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四解“更香谜”中谜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87

《红楼梦》中谶语性质的谜语,有人作过统计,全书出现或提到的就有六十余处。^^百度搜,手打吧阅读本书最新章节 **而主要集中在第五回、第二十二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中。这些谜语,种类最多、最奇特、寓意最为深邃。前辈红学研究者,也知道这些谜语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密切相关,但尚未见有人真正探明它与作者生活经历细节的内在联系。好比地质勘探者,只知道地下某处有煤,但尚未开采。今人对这些谜的解读,仍然游离于表面,间或理解到位,也只求得一解,至于二牍乃至三牍,仍然还是一个谜。

以宝钗二十二回更香谜为例。此谜成因就是一个天大的谜,首先,庚辰本和和列藏本,只写到探春风筝谜为止,结尾虽以单独页面附上更香谜,却批“暂记宝钗制谜诗云”字样(列藏本无)。按上文探春诗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上,这两个本子都有“此后破失,俟再补”字样的眉批,据此,红学界就出现两种看法,一是如作者所说,未对此谜作文字描述,是因为原有文字“破失”,成为“更香谜”暂时未被收录之理由。二是认为原著并无此谜,附页系后来者伪造。

假如它却是原著存在的,它是谁制的又是一个问题。通过各本比照,除梦稿本和甲辰本言明是黛玉所作外,其余均说此谜为宝钗所制。在谜诗最后一句上,甲辰本还多一句夹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到底谁制此谜?这又成了一个谜中之谜。

各版本异文还不只这些。围绕更香谜,东观阁本在贾政“只垂头沉思”后夹批:政老大有见解。姚燮侧批:非思等谜也。还有陈其泰等人的批语。甲戌本和己卯本缺二十二回,不论。唯独庚辰本又在暂记诗后附批一句:【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梦稿本写到贾政看完此谜后道:【这个莫非是更香?宝玉代言道:是。】甲辰本这句话则去掉“更”字,汇评本“更”作“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戚序本和蒙古本不仅比其它本多出两条眉批,内有【贾政内心沉思十数句,今本无,宝钗一谜,今本改为?作,不知作者本意在焉,贾氏失败之先兆…】等语,而且文字多出好些,还加了蒙回末总评。各本结尾文字也存在异同。

面对如此复杂的异文现象,欲弄清更香谜的“有无”问题、制谜人的问题,和哪种文字属于作者原稿的问题,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解读更香谜,从其本身的内涵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现在,我以四种不同的方法予以解读,看作者到底想以此谜传递何种意念或信息。下面是更香谜原诗:【】内为解读。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曹罢谁携娘岫烟,今便依你终我愿。】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小仇不用几人报,午夜无还是雨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叫叟早早回嬷嬷,见信二儿?怜连。】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光银仍然须当惜,红女堙秦人便潜。】

这是第一种解法,只对部分文字作谐音读,诗体不变。我在本书第三章已粗略解读。我深信这是曹寅二牍。诗意浅显明了。该谜底稿是曹寅的一封家书,信中“岫烟”的原型是曹?母亲李氏(后文有述)。后两句“光银”也可解作“光寅”,意为曹家变得一无所有,子孙们仍然要省吃俭用。最后一句是叮嘱竺香玉,刺雍完事,立即潜逃。巧妙谐音,绝密藏其中,祖先发明的文字,奇妙无穷。

第二解:【曹遣边,仍清寅。遇弘劫,当血染,扔银光。念连抚儿,儿心见。母莫烦躁,照数缴填。?死,还无银。我保?,桀雍报仇消怨,我俩离京,贬青焉,休俩,惜谁死?】这是将第一句的“曹”接末句的“迁”作的谐音倒解。“罢”作“死”解。

意思为:我可能即将被贬谪边疆,康熙仍然在清查亏空,如果弘皙在中途救我,势必要流血死人,如此,则散财相救。?儿你扶老携幼,你的孝心我知。劝母亲不要烦躁,有钱就拿出来补填亏空,你一死,再无钱还债。我为保护废太子,才选择刺雍正报仇,只为消除怨恨,现在若我们被遣送青海,或死于路途,谁怜恤我们?

第三解:【诏迁边,?请寅语弘,劫挡煦远,?阴诳连,连糊耳,日行见母,母烦躁,抄搜叫天。?事反误也。我保?,济用不愁,消怨。我量李今贬青,寅写娘,写遂去死。】

此解解法与二解同,但断句不一样,文意大相庭径。案:此谜提到李煦和太子胤?,他两人分别死于雍正四年和二年,估计李煦的死讯到雍正四年以后,曹寅才知晓,当时他只是估计李煦被贬,但被贬之地他尚不确,或者还未启程。那么,曹寅写二十二回的时间,当在雍正死的那年之前。

第四解:【欠,弘借光,连见母,缴填,我报消,缘尽,寅草。】此解为八句诗的句首和句尾字的倒读谐音,显然是曹寅起草的便笺。所记事与它解无冲突,却另有意思。

如此解读出来,所有的问题就澄清了。一,关于制谜的人,显然为黛玉无疑。本来,读者自陷误区,按第二十二回书中写,谜语均是元妃从官里派太监送到荣府让大家猜,同时荣府的小姐、少爷们也都编了谜语让太监带给元春猜。这里,前人在作书者、制谜者、猜谜者、被影射者四个对象中纠缠不休,正中了著书人的圈套,明明是曹寅制谜,却故意说宫中送来的,明明影射黛玉,却让宝钗制谜,明明单附一谜,以提醒读者作正文看。偏偏认作它山之石,视伪作论。

此谜意思说,我这谜,所有意思都在其中了,无须附带任何解说文字,就看你能否猜着,若猜着,便有一大堆文字,猜不着,便“不是”作者写的,誊抄者自然会漏抄。偏偏给找个“破失”之理由。漏掉此谜,可能吗?试想,假如批“此后破失,俟再补”的人即作者,若真的写到这里纸破损了,家里没有纸了吗?就缺那么一段文字,不能重写吗?若是个传抄者,为何单单一字不漏记得更香谜诗?还特地单页备记在那里,他健忘吗?可见,作者这么做,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注重提示符号。

贾政看到此谜,“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可见除了作者,第一个解开更香谜的人是贾政。可是作者没有给他开口透露谜底的机会。

话虽这么讲,庚辰本的现象却不可置之不顾,那条“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怎么解释?《石头记》才写到二十二回,曹寅死了,鬼才信,若“芹”指的那个所谓的曹雪芹,不是说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吗?每年只阅两回你信不?还有,第一回不是说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吗?这里又说“丁亥夏”。这些破绽不用挑了。还是先将这条批语解读出来,我解的是:【吓赫定,谈谈也,事情儿成未?回词】。果然,原来也是密信。

读者记清,书中所说“钗黛分离”的时间,也就是康熙死的那年。康熙在世,父子俩关在一起,后来雍正当了皇帝,二人准备“琅?事”分开了,密信交流成为父子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刺杀雍正那段时间,曹寅担惊受怕。“事情儿成未”就是指刺雍的事。可能当时曹寅写到探春风筝谜这里,以此诗并批语写成密信传给儿子,曹?看后夹在文稿里,数年后(也就是1747年)整理出书,他有意将密信另誊一页,夹于书中,经多次传抄,就演变成了庚辰本的正文。又三年,出东观阁本,他作了一次大的修订,他改写了二十二回的结尾,才正式收录更香谜,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古本和戚序本的母本。当然,一向不被人看重的甲辰本,我的看法也不能低估,那句批语将谜底揭开一角,我怀疑它是作者署的真实纪年,证明它是曹寅1724年流散的一个稿本。

我还发现,“更香谜”有两层含义,一是“更乡”。指父子俩听到“贬边”的消息(曹寅是否真的被贬待考),住处变动,谓之“更乡”。二是“传承写书”,曹寅死,曹?子承父业接着写书,谓之“书香有继”。显然,“更香”之名是曹?独创,曹寅去世后,他改写二十二回时,增加文字虽不算多,但技艺高超,手法娴熟,他让贾政看了诗谜之后问:【这个莫非是便香?宝玉代言道…】这个“便”字不知出自何本,也许是曹?故意抖露的。“便”就是更(换)人之意,表示《红楼梦》已走马换将,更换作者。明眼人一看便知,贾政此话是问黛玉的,因为唯他看懂了诗谜谜底,他问话的意思是:莫非《红楼梦》真的由你儿子续写吗?怎么也轮不上宝玉回答问题,所以作者巧妙用了“代言”二字,算是(代)替曹寅(言)回答了。这里暗示曹寅的确死了。故有姚燮(疑曹?自批)批:【非思等谜也】。此语不通,但意思清楚,原意“非等闲谜也”,含义却有两层:一,并不是父亲等临到死才制这个诗谜,二、谐音倒解:【也没等撕毁】。

到此,更香谜短短五十六字,已打破砂锅见到“底”。这样谜不迷人人自迷的玩意儿,在一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不知还要浪费多少考据学家的心血。也难怪啊,怪力乱神的汉字,被一个学富五车的怪才用上了,世人不被玩弄于掌上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