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问:如何正确理解“钗黛合…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64

有人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说法,认为作者在黛玉的判词里早已作了暗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首页上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黛玉和宝钗。俞平伯先生提出:“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从此之后,人们对作者为什么将钗黛合为一图,解释为作者的一种预示,他希望二人能够合二为一。但若问因由何在,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更离奇的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总评竟撂出一段古怪的批语,更让研究者们坠入五里云雾中。批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前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又冒出《红楼梦》到底写了多少回的问题。我在拙著第四章第九节曾分析过,“三十八回时”原指“三十八会四”,即指“四十二回”,作者的原意是:写到四十二回才算“已过三分之一有余”。这样推测,《红楼梦》全本应为一百二十回,所谓“一百零八回”、“一百一十回”之说,都是老鼠跳到钢琴上??乱弹琴的话,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怎解?二人一体,三岁小孩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须知作者的意思为黛玉和宝钗原是一家人,二人共同写这本书,所有的秘密只有二人知道。用句俗语形容,就是“割得脑袋换得气”的两个人,“人却一身”,是指精神上意识上的合二为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表明此回为父子二人合写。曹寅担心哪一天突然倒下,写作重任落到儿子肩上,必须用这种方式验证二人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心想到一块儿,这样,将来他死后,由曹?一人续写的文字风格才前后连贯统一,如同连体婴儿,实为一体。而此回,正是二人合写的一次尝试。

当然,从后四十回的行文风格看,曹?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路子去走,他摈弃的很多诗词、谶语、谜语,或者他本来就不擅长。然而就我的理解,他大体上还是贯彻了父亲的写作宗旨,关照了前文的伏线,在利用谐音字的隐喻手段和技巧上,曹?甚至超过他的父亲。而当今的红学研究者,仅凭某一个人物的结局不和原意,就将后四十回斥为伪作,眼睛如此高度“近视”,比《红楼梦》更令人费解。

可叹的是,人们视不破个中内情,认为黛玉逝后,一个在天之灵,一个在世为人,不要说二人合不到一块,就是灵魂也合不到一起。于是有的人就不厌其烦去统计作者的用语习惯,结果又有了“重大发现”:认为“钗玉”指的是宝钗和宝玉,还有的说指黛玉和甑宝玉。无论谁和谁,道理不一样吗?只要对“人却一身”、“二人合一”的外延和内涵理解错误,这个“死结”就永远解不开。

仅仅五十九个字的一条批语,难倒世间多少人?有人解不通了,干脆满腹牢骚地说:脂砚斋此批是一种故意卖弄文墨的捉弄,此批前边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和后边的“请看黛玉逝后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的批语显然也在玩弄诈术。最后又大放厥词:脂砚斋“欺人”太甚了,也太小看天下无人了。

诚然,天下人才辈出。但不一定个个学富五车。人不欺人,文字欺人。正如《两小儿辩日》里那个故事,因孔子不知道太阳是中午离地球近,还是早晨离地球近,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圣人也有被小儿问倒的时候。那么请问:你离《红楼梦》作者的艺术和思想境界有多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