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战略与战术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758

刚听到这两个名词,归豹他们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姜海涛自己也是从军事杂志上看到这些个词的,半懂不懂,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他们解释了“战争”、“战役”、“战斗”、“战略”、“战术”等概念。

现在胡楚两国可以算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可以叫做“胡楚战争”。“战争”这个词,将是最高层次的,表示两个国家长期的武装冲突,从宣战到停战。“战略”就是指导战争的总体方法,也属于最高层次的。

在它们的下一层,就是“战役”,指一场连续的武装行动。比如去年的蓼城之战,就被姜海涛称为“胡楚战争中的第一次战役,蓼城战役”。即将开始的作战行动,包括把楚军从蓼城引诱到胡城,然后击败他们,甚至后面可能会有的追击残敌,都将被称为“蓼城战役”。而“战术”就是指导战役的方法,是战略下一层的。他们在胡城战役中准备采用的骚扰、引诱楚军等行动,就可以称为“骚扰战术”、“诱敌深入”战术。

“战斗”,是最下层的。比如蓼城战役中,第一次战斗是归庚带人出城进行的车战,第二次就是楚军随后的攻城战,十弓车弩大破楚军可以算第三次战斗。至于指导战斗的方法,“战术”的下一层,姜海涛不记得军事杂志上有什么词汇,于是自己编了个“战法”。这就是指军队的装备、组合、配合等。他把归庚出城作战时,胡楚双方采用的战法都称为“车步协同战法”,但楚军更加训练有素,对这个战法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明显比归庚好,所以大胜。楚军随后的攻城战法,姜海涛没有给它总结命名,只是把自己这方的守城战法总结为:强弩和埋伏配合破弓,然后趁乱逐个击破。新兵器带来的新战法,是他们把楚军杀得“片甲不留”的原因。

姜海涛这次没有把这些新名词据为自己的“发明”,而是搬出了师父——诸葛亮。

不料归豹他们刚听完后,对这么繁琐的分层命名有点不太理解。

养敖首先告诉姜海涛,“宣战”他们一般倒是有,因为任何诸侯出兵之前都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有的还发篇文章数落一下自己要打的人。可这停战就不一定有标志了。另外,按照姜海涛的说法,这战争似乎持续时间很长,而现在他们两国交兵,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大多时间很短,也就是出兵到一个地方走路的时间,再加上一两天的战斗,然后就完了。

什么“战役中的追击战术”,更是不好理解。小理养敖说,现在很少有胜方追击失败者的。姜海涛又问了些问题,才明白造成这种情况,主观上是因为这样做很“失礼”,自誉为正统的诸侯大多不会穷追猛打,只要对方认输也就完了。另外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战争主要还是争夺统治权,其次才是土地、人口等资源,杀戮只会失去民心和人口,没什么好处。客观上来说,追击也不容易实行。携带粮食等众多物品的普通军队,本身的行进速度不算快。

姜海涛想起了自己听说过的吴楚大战——七年前吴军在柏举大破楚军后,趁胜追击,一直打到了楚国都城郢。“那里也有追击啊?”但养敖告诉他,那属于特殊情况,有几个很特殊的原因。

首先,吴国是一个落后的蛮夷小国,经常不遵守礼数。而且当时辅佐吴王阖闾的伍员,就是从楚国逃亡的,他的父亲兄长都被楚王杀了,所以他非常想复仇,极力鼓动吴王打到了郢。他还挖了楚王的坟墓,鞭挞尸体。按照薳书的话说,“这简直难以想象!禽兽不如!”

其次,吴国的精锐甲士虽然不乘战车,但善于近战和行军。他们追击楚军的,其实只是打前锋的5000精锐,当时是靠缴获、抢夺的粮草完成补给,别的军队很难实现。

对于归豹他们的不理解,姜海涛首先反问:胡国和楚国的战会打多久?

归豹以前对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太深入的思考,和养敖、薳书等人讨论了几次后,发现自己恐怕只有不断和楚国交战这一条路,于是接受了“胡楚战争”和“战役”的说法。随后姜海涛又告诉他们:现在制造砲弩、抛石车就是为了打赢即将发生的战役,那需要几个月的制造时间;而制造翻车、曲辕犁等灌溉设备,开垦新的农田,是为了增加兵力,是为了整场战争服务,需要几年的准备时间;所以现在制定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也非常重要。

如此废了半天口水,归豹他们最后基本接受了“国家战略”、“战役战术”这些新概念和说法。

归豹随后就根据这些新概念,召集归章等人反复商议了几次。

投降是不可能的。有人肯定这么想,但也不敢说。和谈是大多数人期望的,但他们也明白这有一个前提条件:楚国今年不来报复。如果楚军来打,目标肯定就不仅是蓼城。五年前楚国灭了唐国,而唐国正是在六年前和胡国一起,追随吴国一直打到楚国都城,还趁机占了蓼城等地。这么一想,大家终于在表面上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与楚国长期战争。

战略前提定了,剩下的就是战役战术问题:怎么打败楚军。

到蓼城去迎战,归豹肯定不会再答应了,归章等人也看出来不可能。他们率军去?归章、归贝不会干,归豹也不会答应:你们投降,或者故意打败怎么办?这么一闹,就确实只剩一条路了:把兵力集中在胡城与楚军决战。引诱楚军来胡城,一方面能利用防守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战后博得其他各诸侯国的同情,在外交上占据一些主动。

章通在沉默几次后,突然表态支持归豹。随后归章等人也转变了态度,表示同意,于是整个“胡城战役”的基本作战计划算是通过了。各家答应回去后整备军械、人马,但对于具体如何守城,大家暂时都没有表态。一方面是归贝、章通他们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谁来指挥,颇为敏感。归豹也决定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下,等发现楚军出兵后再说。他立刻让养敖制定骑兵侦察、引诱楚军的详细计划。

养敖和姜海涛、归重商议后,决定到3月底时挑选出20名骑兵前往蓼城,以那里为基地,分成十组轮流前往楚胡边境地区侦察。每次将派出四组八骑,分别沿大路向息城、大隧方向前进;十天后快马返回蓼城,第二批的四组八骑出发接替。一旦发现楚军出动,他们将首先快马返回蓼城,派出两骑给胡城报信,其他的骑士继续跟踪监视楚军。还有一艘小快艇也将派往蓼城,负责送回情报。

姜海涛这时想起了自己从军事杂志上看过的一段有关航母的文章,说美国航母都是轮流部署到海外,分别处于执勤、维修、训练阶段,因此总是有三分之一能够执行任务。现在这里派20名骑兵去蓼城侦察,如果楚军半天不来,好像也不能让他们一直执勤到8月吧?看来也有必要借鉴一下轮换制度。可是骑兵总数只有30,完全按照美国人的做法也不行。最后和养敖商量后,他们决定4月底时,再派出10名骑兵去蓼城,换10人回来休息、训练。姜海涛还提出,交换的这些骑兵正好可以把双方的经验交流一下,提高骑兵的各种技能。

胡城这里得到楚军出动的情报后,诱敌部队将立刻出动,前往蓼城附近骚扰楚军,骑兵配合他们。小理这支部队将由养敖亲自率领,由30辆战车、10辆砲弩和10辆运输车组成,一共200人左右。

整个“胡城战役”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胡城保卫战”。归豹询问养敖和姜海涛,能不能利用砲弩、踏张弩,以及装备铍和大盾的步卒,在城外重创楚军。姜海涛觉得这虽然并非不可能,但反对这样打。他对临时征召的国人能否真正用好砲弩,还有一点担忧。万一他们因为楚军精锐在某处的突击而乱了阵脚,那可就兵败如山倒了。另外,记忆中的历史知识也告诉他,据城坚守是以少胜多的最好办法。养敖也建议不出城迎战,在楚军攻城时利用砲弩等大量杀伤他们。他还问姜海涛能不能再想出一些守城的方法。

这一开始难住了姜海涛。

虽然自己在后世也算个兵器迷,可那是针对坦克大炮隐身飞机的,古代兵器了解的还真不算很多。抛石车应该是守城的利器,攻城时好像也很厉害,可现在一直不怎么成功。滚木擂石?现在用的比自己脑袋里的还科学呢。电视剧里好像见过一些攻城守城的,都有什么手段?架云梯,现在有了。撞城门,也有了。哎?怎么想起攻城了?自己应该守城啊。用火烧云梯、撞车,应该是把油脂泼下去,然后扔个火把下去。不,得用火箭射过去。不过那样能烧着吗?得试一下才能知道。

这时姜海涛想起了自己给归重提的建议——演习。

他立刻告诉养敖,可以把工匠们组织起来进行攻守城的“模拟演习”,看能不能想出一些点子。这需要养敖派一些有经验的甲士来协助一下,告诉工匠们敌人会怎么攻城,评判新点子是否可行,必要时还得试验试验。姜海涛还告诉归豹和养敖,经过这几个月的工作,那些工匠们已经能独立思考,多半能想出一些守城的新方法。

归豹、养敖也觉得这办法好,于是十几名甲士开始常驻工场。在姜海涛的带领、组织下,他们和工匠们一起,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讨论攻守城的战法。前几天主要是甲士们介绍现有的一些方法,工匠们也有不少制造过云梯、冲车等。姜海涛这时发现,现在春秋时期的攻城方法似乎并不多,因为很少有攻城战。

而且这时他才知道,云梯并不是他以为的梯子,那种两边是竹竿木杆、中间绑些横杆的东西。这叫作“攻城梯”,用它攻城是比较笨的办法。云梯是一种下面带轮子的大木梯,和城墙差不多高。从侧面面,它像一个大三角形,前面和两侧都蒙着木板、牛皮,抵挡守方的弓箭,里面藏着人推动。攻方把它推到城墙前面后,大木梯的上面一般会倒下一块木板桥,然后攻防士兵就能顺着大木梯爬上去,冲向城头。这和普通的梯子相比,攻方士兵能够得到很好的防护,只在最后一点距离上暴露在外,而且士兵上去的速度更快。

不过用云梯攻城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先把护城河填平。攻方士兵要在弓箭的掩护下,背一筐土靠近护城倒下。如果攻方能成功压制守军的弓箭,几天时间也可以完成。有的时候,攻方还会干脆继续填土,直接垒一个从护城河外到城头的斜坡,然后冲上来。

另外,云梯制造起来很麻烦,因为这可是一个非常高大的木结构,还要能推动,不容易歪倒。工匠们讲到这个时,纷纷表示他们现在能造出比过去好得多的云梯,因为用框锯、刨子等工具,可以造出更细的支柱、更薄的木板,把云梯的重量降低一小半。可惜现在不是他们去攻城,大家只能过一过嘴瘾。

冲车也是一个四轮车,上面有两个门形梁,吊着一根重木。姜海涛这时想起了电影《指环王》,那里就有这种冲车,雕了个龙头,还吐着火。他以为冲车就是推到城门下,然后像撞钟一样撞城门,最后破门而入。不料几名甲士告诉他,这东西也可以用来撞城墙,把下面的夯土一点点敲下来,最后让城墙因为根基薄弱而倒塌。和撞城门相比,这样虽然需要更长时间,但崩塌的城墙和洞开的城门相比,前者是更好的进攻路线,至少不用担心上方会落下累石和箭。守方封堵城门更容易。当然,冲车上方也有厚木板保护。

姜海涛用火烧云梯、冲车的想法经过模拟试验后有些效果。但现在的燃料是动物油、麻油,烧起来的火并不大,而且要事先烧热才容易点燃。云梯、冲车上也会覆盖生牛皮,很不容易引燃。火攻对付冲车时比较管用,因为它在城脚下呆的时间长。对付云梯就差多了。油只能通过一些陶罐抛到云梯上,然后用火把、火箭引燃。可陶罐抛出的距离有限,最多十几米,往往是火还没烧起来,云梯就到跟前了。攻方还能利用泼水、树枝拍打等方法灭火。

利用砲弩、踏张弩压制住敌人的弓箭手,阻止他们填塞护城河、垒土坡,发射重箭击破云梯的防护板,最后用踏张弩封锁云梯顶部,倒是比较可行。相对来说,楚军如果仅仅把护城河填平,或者利用过壕桥来到城脚,再搭很多攻城梯登城,反倒更难办一点。因为砲弩无法朝下射,踏张弩那样射也有两个问题。一是箭容易掉下,二是弩手自身容易受到城下弓箭的攻击。

这时,“攻守城演习”开始进展缓慢了,大家一时想不出什么办法。

几天后豫提出了一个建议:造一种尾栝比较紧的箭,能够夹在弓弦上防止掉落,又能在放弦击发后顺利飞出。这时,大家的思维才慢慢活跃,逐渐进入状态,开始想出一些新的守城器械。它们都在后来的护城保卫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诱敌的战车部队也进行了一些必要改进。工匠们首先对一些战车进行了改装,在车厢四角都增加一个支柱,可以把一个神臂弩架设在那里。10辆砲弩车进行了改动,增加到四匹马拉,可以跟随战车快速行动。弩车上除了驭手、弩长、瞄准手,还增加了两名拉弦手的座位。另外五名拉弦手乘坐另一辆车。这两种车的车箱都要比战车略大一点,除了可以坐五个人,还能安装弩,或者携带一些物资。

有关攻守城方法和器械的发明工作,更多的是看谁能突然冒出一个灵感,占用的实际时间并不多。工匠们的主要工作仍旧为试验风箱、抛石车、螺旋桨、造纸术,改进脱粒机、翻车、抽水机,琢磨新的风车结构等。

姜海涛则把不少时间继续花在骑术练习上。万一城没守住,自己可不能坐以待毙。不过随着骑术的进步,他又时常感到一点内疚与惭愧。于是他开始在马上试用自己的那把2石踏张弩。为了方便张弩,他让工匠重新制造了一个弩臂,前端弯下来10厘米,可以勾在脚和马镫的外侧。其它骑士们也对马具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在马鞍侧面增加一个挂弩和箭壶的钩子,马鞍后面增加一块皮垫和两根皮带,可以把需要携带的干粮、衣物等捆放在两侧。为了不让外人轻易看到马镫、马鞍,养敖、姜海涛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种布帘,披挂到骑士的大腿外侧。

除了军事训练,姜海涛也要时刻关注一些重要的“发明”工作,不论作战兵器还是生产工具。

3月15日,也就是姜海涛开始练习马上射弩时,轸老头跑来告诉姜海涛,他们已经造了一个可以转动的风车模型,并且想出了另外一种可以在任何风向下转动的风车结构。姜海涛立刻来到工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