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序言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023

《废艺斋集稿》(下简称《集稿》)一书,目前普遍认定乃曹雪芹写的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的作品,故一直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网上词条搜索对这本书的描述是:“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自以养身,弥补先天或后天的不足。”遗憾的是,人们误读了这本小册子。一如误读《红楼梦》。

《集稿》一九四三年在北京短暂面世,之后就被购买这部书稿的姓金田的日本人寄回了日本国内,从此这部书稿连同这位姓金田的日本商人均再无消息。此后,出于研究学习之需要,由国立艺专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氏从金田氏手中将《集稿》借了过来,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二十六天,《集稿》的内容才部分保留了下来。

1973年,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在当年《文物》杂志第二期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下简称《发现》)一文,标志着《集稿》继发现后,首次版面登载,并由权威评点介绍。当时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立即引起了国内红学界广泛关注。迄今为止,《集稿》研究的所有观点,无不以吴说为蓝本。殊不知,吴老先生亦误读此书。《发现》仅仅是“发现”,人们根本不知道《集稿》说什么,更不了解其真正作者属谁。

《南鹞北鸢考工志》(下简称《考工志》)为《集稿》第二册。人们从字面理解,认为《考工志》讲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是为盲人编写的。其中有各种图案花纹,按编织程序写成有韵的歌诀,认为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传说书中描述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之技艺,并为风筝世家所采纳借鉴,成为中国风筝传承史上的佳话。这些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考工志》乃至《集稿》并非“技艺”之书。而是曹寅养子曹?(康熙私生子)所著“倒认暗语”书。与《红楼梦》批语、回目和诗词一样,均需谐音倒读,方能揭示其本意。《考工志》中的风筝歌诀,实写曹?个人遭遇,主要围绕自己多次删改《红楼梦》的经过始末,宣泄苦闷,澄清冤屈,并坦率交代自己改删《石头记》及续补后四十回的前因后果。所述之事,还涉及假死人曹寅父子及内亲富察傅鼎一家的诸多轶事,间述曹?与敦敏敦诚之间的文字因缘。书中还透露乾隆帝御窜《红楼梦》,删增三载,刻印宫廷版《红楼梦》的事实真相。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现有各种版本源头,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旁证材料。

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此前人们以传统读法予以解读研究,毫无结果,本人通过“谐音倒读”法,经数月斟酌字句推敲,取得重大突破。堪称红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革命”。使这门“显学”峰回路转,得益于本人前文章节的探讨。当我发现曹雪芹(?)原来是瘸子后,我推定他所写《集稿》也属暗语文,果然,我从《集稿》书面文字诸多不合情理处看出端倪。

先,风筝歌诀虽浅显易懂,但某些句子俗不可耐,比如“肥燕扎糊诀”之“论纸中间四正方”;“瘦燕扎糊诀”之“五六于十最为宜”;“比翼燕扎糊诀”之“分合而补赞”等,要么不知所云,要么重复,病句别字连篇。这等无聊文字,岂《红楼梦》文学巨匠所为?若作技艺书看,再内行的风筝制作艺人,恐怕亦难依其诀,扎糊出能飞的风筝。

《集稿》存在的疑点远不只这些。这些疑点此前未曾引起任何人注意。如:为什么敏序中以“□”代替有人曾撰的缺文多为四字?为何有些文字冠以“()”?为什么风筝皆以“燕”命名?曹?自序中“时丁丑清明前三日”的纪年落款何等怪异?还有书中存的两条批语何解?更有七字风筝“富非所望不忧贫”,只存名而无扎糊诀,说明了什么?诸如此类文本上不可理喻的问题,显然暗藏玄机,在我的本章文字中,将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也曾有人针对《集稿》敦敏序文提出“守制”、“物价”、“天气”、“惠哥”等六大问题。这不过是研究者为证明《集稿》为后人伪作而提出来的。显然,《集稿》除《瓶湖懋斋记盛》残篇为敦敏所作,其余文字无一不是出自曹?手笔。吴先生等研究家们,由于未能将《集稿》作暗语符号读解,无法对上述六大疑点作合理解释,遂认定曹?这部佚著为伪作,是可以理解的。好有一比:原不认识武?的“?”,甲读作“明空”,乙说此字本来没有或写错了。在红学界此类情形司空见惯,乃一了百了的简单证法。而我所列举的疑点,旨在证明《集稿》文字,的确存在隐语,背后潜藏作者“二牍”之言,记录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本末。我们必须将《集稿》当作《史记》来读。

本章研究结果表明,《集稿》和《考工志》书名即含有隐意。“废艺斋集稿”谐音倒读为【废稿记斋矣】,“废”乃曹?自指,“斋”“脂砚斋”暗指曹寅。意思说:我这本书是写养父曹寅的。兼记《红楼梦》一书的来龙去脉(拆“斋”得“而文”,意本此)。“南鹞北鸢考工志”七字将这层意思表达更清晰:【览字,公考冤,背咬】,意思为:读我写文字,写的是我父亲假死之冤,将字句反读就明白了。“富非所望不忧贫”亦言一书大旨,谐【傅评又补,王续废】,该七字透露两条《红楼梦》抄本信息,一是曹?所补本,乃傅恒家的藏本,来源乃曹寅早年所赠。二是乾隆弘历所出宫廷本,是据曹?续写本再删改而成。此三语概括了《集稿》隐事之核心内容,属提纲举领之句。

再看《集稿》两条批语。在“通州迓过公”书端有“十月赐第钮公,命余就过公求书。”细“咬”此语,颇觉欠妥,话提三人,一书,事只关“余向过公求书”一事,却扯到“钮公”弘皙去了。况“赐第”费解,是“余”赐给钮公一幢府邸?还是“余”前往“钮公”府邸?还是“余”将书又还给了“钮公”?在“赐第”,“次第”、“持递”三词之间,难断真意。可见此为谐音倒读暗语,谐意为【是书求公哥救玉命,共钮底词阅】。当然,此语还可谐出多层含义,如“玉命”或“?命”,抑或“余命”,“ 共钮底词阅”或为“共留底词阅”,抑或“供历帝赐阅”,一时难以着实。但此批属暗语无疑。前文已述,弘皙曾与曹?一抵足而眠,共续《红楼梦》,与曹?的书稿往来更是频繁,不在话下。

第二段眉批落在“是以得快读其书”上,批云:“子名,余意前段可略去”,此批倒读文为:【子去,哥填(拆“略”为“各田”谐“哥填”)刻,短钱矣,语敏】,此语意明:假如你(曹?)死了,《红楼梦》由我(敦敏)负责续写刻印,可惜没有资金来源。后面敦敏署名。证明此句为敦敏所写,观前批,可以判定批书人为曹?,从而得知“救命”二字指他矣。要他命的人,就是曹?。印证了我前文的分析。《红楼梦》一书,儿女私情背后,与许多人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这是解书人应当把握的。

《集稿》敦序中的缺文,四字居多,这是最简单的文字符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版本“缺损”现象,而是作者敦敏有意为之,另有含义。曹?自创一套讳名方法,因身有残疾,行文惯以“废”、“瘸”、“跛”、“拐”等代替称谓,相应的谐音字则有“暂”、“占”、“非”、“飞”、“回”、“却”、“缺”等,从不用“?”、“瘸”二字。最得意的一招,就是一“□”代“瘸”,缺一字,代“瘸子”;缺二字代“瘸儿子”;缺四字代“瘸世子”,这是敦敏该用的称呼,故敦序中多有“□□□□”出现。《红楼梦》文本同样惯用此例,如庚辰本第七十回末“开夜宴,发悲音。赏中秋,得佳谶”前,也出现“□□□□□□”图文,人们以为是作者故意删掉六字,其实不然,“缺六字”代表“瘸留字”。相当于落款印章。

至于《集稿》中的缺笔是否有意为之,不敢断言。但《集稿》原文批有“上缺”或“下缺”的段首或段尾,指定不缺字,经我读解,句意是完整的。这一独特文本现象不知瞒过多少研究者。故至今仍称《集稿》为“残本”,其实为“全璧,”价值连城。当初抄传此书的孔祥泽等前辈们,功德无量。

《集稿》出现的“()”,也有用意。如果我们将括号内的字单列出来再谐音倒读,则是另外一篇书信式短文,叙述曹?与敦敏借还书和秘密会面的情况,内容可能来自二人通信便笺,估计当时文网严酷,二人见面需冒风险。书中写到:如果?死,则在老地方折断树枝为暗号,故曹?死后,敦敏至少两年没有露面。传说敦氏兄弟为曹雪芹捐资操办丧事,按理是不可能的。

至于《集稿》所附三篇序言,除敦序外,其它均为曹?自序。所谓董邦达那篇《南鹞北鸢考工志》序,亦曹?自写。不信请看改篇尾署:“己卯正月,孚存董邦达序”。谐音倒读却是:【己序,搭帮栋曾斧钺,(雍)正末(年)】,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曹?于雍正末年自拟文稿,交曹寅修饰过的一篇文字。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县人。先晋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十二年,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拔充会试副总裁,实授礼部侍郎。他是纪晓岚的老师,一生工书善画,虽有为《集稿》作序的前提条件,但他不可能为?文作序,理由很简单,一个是朝廷达官,一个是写反书的“槛外人”,且有性命之忧,董绝不会于身家性命不顾,趋附风雅,去为一本小小的风筝图谱作序。

若如此,则《集稿》的成书时间,比吴恩裕先生认定的时间早二十多年。吴文认为曹?自序尾署纪年“丁丑”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显然有问题。“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识。”解文是:【死脂,?抄补曹经日,三遣敏清,初订。】,这句话与纪年“丁丑”毫无关系,他只是告诉读者,在曹寅死后,曹?在抄补《红楼梦》的那段时间,曾三次请敦敏清稿,《红楼梦》初订稿才最后杀青。《红楼梦》“注彼而写此”的怪异笔法,在曹?手里得以继承。《集稿》最后流传的时间,仍需赖其它旁证材料佐证。

敦敏的序文尤其重要。他为《红楼梦》关键的旁观者和知情人,对人、事、书的评价自然公证周切。他的序言不厌其烦地讲一个枯燥无味的故事。人物、事件看起来顺理成章,不乏真实可信,但虚构成分过半,除了能反衬曹?惜孤怜贫,其它关于《红楼梦》的事却只字不提,实在匪夷所思。一如他的《赠芹圃》诗八首。这让红学家们大失所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有关于《红楼梦》的本事线索都暗藏在这篇序言和八首诗里,敦敏的这些文字均能倒读,当我笺注完他的文字,既感欣慰,又倍感惊叹,究竟有多少文人墨客,卷入《红楼梦》倒序文的机杼里呢?

敦序看似无尾署年月,实际是有的,只是未依惯例置于文尾,而是隐藏在标题处,堪称前无古人之笔法。《瓶湖懋斋记盛》标题下有一行小字,曰“懋斋敦敏记于瓶糊过(过上加“草”头)庐”,经我解读为【目录抄过,附评?《记》,敦敏文耳。】,此十二字便是署名。透露的史料信息是:曹?当时将《红楼梦》标题诗及曹?续写稿给了敦敏,敦敏还作了批语,并作了这篇序言。此前,人们以为敦敏兄弟没有见过《红楼梦》,到此,真相大白,敦敏不仅见过《红楼梦》,而且还下过评语。

《集稿》文字的“背面”,不仅隐藏红学家感兴趣的《红楼梦》本事,还隐藏历史学家一直想知道的康、雍、乾三朝稀见史料。如雍正死亡之谜;尤其是《红楼梦》能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朝公开付梓印行,本身就是个不解之谜。曹?作为当事人,忠实记述了程甲本、己卯本、庚辰本及多种乾隆抄本的底本或源头。他见证了傅鼎弃官写《红楼梦》,以及鄂尔泰、允?,允佑、弘皙、弘景、竺香玉等与《红楼梦》的关系。敦敏又见证了曹?、曹?之死,他既是批书人,又是盖棺定论者,虽然留下的文字不多,却留下了极具史料研究价值的文字,尤为珍贵。

《考工记》是《集稿》残存文字最多的部分。不过我对其它部分的存在表示怀疑,可能曹?当时原只写现成部分,其它章节只拟标目,以调动人们搜求该书的兴趣。三序均没有提到残稿本身,就是证明。再说《考工记》的题旨偏重写“公考之冤”。记至寅死,他的夙愿已经达到。加上他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删补外面正在誊抄流传的本子,他没有必要写完这部书。但也不排除因他惨遭不测,突然被曹?夺去生命而中断了写作。

《考工志》何独选择风筝隐事,可能基于两点:一是曹?在庚辰(1760年)因极度贫困,为求生存而以制作风筝为业。书中有“龙年生意盛旺”等语可证。二是风筝制法有现成的谐音字可影射《红楼梦》相关字词,如“燕”谐脂砚斋之“砚”,“竹”谐竺香玉之“竺”。歌诀多“膀“字、“条”字和“软”字,作拆字解则可获得最理想的《红楼梦》关联词,拆“膀”可得“旁月”谐“旁曰”,代表书的眉批和夹批。拆“软”为“欠车”谐音“前册”,代表前八十回《石头记》。“条上”或“条下”则属最简单的字谜,分别指《红楼梦》正文和目录。《红楼梦》许多专用词汇设计谐音难度极大,由此不难看出曹?智慧超人。

本章将《考工志》注评独列一章,颇为踌躇。上一章原计划写六十“问”,结果半数塞责。当内证材料趋于“饱和”,再没有必要对文本文字作无休止的谐音解。何况剩下的“问”题,多半关系版本。《红楼梦》版本繁多,版本溯源是红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有书的实体在那里,不允许研究者有任何附会攒说之机会。设若其它悬疑业已透析,而不能对版本源流作出合理解释。其它任何结论便失去支撑。时下许多红学研究者回避这个课题,乃避重就轻之故。本人调转思路,对《考工记》作专题研究,有如入无人之境,旨在为前三十万字寻找支撑点,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者。

本章《考工记》注评,本想出个单行本,填补吴恩裕先生之未竟。无奈当今红学界误入歧途者多,要么认为《红楼梦》“无秘可揭,无谜可解”,要么大肆假设,胡诌附会。这个学术平台,热闹却也嘈杂,可谓一片混乱。我必须首先推出一个章节抛砖引玉,让人们对《红楼梦》回归到正规的研究路径上来。

注本以一九七三年《文物》所载《考工记》为底本,网络电子文档缺《此中人语》,据吴先生《发现》一文补入。另有《小燕画诀》、《两大开扎糊诀》、《长尾平头硬膀扎糊诀》三篇,原本不载,据沈阳一网友提供补足。《集稿》其它章节至今难觅踪迹。颇为遗憾。望以后发现后再行会解。另敦序后以专节收录敦敏诗八首注评,以补曹?生平考证文字之不足。

注文次序依照原文,舍弃原有缺笔注脚,以节省篇幅。原文一律楷体五号字。以区别正文。正文由“解文”“注解”和“读评”三部分组成。注解偏重词句谐音法则,钩沉作者思路,兼作本事笺证。读评则结合正解《红楼梦》作指证性考辨。凡解文皆以【】标示,不现“解文”字样,未作特别说明,其读法按“谐音倒读”默认,其读法参见本书末章附《红楼梦读法指迷》。

时值兔年。为解“红楼”,我不得不再与家人远隔千山,与朋友音讯断绝,让自己处于“免打扰”状态。再在深圳过个“一人年”。除夕之夜,春晚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我戏对以“唯《梦》事当头,偶枕书睡睡”,可见我的家注定与这《楼》结不解之缘。这《楼》未解透,曹翁在天之灵难安。况明年乃曹寅假死三百年“祭”,又这书终得“巨眼”伯乐顾盼,签约三年,我岂能龙头蛇尾,辜负世人期盼?

最后以我对春晚所征另一副对联结束这篇序文:

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石头记》《绝唱》,《红楼梦》《苦海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