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28

玩物丧志,先(哲)斯语,非仅警世之意也。(夫)人为物欲所蔽,大则失其操守,小则丧其廉耻,岂有志进取之士,所屑为者哉?

冤枉①哉,则微小琐事,至取金子,有契字耳②。连妻丧,再校叟抄③,其诗则大笔,说玉吾为,认附页,已知事尽。今废④语事,则限至丧吾。】

注解:①拆“玩”为“元王”谐音“冤枉”。拆字谐音并用,乃曹?文字惯用手法。段首“玩”接段末“哉”字再谐音倒读,为《红楼梦》隐语基本解法,曹寅父子对此法有“反书倒认”、“曹氏秘法”、“退字读法”、“倒头诀”及“认终”等多种命名。曹?、敦敏兄弟、弘皙、弘晓、允佑、鄂尔泰等在补写《红楼梦》或叙事时心照不宣继承了这一隐写文法。下同,不重复注解。②“字耳”二字拆“耻”字得。③此四字推敲多日,原谐为“则晓手抄”,经考证,非也。目前尚未发现弘校抄写《红楼梦》的证据。④“废”指曹?,因身有残疾而以“废”、“瘸”、“跛”、“拐”等字代称,相应的谐音字则有“暂”、“占”、“非”、“飞”、“回”、“却”、“缺”等,“?”、“瘸”二字几乎不用。下同。

读评:这段文字透露两条鲜为人知的《红楼梦》背景史料,尤为珍贵。首先是关于竺香玉母子拐金潜逃之真相。在书中即尤二姐吞金自杀一案。曹?开篇第一句话即“冤枉哉”,可见其中却有隐情。此事拙作前文述及,曹?下文也屡屡谈到,这里只就?记略述原委。香玉先为康熙晚年宠妃,康熙死前逼嫁雍正为侧福晋,弘皙刺雍后,遂避难至曹家,昔日贵妃,堪称富婆,自然有许多金银随嫁。可曹寅寄复兴厚望于弘皙,为资助弘皙逃亡,在他身上砸了不少钱财。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于竺香玉随带私房钱。曹寅临死前,手里也掌握一笔数额不少的黄金,任何亲友都不知道。不过,他在临终前,哪怕曹?已穷困不堪,却并未将这笔财产交给曹?花费,反而劝儿子将钱全部施舍给穷人。此事背景可与西山壁题诗解文互证,详见后文。

曹?在此处述及的“微小琐事”,即指曹?与竺香玉之间为金钱经常发生口角一事。当时曹寅已故,香玉沦为曹?姘妇,?与?则以兄弟相称。曹?一贫如洗,自然设法动用竺香玉的藏金,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先,允?从江宁织造挪用库银无数,害曹寅父子获多年牢狱之灾。康熙驾崩后,估计所有借据均保存在雍正手中,在弘皙刺雍前,废太子的所有债务均落到弘皙头上。雍正死,弘皙逼雍正返还所有借据,曹寅欠朝廷的银两算是一笔勾销,但与弘皙之间仍存在扯不清的“王八账”,“父债子还”的遗训不能丢,或许曹寅与弘皙之间早已达成某种“君子协定”,要么曹?手中掌握部分允?欠曹家钱财的原始契条,要么弘皙承诺皇位得手,许诺还曹家富贵如初。总之,曹?在贫穷潦倒之时,向弘皙提出了还钱的要求。是可能的,问题是,两家债务纠葛为何会牵扯到竺香玉头上呢?

道理很简单。香玉母子投靠曹?,乃曹寅临终托付。曹?乃先帝遗脉,现在为曹家延续香火,曹寅很看重这两条。故曹寅多次忠告儿子善待香玉母子俩,但曹?却视香玉为娼妇,视?为“野种”。他认为拿银钱养活二人,即是为帝室代劳。所以,他必须向皇室后裔索取“赡养费”,他才乐意尽这个义务。如此,弘皙便想到了竺香玉手中的积蓄,估计他曾命竺向曹?分期支付金子,以换回曹?手中的契条。于是曹?隔三差五嚷着“拿钱来”,而在曹?的记忆里,该拿的都拿走了。文中“有契字耳”即指曹?手中的欠契已换完,他不应该动不动就找竺香玉取金子。

解文透露的第二条史实乃曹?接触的第一个《红楼梦》抄本的时间,与曹?妻马氏去世同年。就目前本人的研究进展而言,马氏死亡之确切时间尚不精准,但从前面章节探讨得知,曹寅避难杭州时马氏已经病危,故曹?未与父亲同时赴越,由此断定,马氏略先于曹寅去逝,当在1736-1739年间。这个本子系现成哪种本子,先不急于下结论。

曹?对此本基本情况的描述是,底本的诗词出自曹?,写竺香玉的文字由曹?撰写,且所交稿笺只允许作为附页。不难看出,当时曹?受名分制约,写作处于从属地位,尽管所写自己亲娘的生平省略,仍然不可造次,曹?是可以随时修改他的文字的。曹?的其他记述还证实:是他自己后来雇佣五人抄写了己卯本,亦即旨怡本。其中抄手之一就有胤?,他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1755年前在世。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才恢复了自由。所以此人是乐意效劳抄书的。

这里得提出一个问题。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弘晓抄写了己卯本《红楼梦》,解读?文,尚不能确定“五人”一定有弘晓,这个问题还得探究。这是后来的事,另当别论。当时曹?自己实际充当曹?的雇佣写手,且有明确分工,但二人心态有别,曹?因存为母正名之动机,且受曹寅临终之托,(按:曹?与乾隆亲善有加,致使曹寅对儿子失去信赖,续书之合适人选非曹?莫属)两方面因素构成曹?“终身事经”之动机。“今废语事,则限至丧吾”,流露曹?写书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决心。从“今”字看,亦似回顾往事。

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矣:比之书话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业此者岁闲太半,人皆鄙之。今乃哓喋不休,钩画不厌,以述斯篇者,实深有所触使然也。

风夜圆事⑤,凑所有剩事⑥,再编是书矣。寅补划勾⑦,修补爹校,乃《经》⑧之批借?版,泰⑨衔塞责词也。?弃我勿弃,只防哑弃误话,须直笔也。笺箧尾中,吾皖豫⑩整。】

注解:⑤“圆”与“然”声母不同,但韵母同,故谐。“谐音”广义上包括“谐声”与“谐韵”,“谐”亦含“耦合”、“近似”两种情况,类似情形较普遍,乃曹寅父子独创。⑥《红楼梦》乃记事性小说,不乱时序,曹?记事,起于丙子(1756),止于己卯(1759),次年庚辰亡,历时四年。其他所知之事,以加批修改雠校,是谓“剩事”。 ⑦某些本子(如己卯本)剐去“脂砚斋”原批,并作改动,并非曹?一人所为,曹?也如此干过,不同的是,曹?在底稿上事先将寅批作了记号,可能以便将来出一汇校本,体现各家评语。⑧整部《红楼梦》原批及《废艺斋集稿》解文,“经”均指《红楼梦》这本书,而“芹”通译作“曹经”,“梦”、“红”某些场合亦指书,而“圃”则为“补”,通书一例,不重复注。⑨鄂尔泰着笔的本子,目前发现的有两套,即梦觉道人序本和舒元伟序本。有证据表明:程伟元首先见到的就是舒本,即程甲本的底本之一。⑩“皖豫”也谐“晚?”,若然,句意即:曹?整理《红楼梦》,比曹?晚。据考,竺香玉离开曹家后,去过安徽合肥投奔舅家,不知曹?是否与母同行。可以肯定的是:曹?确有一段时间随弘皙去过河北乐亭,并在那里著书。如此看来,霍国玲的红学观点有借鉴之处,此前,我持否定态度,现在已从敦敏的现相关证据。

读评:此段还原版本原流方面的信息。曹?编书的底稿,来自于允?的批本,尽管现在我们无法看到废太子的这个本子,但允?生前改写过《石头记》是肯定的。请看第四十一回署名立松轩的蒙回前总批:任乎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谐音倒读这首诗批即:【?搬前,犹慕农庄,单立一栏寝食,故置案,可放稿,晴昏随阅,乃充马牛夫。】证明允?在康熙末年虽被父皇圈禁,仍未失去看书写字的自由。“故置案,可放稿”,其“稿”虽不一定就是《石头记》,然曹?提到“?版”,则可判定允?的确染指过《红楼梦》。

目前红学界有人主张作者“允?说”,算是稍微“挨边”的,但允?和鄂尔泰、傅恒一样,都算不上《红楼梦》原创者,而是批阅者或受赠者。曹寅在垂暮之年,让曹?跑腿,将数套原稿赠送亲友,一为散发收藏,二为接续补写。允?乃被曹寅设定为书中人物(湘云),理所当然被曹寅看中。可惜允?早逝,至今我们无从厘清哪些文字出自?笔。

所谓“泰衔塞责词也”,系指鄂尔泰也参与了《红楼梦》的补评,这是我最有把握确定的。《石头记》的纪年基本以鄂氏的生平为主线。就我考证得知,曹寅死后,曹?花九年时间才写完后四十回,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定稿时在甲戌(1754)前九年的乙丑,此年正值鄂尔泰已去世,那么,鄂氏所藏批本,只能是八十回本《石头记》。至于鄂氏在书中塞了哪些“塞责词”,后文再述。这里只就曹?改写《红楼梦》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他自己提供的文字作有限的分析。

从解文后段文字分析,??二人续书,当自曹寅死后不久即开始,初,曹寅将早年写的哑谜诗交给?品读,形成了《废艺斋集稿》之风筝歌诀的雏形。随着曹寅风烛残年的逼近,他同时让二子同时续补未竟之作,且互为参照,不久,曹?逐步了解了曹?败坏竺香玉的文字,才意识到?“补经多贱字”,故开始琢磨另起炉灶,独立改写并篡改前批,随着兄弟二人隔阂加深,一家中便形成两个版本系统。由两条渠道向外传播,后来一本书出现多种版本,便由此发端。下文的解读将为您揭示这些隐秘事件的真相始末。

曩岁年关将界,腊鼓频催,故人于景廉(原注: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鬻画为业。)迂道来访。立谈之间,泫然涕下。自称“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小儿女辈,牵衣绕膝,啼肌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闻之怆恻于怀,相对哽咽者久之。

浪子旧摘寅更,香怀?,猜创至文矣,则得不时求人,另纸函,号畸题皙绕矣。潜背与日①校。《梦》②我代稿,栋演词字矣。日三载纂句补终,假称自写。剔原选笺字。探历皇来,道?也为话,?乱笺《记》,声多反口③,家事尽著,屡助上,正宠任,另将牍述之。连《经》愚人,故雇人评④。孤⑤接纳将官,连随。】

注解:①文中两“日”均指皇帝,这里指乾隆帝弘历,或从“日历”一词取意。②此处“梦”不指书,而指书中“倒读”文,由曹?设计。③言曹?擅长用反语。不妨以甲戌本的一句批语“当头一喝,故用反笔提醒”为证。原意是:【当心替笔反用,故合以头。】此乃曹寅与儿子交流创作秘法的一句话,一般认为此批孙桐生所批,误也。唯“谐音倒读法”能解决所有红楼积案。此是后话。④曹?“雇人评书”,曹?主要针对妙复轩本而言,但曹?误解了?兄。无论是妙复轩本还是东观阁本,评书人只有弘皙跟曹?二人,间或有家族圈内亲友下笔,评语寥寥。自评而冠以他人名姓,乃曹?良苦用心,本希望“曹经”久远传播。其手段是事先将暗语写好,以另纸夹于书中,雇人连书奉赠出去,受书人只需重新抄录一遍,在批语下落款,即成别人批语。难怪一百多年后的孙桐生,还在甲戌本上留下三十多条批语,经本人鉴定,除一条最早属于曹?死后之批,其余均为曹寅所批。甲戌本是否属于曹家原本。尚待进一步探讨。⑤“孤”指乾隆帝,此句印证了前文结论:曹?在乾隆朝,的确受到弘历恩宠,这可从后四十回褒誉皇恩阿谀之词看出端倪,曹?擅用“反口”,必然在宫廷本中暗藏逆言反语,后四十回依然有类似文字。

读评:此段记述宫廷本的来历。如果曹?的话可信,则乾隆不仅见过《红楼梦》,且假称花三年时间篡补,确有其事。坊间传说《红楼梦》与宫廷存在某种渊源。《红楼梦》在文字狱严酷的乾隆朝公开传抄,得以保存下来,本身就是咄咄怪事。传说和?每天都去向太后请安,每次只为太后说一段《红楼梦》里的故事,太后越听越喜欢听,觉得是本好书,便让和?把书拿来,和?只好为难地说,这书是**。是不能拿出来的。结果孝顺的乾隆皇帝为满足母后愿望,遂便将《红楼梦》解禁。在乾隆年间,《红楼梦》终于公开刊行并得以保留下来,有人将这一功德归功于和和?,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乾隆所批补过的《红楼梦》,乃曹?违背父亲意愿,以求苟且偷生的自保之举,他以“声多反口”作掩护,仍然按前八十回伏线巧妙构思,除对竺香玉的描写多有诋毁之词,对宫帏**的记述,我认为是忠于事实的,不存在违背父意之嫌。弘历“三载纂句补终”的本子是否流传下来?不敢妄断,若流传下来,是何种版本?“三载”系指哪三年?这些问题,只能随?文的解读,层层为您揭开相关事件的神秘“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