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林黛玉原型即作者曹寅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85

第一节林黛玉原型即作者曹寅

旧说认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是指书中十二位女子,号称太虚幻境薄命司厨金陵十二钗。书中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据此认为,作者以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正是作者创作该书的主旨。

这一错误的定义,风行近三百年。经秦人苦心研究,结论正好相反。所谓《金陵十二钗》所指人物,全是须眉男儿,没有一个是女性。“钗”取自“裙钗”一词,作者明里指“钗”,暗里说“裙”。拆“裙”得“衣君”二字,即指姓氏中带衣领旁的十二君子,如康熙儿子胤?、胤?、胤?辈等。当然,所谓“姓氏中带衣领旁”的十二君子,只是笼统而言。十二君子包括康熙儿子和孙子共八位王子,和作者曹氏家族四人,当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在曹寅看来,曹李两家祖孙三代包衣出生,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本是一家人。所以应与“八王”一起树碑立传。

拆“怀金悼玉”的“金”字,得“八王人”三字,即证明了我的观点。曹寅写《红楼梦》的主旨很明确,除悼念“二红”(红玉、洪?),还兼缅怀康熙八位子孙。在《红楼梦》一书中,关于作者写“八王”的文字是有暗示的。

第四十一回,妙玉请贾母和刘姥姥一行至栊翠庵来吃茶,有这样一个细节,“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钟”之类的东西,怎能喝茶?“钟”为“盅”才对,难道作者笔下疏忽偶然写错?若如此,则后文不应一错再错。后文又写道: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只绿玉斗也应当不是喝茶之物。“斗”,“漏”也,怎可盛茶?作者特用“斟”字,实以“甚斗”二字提醒读者,然而,从《红楼梦》问世之日到如今,无一人提出质疑。这一回里面隐藏一个惊人的秘密,我将在以后章节详解。

单说那只成窑小盖钟,当道婆收拾茶盏时,妙玉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罢”。因刘姥姥喝过,妙玉嫌脏,故后来由宝玉送给了刘姥姥。谁人知道,那“成窑小盖钟”乃无价之宝,它就是指《红楼梦》原稿,因康熙不识货,随意送给了一个姓刘的人。我为什么如此认为呢?“成窑小盖钟”。“钟”字去掉,解“盖”字,下面“皿”字看作两个“口”字,因妙玉和刘姥姥的嘴都沾过,“皿”也去掉,“盖”字上部剩下部分就是“八王”二字。“成窑小盖”四字谐音读就是“臣要写八王”。

确定曹寅创作主旨之后,本人开始寻找“金陵十二钗”所对应的人物原型,正好配成本章十二节,每章各述表里一人,均依“十二钗”原先顺序排列。下面先分析黛玉。

上文已分析过,黛玉父亲林如海,原型即曹寅父亲曹玺,这一基本关系确立之后,只需看黛玉形状与曹寅是否吻合,即可铁定。先看“林黛玉”谐音“冷戴玉”,有“雪上加霜”之寓,又拆“黛”为“代黑”,喻暗无天日,是被冷落之人的自我写照。这与曹寅因无力弥补江宁织造累年亏空,被康熙“假死圈禁”的遭遇是吻合的。书中幻情幻景幻觉,皆因幻生。解“幻”字,左边“丝”匮乏,右边力不足,其寓意为:织造无力偿还。

再看黛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上面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从字面上看,内含黛钗二人名字,并以“木悬玉带,雪埋金钗”为二人命运作结。但秦人按谐音读却看出判词另含深意,不妨解读如下:

可叹停积德,堪怜用煦财;?待令中挂,今差谢李埋。

这样解便道出了判词的真实背景。曹寅“死”后,儿子曹?挂职听用。康熙命李煦代管江淮盐政一年,李煦四处奔走,省吃俭用,为妹夫曹寅填补不少亏空。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李煦折略云:“窃我万岁……轸念曹寅身后钱粮,特命臣代理盐差一年,将所得馀银尽归曹寅之子曹?清完所欠钱粮。……今臣于十月十二日已完代理一差之事,谨遵旨意不敢自图己私,凡一应馀银臣眼同两淮商人亲交曹?。而计所得之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零。内解江苏二织造钱粮二十一万两,解江苏二织造买办修理机房自备船只水脚钱粮共五千两….俱曹?收受……臣代理已毕,曹?补帑已完,理合具折奏闻。”

李煦素称“李佛”,乐于施舍,替人消灾。今妹夫被债务所累,他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愿财相助,见曹?年轻阅历浅,难当补空之重任,就主动替曹寅补缺埋单。这令曹寅感激不尽,所以他在写《红楼梦》时,就将感激之情化为诗句隐藏其中。

再看“绛珠仙子”黛玉生来爱哭,又听不得哭声。初到贾府,喜欢“姐姐”“妹妹”乱叫,写“敏”又往往“少写一二笔”,并念成“密”字音。黛玉自己还说生来就有个“不足”之症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一般读者都绕过去了。其实作者意有所指。爱哭,指生来无财补天,只好“以泪还债”。自己乃假死之人,听到哭声就必然想到死,岂不更悲?“姐姐妹妹”谐音“借、借。没、没”,债主(皇帝)天天问银两借到没,回答总是“没、没”。“敏”字少写两笔,就是“母文”二字,谐“莫问”。因自己是已“死“之人,便叮嘱身边的人别多问,因为是秘密,所以将“敏”读成“密”。“不足”之症,即指织造亏空,这是黛玉一切病症的根源,她在假府的这些反常表现,正是曹寅“装死”初期被逼得神魂颠倒的写照。黛玉的原型非曹寅莫属。

再从黛玉跟宝玉的关系,所对曹寅与康熙的关系,亦可反证林黛玉的原型即曹寅。红学界至今还无人对《红楼梦》中两件物体的名称作出合理解释,一是通灵玉,一是蜜青果。通灵玉:本意同龄玉。就是宝玉和黛玉各自佩戴的那块宝玉。但有人根据红楼纪年推算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然而,现实中的康熙生于1654年3月18日,曹寅生于1658年9月4日,前者也比后者大四岁半,何谓“同龄”之有?

“同龄”二字,还是解释得通的。若黛玉真有这么一快玉,应是宝玉那快玉的另一半,当然是同一天降临人间。可见两快玉本身是同龄的。我揣度作者为此“蠢物”命名之本意,必是“同龄”之意,何故又命名为“通灵玉”呢?原来“灵”字上为雪樵的“雪”字一半,下为玄烨的“烨”字一半。合二为一,正是一个“灵”字,这就锁定了二人今生今世冤家路窄偏相逢的恩怨关系。

蜜青果:我理解为米清果。这究竟是何物,谁也说不明白,反正代表二人前世因果。康熙的“康”与“米”有关,米从谷脱壳而来,不然怎么称孤(谷)?曹寅字子清,号雪樵,清去水为青,配在一起即米青果。书中又说“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灌愁(管锄):樵夫也。又管绸:织造也。可见作者无一字随意乱用,字字深意,将中华民族祖先发明的汉字,运用到了极致。有人将密青果谐作“迷情果”或“觅情果”,显然背离作者原意。证明林黛玉原型即作者曹寅,无须我举太多例证。只是脂砚又是何人呢?

红学界早就从脂批的语气,内容,看出他是最接近了解作者的人,殊不知脂砚就是作者曹寅。“脂砚”二字谐音“指寅”,一目了然。拆“脂砚”二字,得“见石旨月”,谐音读来就是“见死旨曰”,意即曹寅接到康熙命他假死的圣旨,有感而发,才立意写《红楼梦》。书中提到宝玉有“偷吃胭脂”的怪癖,就是说康熙暗地训斥(吃)过曹寅。又有脂砚亲自点戏一节,差点露出“马脚”。到此,脂砚就是曹寅的推断,因当再无悬念,只是“见死旨曰”从何说起,我还得列举证据。

前面章节我曾提到,曹寅临“死”前托李煦向康熙转告:自己的病只需圣药方可治好,所谓“圣药”,其实就是圣旨,若圣旨让他活,绝症也能治,圣旨让他死,神仙也治不了他的病。君臣之道,莫不如此。且看康熙那道圣旨怎么写的。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李煦及时向康熙汇报曹寅病情后,康熙立即批复:“你奏得很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下面,康熙还写了满文,是金鸡纳霜的满文译音,然后非常仔细地加以说明:“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

从这道圣旨,我看出三重意思,一、康熙对曹寅的病,之关怀程度有点超乎寻常。小小疟疾,星夜兼程派人送药,岂不小题大做?二、康熙知道曹寅平时爱吃人参进补,而这一回只能泄不能补。一剂泄药何劳千里送来?三、若不是疟疾,此药千万用不得,后连写三个“万嘱”。看来病症尚不确,怎么送药?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此道圣旨疑点显而易见,足见它是一道只有曹寅能看懂的“绝密文件”。旨中必隐含其它指令。我不妨解读您听:“人参”谐“人生”。你肯定是想活命的,火速暗补亏空。贪了多少?自己先拿家财填补。若问题不大,千万别自己寻死。你虽总得去死,但不是现在。这道圣旨,与薛小妹《怀古诗十首》隐含的“十字”密旨对隼,绝非巧合。

这就是康熙给曹寅送去的“圣药”,其实也是一剂“死药”。估计康熙后来还接二连三有“药”送去,曹寅开始还对皇上免他不死感激涕零,后来觉得陷入康熙早已布置好的圈套,比立即死掉更痛苦。于是,曹寅突发奇想,在康熙眼皮底下,写《红楼梦》这部惊世奇书。并自写自批,一边导读提醒,一边又行误导蒙骗之能事。让读者在云遮雾罩中,不识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