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问 如何正解朱批“文忠…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66

庚辰本《石头记》第十六回,贾府准备元妃省亲,赵嬷嬷说:“阿弥陀佛,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这句话旁有一朱批:“文忠公之嬷”。简短五字,却成了《红楼梦》的难解之谜。有多少红学名家,就有多少种解释,但至今没有一家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是必然的,只要无人准确掌握《红楼梦》读法之秘诀,就永远无人读懂这五个字。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认为:乾隆时期只有一个“文忠公”傅恒。傅恒之姐,就是乾隆的“孝贤纯皇后”。《红楼梦》虽然写的不是傅恒家事,然“则此批盖谓‘赵嬷嬷’为来自傅恒家之嬷。"(见《〈红楼梦〉新证》)

周汝昌先生的这个观点,无疑是说不通的,如果赵嬷嬷真的是傅恒的乳母,从小说内容看,赵嬷嬷乃贾琏的乳母,那么傅恒成了贾琏的原型。而我的系统研究证明贾琏原型是寅子曹?,从人物关系层面,被我否决。直解"文忠公"这个谥号,然后按这个谥号去找人,是传统红学的俗套,如此按图索骥的考证思路,注定是一条“死路”,断然行不通的。

以土默热为代表的“土氏红学”,也试图啃这块“硬骨头”,首先列举一大堆史料推翻“傅恒说”,这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周氏结论本来底气不足,意在模棱两可,他无法解释《红楼梦》作者为何要在赵嬷嬷说这句话时加批“文忠公之嬷”。原以为土默热会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结果同样令人失望。

土先生在他《如何正解朱批“文忠公之嬷”》一文中强调:在脂批"文忠公之嬷"问题上,我们的红学家们与其开山鼻祖胡适先生一起,都犯了自己界定的"猜笨谜"毛病。他们往往指责这个是"附会",攻击那个是"笨伯",其实正统红学界所有关于"文忠公之嬷"的研究,使用的都是按照曹雪芹这个人先入为主的附会方法。《红楼梦》是小说,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也是评点小说,研究小说要在文学范畴进行,跑到清宫秘史中去寻找,都是胡适先生痛骂的"笨伯"行为。回到文学领域,这个"文忠公之嬷"就跃然纸上了。

土先生将正统红学界的所有“笨伯”数落一番后,才得意洋洋地端出自己的观点,以显示他是红学界唯一不笨的人。他说:脂砚斋所批的"文忠公之嬷",既不是曹雪芹的什么阔亲戚家的嬷嬷,也不是清朝哪个大官僚的乳母,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文忠公",指的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文忠公之嬷"指的就是苏轼的乳母任采莲。

文后是他为这个典故搜罗的一大堆背景资料。依他所言,跑到清宫秘史中去寻找“文忠公之嬷”的是笨伯,而跑远一点,到宋朝去找才是明智之人。我却以为,“跑”得越远,错得越离谱。一如某人问路要去长安,不同年代不同的地域所指方位有别。古有京都长安;北京有长安街,东莞有长安镇,,在我国湖南省、吉林省、福建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6个省市都有名为长安村的同名村庄。拘泥于“文忠公之嬷”字义,求索作者行文之用心,无异于瞎子问路于哑巴。

揭开脂批“五字谜”不难。稍善理性思考的人均能解读。首先发问:批书人是谁?为何批这五字?为何批在此处而不在彼处?此五字隐含什么秘密?再反诘周老,如果为赵嬷嬷作身份补笔或讨情闲文,为何不在赵嬷嬷出场时开门见山?反诘土先生,作者在此处用典,寓意何在?抑或赵嬷嬷与任采莲,或者曹与赵、苏与任,有何什么同异与相似关联不成?这显然涉及作者行文动机问题。

土氏忽视对脂批的背景研究,自己坦言:当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时,看到这个“赵嬷嬷”,自然就联想到苏轼祭乳母墓志铭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信笔写下一句“文忠公之嬷”,并无什么深意在其内,也不能证明什么。这样解释显然违背作书人用典之初衷(按:脂砚斋即作者曹寅,土先生不知,我在明处,应站在不知者的角度思考,此处例外)。苏任之间或有母子情义,但批书人与赵嬷嬷之间若无类似主仆加母子关系,此五字就批得莫名其妙。综合上述两点。土氏的笨拙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笔名逗红轩者,在土先生的结论上有所“创新”,他解释“文忠公之嬷”与“郑玄之婢”可有一比。意思为作者写到此处,自鸣得意,是对自己写作手法高明的自我欣赏。我当即回以“虎狼贴”云:

逗先生对“文忠公之嬷”的解读,认为此五字乃作者调侃之语,反衬《红楼梦》笔法高明。实在小看作者了。试想,欧苏二公乃闲情文字大家,与“字字都是血””的《红楼梦》岂可同日而语?即便法门相通,作者任何时候均可自我炫耀,为何单在赵嬷嬷谈到接驾时冒出这么一句?难道她说的那句话在笔法上有高明之处吗?或者在此处有必要与欧苏论比肩吗?可见逗先生之论不足为信

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各类名家的附会之说的“硬伤”揭开亮相,其中土默热先生竟冠以“正解”二字的,而我这篇文字出炉,恐怕他就得改“正”为“曲”。这恰如李逵遇上李鬼,谁是前者谁是后者,只好让读者裁判。我认为,这五个字乃作者隐语,谐音顺读即为:【文中公子某】,因为是批在赵嬷嬷说的那句话后面,应该是那句话的续语,暗示元春之原型,前后不可分割。经我重新断句,连读赵嬷嬷那句话即为:

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借(姐)咱们大小,接那(姐了)文中公子某。】截句藏字法,乃曹寅惯用行文技巧。将一句话分割开来,谐音包装,旨在将读者思路引开,再使其在困惑中思考,既具误导之效,又带提醒之功,《红楼梦》就是以这种文字游戏暗写曹家与皇室秘史,从而整蛊千千万红学人。

这“文中公子”,就是《红楼梦》中的冯紫英――弘皙。贾家即将迎接的这位“大小姐”究竟是谁?也就是元春的原型到底是谁?毋庸置疑,来大观园“省亲”者,弘皙也。何故?“公子某”又谐音【弓字嬷】,要知道,“弘”字由“弓”和“撇折点”组成,而“公”、“嬷”都带“撇折点”,暗示带“弘”字的公子。

结合其他考证,元春原型非弘皙莫属。我的研究早已证实元春是弘皙、曹佳、竺香玉三人的合传。比如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后有脂批:【元春消息动矣。】这句批语前人误解深矣,其实暗指弘皙将来曹家省亲。“梅花盛开”,喻扬眉吐气,意思说,弘皙与竺香玉的结合,将给曹李两家带来好运,如果弘皙真的当了皇帝,曹寅就是国丈,还有什么灾难不能化解呢?如果将“元春消息东矣”谐音倒读,即:【已动皙,消春怨】。与“文忠公之嬷”这句看似无厘头的脂批对看,前后照应,又成佐证。

如此解读,超出红学同仁的想象,但事实如此,不深谙作者文心文法者不能解。《红楼梦》字字有深意,处处无闲笔,读者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