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骑兵小挫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77

演习的一方是养锜率领的10辆战车、100甲士和步卒,模拟一支行军的敌人。另一方是归重率领的21名骑兵,其中9人算“老兵”,另外12人是近两个月才参加的,骑术刚刚入门。

养锜的队伍出城后,他们就开始悄悄地跟踪,结果战车上的甲士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他们。小半天过去了,养锜越来越生气,可是没有任何办法。最后随行参观的养敖不顾养锜的反对,命人打出旗帜,让归重他们不再隐蔽跟踪,进行下一项试验——明目张胆地跟踪。

22名骑兵分组轮流跑到养锜他们周围游弋,赶不走也甩不掉。追过去的战车总是被骑兵利用一些山包、树林摆脱掉,甚至还有两次陷入水沟。归重在第二次碰到这情况后,居然还集中骑兵反击过去,轻松地“消灭”了几名车兵。

较量了一天后,养锜虽然不太服气,嘴硬地说这帮骑兵“伤害”不了自己的队伍,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像蚊子一样讨厌,自己的行踪肯定都会被对方牢牢掌握。

这第一次演习的结果勾起了归重他们的战斗**。当晚,他们就提出明天再和战车队伍演习一次,而且自己将携带神臂弩,“狠狠地打一打”。姜海涛也趁机提出,这次战车队伍要按照正常的军队结构,除了战车、步卒,还要有运送粮草、帐篷的牛车、仆役。

第二天演习开始后,骑兵们三三两两地从四周冒出来,冲向养锜的队伍。当他们发现前面有战车后,立刻调头跑了。如果没有战车,骑兵就冲到五六十米外,然后瞄准队伍大喊一声:“我们放弩了!射左边那队甲士!”或者是“射那头牛。”这时队伍里担任演习裁判员的甲士就会站出来,根据神臂弩在这个距离上的命中率等数据,判定某位甲士受伤或死亡,坐到牛车上去。但如果对方射的是牛,那多半就得把牛解下来,换成人来拉车了。这帮骑兵还尽往盾牌少的地方射。战车是高级武器,盾牌也不是配备到大多数士卒,结果骑兵们总能找到可以射击的目标。

到最后一天下来,养锜率领的队伍在城外转了一圈,人“伤亡”了56个,倒是不多,但牛“死”了15头,把甲士们累惨了。归豹得到汇报后,立刻让养敖在第二天又组织了一次演习,亲自跑来观战。连续两天遭受“疲劳轰炸”的甲士们这次干脆“配合”起来,纷纷抢着被骑兵“射中”,好坐到车上去“死”。养锜气得决定:“伤亡”的人不能坐车,而是到队伍最后帮助拖车,才算平息了这股作弊潮。演习结果让归豹非常高兴,决定回去后挑出更多的马组织骑兵。

可是这个决定当晚就被推翻,因为连续三天的演习让骑兵付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巨大代价:两匹马死了!

这时姜海涛才从圉(yu2)师,也就是负责教人养马的官员那里了解到,马是一种食草动物,每天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吃草,而且这草料显然不像大豆、熟肉那样容易消化、有营养。如果只是骑着它们出去跟踪养锜的队伍,小跑小跑,三四天也没什么问题。因为马匹不算很累,余下的时间也够它们吃草、休息。可是现在这样连续地跑动、冲锋两天,马匹很累,又出了不少汗,随后的大量饮水引起了消化不良。当然,这两匹马也算是其中体质比较差的。其它的马没有大问题,但也明显不如以前精神。大家一想也是:以前四匹马拖一辆车,好比四个人拖一车石头;现在的骑兵则好比一个人背着石头,还得蹦蹦跳跳,当然累多了。

圉师似乎很不喜欢这样“虐待”马,因此对骑兵提出了不满。可是看到骑兵这两天的表现后,归豹、养敖都觉得它确实有用,于是问圉师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类问题。圉师不情愿地告诉大家,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为每个骑兵配备两匹马,轮流骑,这样就不会把马累坏;二是给马喂大豆等好饲料,少给它吃草,并且注意控制饮水。

这可都是费钱的办法,特别是前一个。四马配四人,降低到四马配俩人,还不如战车呢。养马本来就很不容易,现在为每个骑兵配双马,显然更不现实了。姜海涛倒是记得:蒙古骑兵就是靠一人双马甚至三马而纵横欧亚大陆,因此这办法很有道理。可是蒙古人那是在哪?草原,出马的地方,这样干当然没问题了。

喂大豆,姜海涛一开始没想到这办法居然也让归豹有点为难。想了想才明白过来:大豆现在也不是廉价农作物,用来养马可很贵呀。而且马不是人,一天要吃不少饲料呢。平常给这些军马收集草料就够费劲了,再给它们吃大豆?最后忍不住骑兵的诱惑,归豹还是同意给这些马调拨一些大豆替换部份草料,算作“改善伙食”。

但是尽快选更多马组织骑兵的想法,又被暂时搁置起来,骑兵只能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姜海涛希望加快这个速度,于是告诉归豹:现在翻车提水等地方都可以用牛马代替人力,而扩大农田时的犁地也需要更多牛马,因此最好是现在立刻增加牛马的饲养数量;这样今后不论组织骑兵,造战车、砲弩,还有发展生产,也能有更充足的畜力。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养敖的支持,归豹也很认可,答应和薳书他们尽快商量出具体办法,鼓励国人饲养牛马。

随后几天,归重、黑子他们首先让战马进行了一些休养。姜海涛也暂时停止了骑射训练,找归重、黑子他们试验一些骑兵的近战武器。

踏张弩、神臂弩,还有弓,都是不错的骑兵武器。姜海涛还想给骑兵配备一种能够冲入敌阵杀敌的兵器。归重对此不太赞成,因为现在他们骑的马都是不披甲的,敌人的箭、戈、矛等兵器虽然不容易杀死马,可是很容易让马受伤,战后疗伤麻烦得很。姜海涛这才发现,战马的缺少、兽医的不发达,居然也会大大影响骑兵的配备和使用。

但他还是打算先试一试。

姜海涛现:在跑动的马上双手使用兵器有点难,只有少数几个骑术很精湛的人才能做到,其他普通骑士都至少还需要几个月的训练。于是姜海涛考虑如何让骑兵单手使用兵器。

短柄戈成了第一个试验目标,骑兵可以左手拉缰控马,右手抓握戈柄的末端,纵马从敌人旁边跑过时挥戈扫过去。姜海涛发现这样子很像打马球,暗暗感到好笑:也许马球真的是从这演变出来的。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在用木桩草人作试验时,戈头脱落甚至整支戈脱手的情况比较多。归重告诉姜海涛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战车上用戈时,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战车上一般都配备三四支戈。现在骑兵的速度要比战车快一点,挥戈啄上去的速度更快,威力稍微高了点,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战车上的甲士可以在戈啄到目标或错过目标后转身,利用拖戈的动作继续杀敌,这也是戈的主要杀伤方式之一。而骑兵呢,很难转身拖戈,不少骑兵就是在戈啄到目标上后,由于腰部实在扭不过来而放手了。后来有人想出反手握戈的办法,也不行,往往是让右手在戈柄上磨得通红,然后脱手。

姜海涛最后总结出:这戈是以勾割为主,后世骑兵的马刀是以砍为主,所以没法直接套用。于是他转而试验刀。

可是现在的青铜刀实在太重了,更像关云长的大刀。姜海涛按照记忆中的马刀、腰刀的形状造了两把刀,重量轻了,可是砍两下就断。改变铜锡比例,刀又变软,砍两下就弯。黑子后来提议用长柄斧,杀伤效果倒是好不少,但重量大的毛病还是很严重。有人还提醒说,让马一直带着一柄十来公斤的大斧行军,恐怕不是长久之计。结果青铜刀、长柄斧,还有随后某些骑士想出的长柄铜锤,只能作为骑兵的个性装备,马强力大者才能用,无法普及。而且在归重看来,它们的杀敌效果还抵不上战马冲锋时受到的损伤。

矛,是姜海涛重点试验的第三种兵器,因为后世的骑兵好像就是以马刀、长枪、弓箭为主要武器。骑兵单手把长矛夹在腋下,倒是比较方便。可是青铜矛的刺杀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损坏率也比较高,同样无法让归重满意。

姜海涛逐渐感觉到,这里似乎有一个暂时还无法逾越的平衡:刀、矛等马上近战武器的效能不如后世高,战马的成本却比后世高,结果,后世的骑兵攻击威力大于成本,现在的骑兵攻击威力小于成本。这让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骑兵近战武器的摸索,决定留到能有钢铁兵器后再考虑。

姜海涛随后又想起了一种武器——标枪。

现在骑马射箭比较难,普及速度慢,踏张弩、神臂弩又只能在一次冲锋中攻击一次。而用标枪,可以在一次冲锋中投掷几次。虽然投掷距离比箭弩要短多了,但至少能比戈、枪等兵器长,这时敌人能对骑兵造成危害的就只有弓箭了。利用马的速度,标枪也能有比较高的杀伤力。另外,姜海涛觉得骑兵可以在行军时不携带标枪,而是在目标附近临时砍伐竹木制造,然后带上几支标枪去攻击敌人,投完后再回来取,这样弹药量也能得到保证。

不过真到试验时,他才发现这标枪并不比弓箭强多少。2公斤的标枪,骑兵可以借助马的奔跑投出40多米,穿透力倒是不比弓箭差。但要是横向跑过敌人面前,标枪就没那么大威力了,投掷起来也不算容易。比较了半天,骑兵们感觉这并不比练习骑马射箭容易。听说姜海涛的目的是提高骑兵每次冲锋的攻击次数后,归重建议直接用姜海涛“赖以出名”的没羽箭。

于是骑兵们又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分别用踏张弩、神臂弩试射普通箭、弩箭、没羽箭。最后骑兵们确定了一套制式装备:标准主战武器是踏张弩,五骑中一骑换神臂弩;辅助武器是弓,自卫武器是短柄的青铜铍。配用的箭矢中,普通的80克长箭30支,40克的弩箭30支,20克的没羽箭100支。

骑兵们的标准战术是纵马从敌人100米外慢慢跑过,用踏张弩射普通的80克箭射杀敌人。用40克弩箭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在这个距离上敌人的弓箭准头很差,对他们威胁不大。当然,踏张弩因为是在马上射击,所以不再容易瞄准单个目标射击,除非把马停下。这时的射击目标一般是一小群敌人。战马沿着一个直径50来米的小圈跑,骑士们就能在离开敌人时张弩,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分钟跑2圈。如果敌方弓箭少,他们还能缩小这个圈,达到每分钟向敌人射4~6箭。如果敌人弓箭手多,他们就在150米外用普通箭射。最大可以退到200米外,但这时只能射数百人规模的集团目标。如果敌方没有弓箭手保护,他们可以冲到50米甚至更近,一次射出5支20克的没羽箭。

神臂弩和踏张弩相比,射速低,每分钟只能有一两箭,但精度高、威力大。所以用神臂弩的骑士主要是呆在150米外射杀重点目标。如果敌方弓箭手少,他也能靠近到100米处,这时基本上能达到狙击的效果。在敌人防御薄弱时,他也能冲到50米左右,一次射出10支20克的没羽箭。如果敌人防御强,他可以在200米外射箭,但只能算骚扰了。

弓,既可以用来替换弩上损坏的弩弓,也能单独使用。它的射速能比踏张弩高两三倍,但需要空出双手,只用双腿控马,需要的训练时间长一些。

铍,可以在攻击落单的敌人时用,或者在自己落马孤单时作为最后的自卫武器。

于是,现在的骑兵还是只能采用骑射战术。

弩既然成了胡军的独门兵器、制胜法宝,姜海涛自然要对所谓“弩箭系统”中的另外一项,箭,进行改进。

除了弩箭、没羽箭,他以前还设想过全金属重箭,希望它能减少砲弩的散布、增加威力。现在铜矿已经重开,于是姜海涛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经过试验后,他们发现200克的全青铜箭虽然穿透力高一些,但因为速度降低,最大射程从530米降到了250米。而且这样一支箭消耗的青铜相当于四支普通箭,成本相当于三支普通箭。散布确实小了很多,但考虑成本后就不如普通箭合算了。用80克青铜铸造一整支弩箭,效费比更好一些,但是姜海涛最后也只铸造了2000支。

因为在铸造过程中他发现,箭需要的是高硬度青铜,也就是含锡量比较高,而胡国的锡还要靠进口。2000支青铜箭,份量相当于200把普通的青铜剑了,还需要更多的锡。虽然射出的箭可以回收,但多半要重新铸造后才能再用。所以这种80克的全青铜箭也不能大量制造。

借这个机会,姜海涛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春秋时期青铜兵器里的合金成分,既感到惊讶,也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