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抱出宫外的重生皇子??…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72

在网络时代,“作家”沦为“写手”,“雅号”被“诨号”取代,不仅写作方式由传统的“爬格子”演变成敲键盘“码字”,文体也出现五花八门的新花样。比如“穿清文”、“架空历史”之类。这类演义不象演义,传奇不象传奇的东西,虽不能让读者“开卷有益”,却让人获得短暂*。难怪有学者将网络文学贬斥为“文字垃圾”。其实,这类随心所欲,只求精彩,不求真实,一味颠覆历史的篇什,是年轻人的把戏,是时代的产物,是逼出来的。

要知道,当*、暴力、时政等划定为写作禁区之后,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功底浅薄,又偏爱舞文弄墨的新生代,不知道该写什么,于是选择了此等天马行空的行文方式,宣泄其内心压抑已久、躁动不安的情潮与**。在我看来,这一现象见怪不怪,无异于光棍的*。是国人文化“贫血症”的综合症状。

我读《红楼梦》,也读出诸多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本节的发现更是让你听来毛骨悚然。又一宗正史不载、仅闻于传说的宫廷轶闻,被《红楼梦》记录下来:正史关于顺治第四子出生三个月夭亡的记载,居然是假的,这个婴儿其实并没有死,他被康熙乳母孙氏偷偷带出宫外抚养成人。曹寅将这件事居然写入了《红楼梦》,并将这位王子作为主人公之一,隐写了他一生的经历。我之所以在论述这个发现之前写上前面两段话,旨在提醒大家,不要将学术研讨文字当“清穿文”看,我是呕心沥血考证出来的。

先,我先介绍一个与本案相关的德国人。他名叫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从里斯本启程,于1619年到达澳门,他用了一段时间学习汉文化之后,于1623年抵达北京,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汤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护教堂和历书刻版。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关之后,汤若望获新朝信任,掌钦天监信印;终顺治一世,汤若望深受皇家赏识,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后来顺治皇帝感染天花而英年早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徘徊不定,汤若望提出选择生过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即此后的康熙大帝。

在魏特著、杨丙辰译的《汤若望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

据陈垣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被封为皇贵妃的董鄂氏,而这位军人则是董鄂氏前夫即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只是贵妃这年所生一子,作传人记述有误,董鄂妃所生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于1757年10月7日,死于1658年1月24日,正是花朝节之后,与曹寅记忆中的曹宣生日相当。曹寅对曹宣生日的模糊记忆,并以皇四子抱入曹家的那天作为曹宣的生日,正是“曹宣非孙氏所生”的一个证据,如果真的记得清清楚楚,则反而说明孩子是孙氏亲生的。

文本中关于贾赦的描述,现对部分关键字句作简要解读。元春省亲一回里,贾府在热火朝天地修建省亲别墅,而贾赦“只在家高卧【高堂有母董鄂妃】,有芥豆之事【因出痘而‘死’】...”第四十六回:,却整日和小老婆【指妾】喝酒【窃活舅,因舅暗里相救而活】放着身子不保养【皇着孙(氏),织布(造)报养】,官儿【指顺治】也不好生【不想活】,去做【去家】。

第七十五回,贾赦在褒扬贾环作的诗时大发一番读书观:“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读什么书,只要认识几个字,不怕没有一个官儿做”。【此番言论自暴皇室纨绔身份】第七十一回“这费婆子【只董鄂弟费扬古】原是邢夫人的陪房...”

第二回“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歇着棺,指“死”】,次子贾政【此子家珍】,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祖福在佟】。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福临已丧】,皇上因恤先臣【现存】,即时令长子【葬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至今困扰红学界的一个奇怪问题:身为荣府第一老爷的贾赦不仅不住在荣国府的正经屋内,甚至也不住在荣国府内,而是在荣府东面的“一黑油大门中”,房舍是与荣府花园隔断的。到此,这个疑问很好解释通了,因贾赦原是“歇了棺”的人,他只能住在“?屋子”里,且与贾府隔断,曹宣在作者的笔下,与作者身世无异,都为假死之人,不敢暴露身份,只能象幽灵一样生活在人世间。至于曹宣的结局,一仍然是一个谜,据我初步分析,他并没有死于康熙四十四年,他可能卷入了谋杀曹家仇人噶礼的事件中,最后因行动失败而流落江湖。

从甲辰本第二回独有的一条评语看,说贾赦为人“平静中和”,只是为了点明他是晚年的和硕荣亲王而已,鉴于曹?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皇叔一向没有好感,或者他本人玩失踪的缘故,曹?在后四十回给他安排了一个罪有可赦的结局,显然带有草率处理的虚构成分。但丝毫没有偏离曹寅写这个人物的主题思想。“盖作者实因??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康熙与皇四子天悬地隔的命运反差,已将兄弟不和、自相残杀那种炎凉世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局如何?读者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