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雍正头颅何处去?揭秘葬…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83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为林黛玉即作者曹寅所吟诵出来的一段诗词。整首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该诗历来最为世人所称道,被认为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不过上述定论仍然只是从诗的外在涵义所作的阐释。与其它诗文一样,该诗隐写了另外一件事。细读二十七回,通篇都是写雍正被杀的那天,宫廷里的混乱场面,以及曹寅父子俩,还有弘皙、竺香玉等人的心态,并交代了雍正头颅的下落,证实了二百多年来,雍正死后失去头颅的传说有根有据。秦人这一重大发现,将填补历史空白,因而《红楼梦》的史学价值,也将被重新评估。下面,我结合文本解读,证实我的观点。

第二十七回,回目名“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光看回目名便觉不妥,书中内容与杨贵妃,赵飞燕故事似乎很难牵扯上。因与书中内容挂不上钩,必有蹊跷,当有别解。玉环与飞燕,历来有“环肥燕瘦”之称,二人分别涉及唐明皇个汉成帝两个皇帝,且与亡国有关。“滴翠亭”可理解为“帝猝停”,“杨妃”谐“扬灰”,即火化,“蝶”喻“化蝶”,亦指“化”。“埋香冢”三字均言人死,“香”:焚香祭奠之意。“埋”更不消说。“冢”本指坟墓,却可看作“家”字缺一点,须不知被作者妙用。“家”:“主”也,是说“家主死了”,且头没了,故后面有一“残”字,指尸体残缺。光解这标题,我们即明白了该篇的故事梗概:一个皇帝死了,且不见头颅,只剩一个残缺的尸体。无疑指雍正帝。

早年我好像看过一篇文章,有人说《葬花吟》是一首“藏话诗”,但作者没说“藏”什么“话”。现在联想到作者将此回放在《红楼梦》前半部,显然与黛玉之死无关。方知“葬花吟”原指“葬化雍”。题目已阐明的清清楚楚。曹寅将“葬花”之日特放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之前一日,也是有用意的。前文说过,这一日也是康熙忌日。曹寅借这天作葬花吟,象征给雍正致悼词。

且看本回开头怎么描述的: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化圣】,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下(葬)日】了,众花皆卸【谢】,花神退位。【化圣退位,也暗指皇帝驾崩。】

宝玉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丧葬气氛】

庚辰侧批: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事情是他(弘皙)所为,心愿已了,当然无事可干。应正前文元春原型弘皙】又甲戌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谐逃、幸、寅、隐。逃指弘皙,隐:指曹寅回避,所以后文说“独不见林黛玉”】

迎春因说道:“林【教头,借用林冲职衔】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教头】不成?”【连续三句提到“头”,可知问的是雍正头颅哪里去了】

甲戌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心】,全不【部】在宝钗身上。【反语。雍正被杀后,曹寅最担心儿子曹?的安全】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护爹】,大如团扇【扇折骨则不能用,曹寅是曹家顶梁柱】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引红偏迁】,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随儿子天佑来】,向草地下【曹寅的住处】来扑。【儿子终于安全归来】

甲戌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可是,因未知煦死,李女扶子行至】又庚辰眉批:这桩*案,又一体写法【一体(指头)失去,“写”谐“泄”,“法”意“去水”,“泄”去水为“世”谐“失”,“法”去水为“去”】。甚当【身躺】。己卯冬夜【衣帽动矣,指头身分离】。

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首今不至】,果然是你丢的那块…难道白【白头】寻了来不成。”【句句不离雍正丢头的事】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证明曹?未亲自动手杀雍,不然,他该知道头在哪里。】…大似宝玉房里的【皇帝家族里的人】红儿【弘儿】的言语。他素昔【他属皙】眼空心大【眼空即目空:指“日”字。“心大”即“析”字,两者合则为“皙”。(拆“析”为“十八斤”,故曰“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胆】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去】。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指扔头的地点】看着林姑娘【头】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水是往东流的,指溪沟】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站】在山子洞里【直咚里】去了。遇见蛇【(水)冲它】,咬一口也【交烨,意为随他父亲一起去算了】罢了。”

“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此事天机不可泄露,所以父子俩“掩住这话”】

甲戌侧批:“哎哟”“怪道”四字【快刀弑之】,一是玉【?】兄手下无能为者。前文打量生的“干净俏丽”【赶紧悄匿】四字,合而观之,小红则活现于纸上【活现于治丧,指弘皙仍若无其事,参加雍正葬礼】矣。…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白纸,扎花圈纸马用】,那是一百六十【谐“一拜刘死”,“刘”:指雍正。“文”字为四笔,后面是“刀”,意为“杀四阿哥”为弘皙之流平时为“刺雍”特定的联络暗语】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要,当面称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再里头床头间有一个小荷包【盒包,不确,或指棺木,或指特制的假头】曹寅这里不敢按皇帝葬礼场面来写,否则,露了马脚】拿了来。

本回中还暗写了后来胤?、弘历、弘昼、田氏来探望无头尸体的情况,我就不一一解读了。大概那些暂未探明原型的丫环们,其中就有当时在场治丧的亲友或王公大臣,弘皙后来逃了。该回还提到竺香玉生子,因难产母子双亡,但孩子是曹?的还是弘皙的,暂未探究明白。可是作者却无意透露出她又名“三姑娘”。这又是一个须弄清楚的问题。

我们知道,史载曹寅只生两女,这里又出现一个“三姑娘”,证明为曹寅在圈禁期间所私生。“三姑娘”到雍正死那年不到二十岁。考“竺香玉”谐音“助相?”,“竺红玉”为“助弘?”,估计她并不姓竺,而只是一个协助二人完成杀帝女子的代名词,她先帮助曹?一人,后来弘皙出现,则成为二人里应外合的帮手,唯她有接近雍正的机会。故可能参与过投毒之类的事,但没有成功,趁雍正昏厥挣扎之际,弘皙提刀补杀,那晚曹?也去了,见弘皙事毕,并提了头颅出来,才一同转身回来,故曹寅一直悬望在心。直接割下雍正头颅并抛弃山沟的,只是弘皙一人所为。

我目前只能依据文本中零言碎语作如此判断,仍然无法形成完整的故事链。此案的“铁证”,却隐藏在《葬花吟》中,待我解读《葬花吟》,读者也许再不会对我的分析结论提出质疑。我首先将该诗每句首尾二字谐音解出,并标明在【】内。

化】花谢花飞花满天【天】,【弘】红消香断有谁怜【怜】?

游】游丝软系飘春榭【恤】,【洛】落絮轻沾扑绣帘【连】。

归】闺中女儿惜春暮【暮】,【秋】愁绪满怀无释处【处】,

手】手把花锄出绣闺【归】,【刃】忍踏落花来复去【去】。

刘】柳丝榆荚自芳菲【会】,【不】不管桃飘与李飞【回】。

逃】桃李明年能再发【话】,【命】明年闺中知有谁【睡】?

三】三月香巢已垒成【曾】,【娘】梁间燕子太无情【请】!

闽】明年花发虽可啄【嘱】,【去】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春】。

依】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弘】风刀霜剑严相逼【必】,

命】明媚鲜妍能几时【死】,【以】一朝飘泊难寻觅【密】。

法】花开易见落难寻【寻】,【解】前闷杀葬花人【人】,

肚】独倚花锄泪暗洒【杀】,【撒】洒上空枝见血痕【恒】。

毒】杜鹃无语正黄昏【昏】,【或】荷锄归去掩重门【没】。

清】青灯照壁人初睡【睡】,【冷】冷雨敲窗被未温【问】。

挂】怪奴底事倍伤神【神】,【盼】半为怜春半恼春【春】,

连】怜春忽至恼忽去【去】,【至】至又无言去不闻【闻】。

着】昨宵庭外悲歌发【发】,【子】知是花魂与鸟魂【昏】?

化】花魂鸟魂总难留【刘】,【了】鸟自无言花自羞【休】。

愿】愿奴胁下生双翼【矣】,【随】随花飞到天尽头【头】。

天】天尽头投】,【或】何处有香丘【丘】?

畏】未若锦囊收艳骨【谷】,【以】一掊净土掩*【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渠】,【强】强于污淖陷渠沟【沟】。

儿】尔今死去侬收葬【葬】,【威】未卜侬身何日丧【尝】?

龙】侬今葬花人笑痴【至】,【他】他年葬侬知是谁【水】?

死】试看春残花渐落【落】,【便】便是红颜老死时【时】。

亦】一朝春尽红颜老【捞】,【化】花落人亡两不知【之】!

从第二句“弘”字起,每句第一个字按顺序读来,便组成下面一段文字:

弘游洛归,秋,手刃刘,不逃,命三娘闽去,依弘命,以法解肚,撒毒,或清冷,挂盼连至,着子化,了愿随天,或畏以子强儿。威龙他死,便亦化。

解读:弘皙从洛阳游玩归来,这年秋天,他亲手杀了雍正,但并没有潜逃。他命竺香玉去福建(或为她娘出生地)躲避,玉香遵命,想办法坠了胎,将原先为毒害雍正而配制的毒药扔掉。有时感觉清冷孤独,她很想念连生(曹?)回到身边,不幸胎儿夭折,如今心愿了结,只能听天由命了。或许害怕这个婴儿将来连累曹?,见雍正已死,她也自尽了。

又从第一句末“天”字起,每句末尾一字按顺序读,最后“之”字接第一句首字“化”,即是下面一段话。

天怜恤连,暮处归,去会回话,睡,曾亲嘱:春日必死,密寻人杀。恒昏没睡,问神,春去,问发昏。刘休矣,头投丘谷,流渠沟葬,尝至水落时,捞之化。

解读:真的天保佑曹?,那天晚上他也去了,随即又回来向父亲汇报情况。曹寅曾告诉曹?,雍正活不过明年春天,赶快秘密找人将其杀掉。他听这话,通宵未眠,烧香问神,也说雍正春天必死,闻听这话,激动不已。现在雍正死了,头颅扔在某地山谷里,被溪沟水葬了,后来等待水位降落时,将头捞起来用火烧掉了。

雍正之死,是一宗历史谜案,没想到在曹寅《葬花吟》一诗中隐藏保留下来。若非以谐音解读之法求得正解,仅凭某些人胡乱附会穿凿,引经据典,恐怕再过三百年,也未必有人破解得了。我这本书,旨在抛砖引玉,五年之内,若仍未能唤醒痴愚,引红学入正道,我将一把火烧掉,一如雍正之头颅。《石头记》也将永远成为《失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