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问:通灵宝玉篆文蕴含什么玄…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08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乍看标题,并无异常,然而谐音倒读,则又是一段隐语:【酸寒伴?,待查包(衣),叹亦怒,危寅,禁连(生),痛别】,曹寅预感到死期来临,与家人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上半回先写宝玉看望宝钗,宝钗便提出看玉,“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关于宝玉衔玉而生的那块玉所隐含的寓意,说法不一,通常的看法是象征“二玉”的金石姻缘。

显然,这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那玉“大如雀卵”【遇大劫难】,“灿若明霞”【惨若命下】,“莹润如酥”【寅运?苏】,“五色花纹缠护”【物射话文谶符】。这段话已将通灵玉的隐喻之意大抵阐明。脂批“体、色、质、文”四字,分明从玉的形状、颜色、质地和上面镌刻的文字,阐释了这块玉在《红楼梦》里的特殊意义。它原本为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但经过一番劫难,到了凡间,便成了《红楼梦》的一个补充载体,同样蕴含作者难以言说话语。读者可与我前文对“通灵宝玉”的解读对看。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玉宝灵通【痛连保?三二一【一日散】

献】仙莫【谋知疗除【去了之】

寿】寿失【誓祸冤邪【写冤祸】

哼】恒莫【莫福疾崇【从畸笏】

唱】昌忘【忘】

上面是我依照文本格式,对通灵玉正反两面篆文的解读。正面文竖念是【献寿哼唱,谋誓不忘】八个字,意思为:如果我死了,你(指曹?)不要悲伤,给我热热闹闹办个丧事就行了。但切莫忘记我们父子俩立下的“杀帝报仇”的誓言。看来曹寅已作必死之打算,他如此笑对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值得后人钦佩。如果顺读原文八个字,也可解为:【先莫收尸,恨魔猖亡】。反面篆文意思更明了,他叮嘱儿子一定要子承父业写完《红楼梦》。

宝钗佩戴的璎珞项圈上面也有篆文,当宝玉执意要看时,宝钗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谐音顺读:重(指康熙孙辈)里面大(长孙)弘(皙)傲,上将(捉)拿,弘王保今寅,黄(指弘皙)竟趁乱得,应诺(让曹寅)逃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解读出来便是:

璎珞正面式【寅若真免死】

音注云:不离不弃。【(答)应主云:不逆不欺】

璎珞反面式【寅若反面(临)死】

音注云:芳龄永继。【(答)应主云:皇龄永寂】

这段篆文与通灵宝玉的篆文遥相呼应,是作者的经典创意。意思说:康熙若免曹寅一死,他就既不造反,也不欺瞒皇上,死命效忠到底,若必将他赐死,则他也要置康熙于死地。这两样“宝物”的寓意,岂康熙所能领悟?康熙算是对汉文化有极大兴趣的满人帝王,他规定儿孙们从小练写毛笔字。其本人造诣也不亚于一般汉族文人,但与曹寅相比,就如舌头舔鼻子??总差一截儿,所以宝钗毫无戒备,放心大胆给他看了。

《红楼梦》的这些隐喻之意,康熙看不懂倒情有可原。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操母语的汉族学者多如蚂蚁,又有几人能真正解读这本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