被乾隆被逼无奈,承担给帝母赶制一个抄本以供阅读的差事。难怪他雇请五人赶急誊抄。书中“索书甚迫”当指这件事。从而我们更加坚信,脂怡本乃曹?主编,而与弘晓无关。这里描述曹?抄书背书之苦,足见当时曹?干这差事,纯受生计所迫,抑或迫于某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⑤关于寅竺始乱终弃一事,前文分析过,?说“寅弃竺”,当时乃“面子话”,自己先偷父妾,反咬定竺被寅弃。实际上竺与寅是有感情的。曹?之言可信。竺香玉被逼出曹家时依依不舍,实对风烛残年的曹寅不放心。有证据表明,曹?在父亲最后四年的有生之年,并为尽孝子之责,尤其曹寅因长期伏案著书,致使双足溃烂,不能行走,但曹?忙于讨好弘历,疏于照顾。我们可从?文“畸每起即出”看出当时曹氏父子关系的冷漠。

⑥这里提到的“撕纸”,是指曹?经常为著书烦躁,以无意思地撕书角泄愤,后来可能习以为常。今见甲戌本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这些一律缺损同一部位的情况,不能视为流传过程中的偶然缺失,而是有意为之。干这事的人就是曹?,他在文中坦率记述了“撕书”的起因:乃“久背困之”。即疲劳加烦躁。

原文: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

是夜连回矣,哥亦苛子,香供当得所酬,重获金⑦。怎《红》我三镶补,阅稿日寄皙背篓载满书,先久压,赖尔写“帽”。?老,皙处谁?⑧】

注解:⑦“连”指连生(曹?小名),“香供”指化缘得来的财物,或香客施舍在功德箱里的现钞。⑧整句写书改就后,寄给弘皙审阅的过程。读评:这是一段很有趣的实录。曹寅死后,曹?认曹?为“哥”,二人隐居西山,着手修改宫廷版《红楼梦》,繁琐而沉重的校订事务多半由曹?胜任,而曹?则经常外出化缘,以获得寺庙日常开销和兄弟俩生活所需。此情形参见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解文。从“重获金”判定,当时二人的生存境遇不是太坏,但由于曹?一向厌恶曹?,这些收入并未落入曹?之手。曹?后来以糊扎风筝自谋生路,实属迫于无奈,曹?晚年吝啬而刻毒,由此可证。有趣的是,曹?在文本第一回的那首著名诗中,也大发牢骚,抒发了他的写书之苦。

原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父常顺补苦,新年始写诗,借来看字,字藏恨,饱诉子清有根,总恨帝修《红》言,满堂黄金梦矣,今姑妙换铜版,潜写悲肠。山中眼花,夕晨忙奔。苦审作甚?】

“苦审作甚”即“我干嘛认真审定这本书”。可见他也是极不情愿为乾隆“作嫁衣裳”的,为何?此书不仅不能为曹家带来利益,反而抢占了其它版本的市场,故曹?想到一个偷梁换柱的妙计,那就是“妙还铜版”。这件事在后文将详细揭示。

当时二人镶补《红楼梦》的底本,即是乾隆号称“自写”的那套,估计那时已经付刻,但曹家人不满意这个版本,虽然曹?父子三人都参与了这套书的修订,但事出无奈,书旨必须顺从乾隆旨意,所记之事难免歪曲事实,尤其里面删去了很多曹寅旧作早有的所谓“反诗”。令曹寅如鲠在喉。他当时就作了第二套准备,那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借助宫廷版的风行,套版另刻《红楼梦》,让这本书回归曹家,同时也让此书所获利益,真正落入曹氏后裔的口袋,后来曹?被乾隆所弃,生计维艰,“偷版”计划付诸实施。兄弟二人日夜改稿誊抄,然后用背篓背出去寄给弘皙,这就是后来的东观阁本和妙复轩本的祖本源头。而另一套,本由曹?私藏,后被曹?发现,终至埋下祸根,或许曹?的死与此有关。这是后话。

曹?这段文字的史料价值有三:首先,我们了解此前他已对《红楼梦》修改两次,另两次修改的时间,以及成书背景,必须落实到当今人们所见到的本子,关于这一点,本人的考据已初现眉目。其次,曹?将宫廷版压了很久,才决定改写,其中必有缘故,再“赖尔写帽”,证明他的初衷只是让弘皙阅读参考,然后让他写《序》之类的文字。在流传至今的版本中,必有弘皙作序的本子,我们必须追踪摄迹,找到这类文字。这才叫做负责任的勘考。最后,?文末尾一句话:“?老,皙处谁”,证明当时(弘皙逆案泡汤前后)?皙二人亲于鱼水,且弘皙似乎离不开曹?,那么弘皙是否到过西山,也是有必要弄清楚的。

原文:方(其)初来告急之际,正愁无力以助;其间奔走营谋,也殊失望;愧(谋求)无功,不想风筝竟能解其急耶?(因)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今(则)如(老)于其人,一旦伤足,不能自活,其不转乎沟壑(也)几(希)。

仿昔记矣,或钩父卷,补其活字①,能补足上段矣。忍弃?恼语②,则今爷样③又再记,毁牍,故刮④,观四子故事,寅已记七节,能仅中缝镶补,供我秋末⑤窥往事书矣。摹寅祖本,见其足矣。历(文)无仇?⑥记字,己(卯)稿⑦乃凑齐。】

注解:①“活字”二字在《红楼梦》中,专指眉批而言。曹寅经常在批中对??二子强调,不要轻易在字缝中作双行夹批,谨防误读乃至批语意不中的。遇到揣摩不定的谐音倒读语,曹寅要求二子尽量使用眉批,曰“活字”也。眉批的优点是灵活,因所批位置不在某一段文字,故可泛泛而谈,即使误读也无关紧要,至少是读书人的一己之见。如己卯本有曹寅一条夹批:忽然写到袭人,真令人不解,看他如何终此诗社之文。此批谐音倒读即:【父文只射事,词总活语,他看接(补文),不忍另整,仍习“倒谐”然。】曹?在己卯本中大量下评,就是遵循曹寅的这一创作理念。

②⑥“?恼语”当指曹?在书中所写牢骚之语。曹家的宿敌乃雍正,曹?切齿痛恨,书中宝钗之“热毒“,“冷艳”即是此而刻画的。秦可卿丧事文字,皆出曹?手笔,故乃父大加赞赏。乾隆帝当然无法容忍曹?对父亲的诋毁,故迫使曹?“系铃人作解铃人”,作了大量删削。曹?在整理自己的版本事,又“忍弃?恼语”,是为了书能顺利刊刻,毕竟时在乾隆朝,如果书遭禁卖不出去,他的生计仍成问题。

③④这里指曹寅死后遗留的旧记,这次为了全面整理最理想之全本,了解以往曹?的生活轨迹,曹?将其翻了出来,可惜书牍已怀损,有写地方需刮掉重新估写,或就中缝补写。后来流传的庚辰本和己卯本,估计就是这样成书的。到此,这两个版本的源流基本可以框定:它是曹?收罗所有曹寅旧作作为底本,独立校补而成的。

⑤⑦庚辰本和己卯本的成书先后,也可从这里找到答案,当时清的是己卯本,原计划秋末写成,实际冬月才完成。无论这里的“秋末”是否指“庚辰秋月”,己卯本先于庚辰本,当属无疑的。而“无仇?记字”的宫廷本部分当时已经流传。如果宫廷本即现在的己卯本,则可如此推定:一,此本原是一个完整的抄本,因为某种缘故而散失;其中最大的可能是曹?“偷梁换柱”。还有一种可能是曹?撕毁了。二,此本由于抄手未能如期交书而停抄,最后干脆按曹?的原计划推出庚辰本。此类问题,也只好暂搁。

读评:这里就曹?但己卯本的第二册卷头有“己卯冬月定本”题记,并不能代表成书年份在己卯(1759),理由是,己卯的后一年即是庚辰年(1760),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曹?干嘛推出一个底本相同的两个版本?若无重大事件需要补记,这是没有必要的。况且,现在庚辰本后半部四个总目叶上有“庚辰秋月定本” 或“庚辰秋定本”的题记,这本来也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两本不仅存在“血缘”关系,且成书背景颇不一般。在讨论版本时,将澄清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