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问: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78

实言相告,这一问题本不在我写作计划之内,因为我在本书第四章第七节解读《戚序》时,已精确考证出林黛玉(曹寅)于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猴年)七月七日深夜,老死于杭州,享年八十三虚岁。次日由他身边的两个儿子于住处就地烧化,骨灰草草埋葬在房前的一棵不知名的树下。其它文本文字的解读也支持这一结论。现在之所以又将这一不是问题的“问题”再度提出来,实因林黛玉“沉湖”一说至今垄断红学界,忽悠或者愚弄着千千万万的红迷们。我如刺鲠喉,不吐不快。

尤其是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因他们没有时间细读《红楼梦》这部巨著,故试图从知名的学者那里获得一些现成的东西以充实自己的见识。他们象崇拜歌星影星那样膜拜当今的“红人”,根本不知道个别“红人”的说教其实在“哄人”,他们连自己都没有看懂《红楼梦》,竟然被一群糊涂虫拥上了讲台。有感于年轻一代缺乏对真知、谎言、谬说的辨识能力,我有必要再度“出示”更有说服力的文本证据,证明黛玉“沉湖”说的荒诞可笑。从而规劝懵懂无知的学子们一笑而散,走出讲堂去翻书吧。

黛玉“沉湖”而死的说法,乃梦人呓语,是多动症兼癫痫病史者编织的“童话”。依我“诊断”,《红楼梦》已在他的脑海里产生幻觉。首先,他认为黛玉是天界的绛珠仙草,因下凡以泪还债才来到人间,又因血干泪枯,只得到湖里去舀水还债,至于为什么不去河里、海里打水,编故事者没有说清,我在此为他补充一条供他参考:因为河海里的水太脏。

还有一个所谓根据,就在七十六回,这一回写到,在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联出两句,他认为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你看,这诗里又有“塘”、有“月”、有“冷”、有“葬”,黛玉不死在这里才怪呢!假如作者这两句诗为:“明堂观烛影,赤峰葬花魂”,我敢打赌,此人的研究结论必定是:黛玉*火焰山。一笑。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偷读了《西厢记》,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听见远远传来了学戏的那些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唱的就是《牡丹亭》里面的句子,什么“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等等,都是些“水汪汪”的诗句,再加上“潇湘”二字,也是“积涝成灾”。你看,潇湘馆都快被淹了,黛玉若不“沉湖”而死,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算了。“沉湖”一说的灵感来源大致就是这些,我也没有足够的笔墨为“大师”画像了。最近一位名叫“我痛红玉”的网友提醒我:“你写你的,都是为了生存,你管人家干嘛?”此话朴实简捷,倒象平儿语气,于我却如菩提灌顶。是的,肯定自己,不必否定他人。现在言归正传,阐述本人自己的观点。

第二十三回写黛玉葬花,并非写黛玉将死。而是写刺杀雍正的计划。且解析一段文字。“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这四句末尾一字谐音连读是【锄了狼主】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过险避】不写…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大写雍种】。十六【百二十】出俱已看完。作者已将写作主旨交代得非常清楚:现在危险已过,剩下的工作只是如何将“锄了狼主”之事写进《红楼梦》里的问题。

二十七回写《葬花吟》,经解读得知,内容与黛玉之死毫无瓜葛,诸多批语反证亦然。“沉湖”论者在此回中引证带“水”的文字,无异于向和尚借篦子??找错了门。九十八回系曹?补述黛玉之死的文字,通篇看不出黛玉投水或游泳不慎溺亡的证据,反而白纸黑字载明黛玉系老病而亡。作为红学大师,为什么信口开河,一口咬定黛玉沉湖而死呢?

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考证二人结局的最可靠内证。“玉带林中挂”,拆字谐音倒读为【寿归终,林黛玉】,预示黛玉(曹寅)寿终正寝,属正常死亡。而预示宝钗结局的“金钗雪底埋”,“雪”底是“彐”,“底”底是“氐”(形似纸),谐音顺读即【金钗写纸卖】,暗示曹?将写完《红楼梦》。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以往的研究家们,要么忽视,要么不解其意,结果默认“沉湖”之说为权威结论,谁也拿不出新的证据将其推翻,诚可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