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启程回国都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796

来到官邸,各位卒长,还有养敖、薳申、栾嘉、归丹、归通、生,也陆续到齐,兴高采烈地交谈。最后归豹由养锜陪着出来了,脸上还带着胜利的喜悦。饭后,归豹宣布了今天的安排:他要率领甲士们立刻回胡城。

听到这,只有姜海涛稍稍惊讶了一会,然后就明白,这是赶着回去掌权呢。其他人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薳申提出反对意见,说城外还有近百辆损坏的战车等待修复拉回,一路上所需的粮草也得征集。归豹也马上意识到自己太着急了,于是决定明天出发,今天赶紧准备。薳申又提出,修复这些战车需要不少工匠和几天时间,以及大量经过风干等处理的木料。养敖建议修好多少战车就带走多少,剩下的留在这里慢慢修,以后再弄回去。看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商量起具体分工。

城里的200来名甲士只死了15人,重伤19人,40多个轻伤者也能乘车。步卒分为两种。一部份是在胡地征召的国人,本来有一千多,现在只剩下400人左右。归丹奉命率领他们,整理主要战利品、征集粮草,装上牛车,明天跟随归豹回胡。另外一千来人,是到蓼地后征召的国人,包括部分拉弦手。归重和19名甲士将留下来统领他们,首先出城继续收集战利品,特别是那些损坏战车,然后等待粮食收割,完成征收,最后押运回胡城。蓼地的新任地方官员,由薳申在今天安排好,他们将协助征收粮食,负责今后的管理。

--------------------------

最后归豹转向姜海涛,说这次大胜楚军,两个工场和冶炼场的工匠们功劳很大,要把他们都带回胡城继续制造新式工具、武器。姜海涛被任命为这些工匠的头,小司空。姜海涛一听,连连摆手推辞,说自己太年少,干不了这个。

其实他是在考虑,自己究竟应该跟归豹走多近。

这家伙表面上是胡国的主人,其实只是半个主人。自己现在帮了他一次,他这个主人的地位大概能坐稳了。但即使这样,胡国也还是太太小了。江海涛在历史课、语文课上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么个诸侯国!所以可以肯定,胡国不仅无法与楚、吴、晋、越、鲁、宋等大诸侯国相比,连郑、陈、蔡、卫这种小国恐怕都比不上。将来,不,应该说现在,已经是春秋末期了,进入战国后好像就剩七雄。所以这个小小的胡国,肯定是马上就要被周围的某个大国灭掉,比如楚、吴、晋。虽然这个“马上”,江海涛暂时还不知道究竟是多少年。十几年?几十年?都不好说,谁让自己历史没学好,不知道春秋战国究竟在哪一年分界。不过从现在胡、楚有战争看,胡国的日子恐怕很不好过啊!一个似乎没有得到楚王支持的芈午,就害得胡国御驾亲征,还差点完蛋,要是楚王亲自带着几万大军来,结果会怎样?就算自己把抛石车造出来,恐怕也挡不住啊!而归豹呢,似乎有点过分倚仗东面的吴国,因为他老爹就亲身经历了吴国的强大,看到吴国居然都打到楚国都城了。不过姜海涛可知道,吴国现在越厉害,越说明它快完蛋了,完在越国手里。夫差勾践和范蠡,中国四大美女的西施,这谁不知道?到时候,还有谁支持胡国?

想到这些,姜海涛就一直在考虑怎么离开归豹、离开胡国,去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先到吴国,然后向东南去越国。去楚国本来应该最安全,因为在印象中,它到秦始皇的时候才完蛋,活过了几乎整个战国时期,至少还有几百年吧。不过那么长也没用,自己能活几百岁?关键问题是现在胡楚交战,自己往那去很容易被人当作“间”。隐姓埋名当个野人?会种田吗?

姜海涛在这里思考如何逃跑,归豹是根本不会想到。他感觉:姜海涛看起来有点胆小,见个死人都有点害怕,但一扔到战场上,却又总有点杰出表现;学过很多奇怪的东西,但又有点懒。所以归豹得出的结论是:姜海涛现在不原意当小司空,大概就是懒,必须把他赶上去。于是归豹笑着说,姜海涛已经16岁了,已经不小了。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只有薳申、栾嘉俩人没有说话。

姜海涛心想自己初中都没毕业,班干部也从来没干过,管几十个工匠的工场,怎么可能呢?再说自己虽然设计了几样新东西,但都只是提了个基本原理、简单结构,真造的时候,哪一次不是磕磕绊绊的?双层草盾,把弩当作步枪安瞄准具,抗在肩膀上瞄准,还有需要专人的扳机,简直都是低能错误。那些工匠呢?一个个并不比自己差。双层竹盾怎么支开,连杆殳怎么穿绳,还有缴获的那个弩,全都比自己聪明多了。当个顾问还行,当他们的头,万一露怯多了,岂不糟糕?

于是他赶紧向归豹谦虚了十几句,反复强调自己“没有管理经验”,不适合担任这种“高级管理人才”,充其量只是一个“工程师”。这些词汇现在当然没有,姜海涛也不会直接说出来找麻烦。不过他这番解释产生了一点效果。薳申提出再派一人担任小司空,和姜海涛一起管理这些工匠,负责他们的征召、生活等事宜,还有工场的房屋、原料等等,姜海涛只负责设计新东西、检查质量。薳申还提醒归豹,姜海涛虽然这次立了大功,应该得到重赏,但他毕竟姓姜而不姓归,年岁也确实不大,贸然封为高官,恐怕会有人不满,反倒对姜海涛不利。此言一出,养敖也表示赞同。

归豹皱了皱眉头,然后端起酒杯(注:为免麻烦,今后如无必要,将不再用爵、觚、觯等等古代酒具的名称,一律简化)对姜海涛说:“那就让归通和你一起任小司马,共同管理这个工场。今后胡国能否威震这些蛮夷之国,维护我大周王室,就靠你们了!”此言一出,姜海涛心说你小子还真咬定我了。那边的归通已经马上端起酒杯表态,还冲姜海涛来了句“今后有劳公子”。姜海涛一看养敖等人的手也伸向了酒杯,赶紧也端起来,接受了这个任命。再推辞,恐怕就是摆臭架子了,那可不行。

--------------------------

养锜等人随后举杯祝贺,一场行动、人事安排就完成了。饭后大家各自去执行任务。姜海涛跟着归通来到工场,宣布集体前往胡城的命令。开始还有一些工匠不太愿意,但归通不愧是王室成员,脸色一板,问他们难道想留在这里造新工具、车弩,然后被人偷到楚国吗。这一下机灵的人明白自己不能再乱跑了。归通随后脸色一转,把姜海涛请到前面,说他造的新工具诸位都看到了,如果跟着姜海涛,肯定能获得更多新工具,造出更加奇巧精美的物件,今后和其他工匠比起来,岂不是大有面子。

姜海涛忍不住暗骂,你小子大棒加胡萝卜,还真有一套。不过胡萝卜许出去,然后推给我,真够狡猾的,我也不能让你好过。于是他上来就告诉大家,归通乃是公子的亲人,豪爽大方,今后咱们只要跟着他好好干活,那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说完后,下面的工匠们终于全都高兴了,姜海涛再一看归通,冲自己鬼笑一下。随后他请归通安排工作。

归通为人确实机灵。他首先把工匠们按照来源分成两部分。归豹从胡城带来的是少部分,被他派去协助步卒们收集城外的战车残骸。本地工匠们留下准备材料,准备修理战车,同时让他们的家人去准备好行装。战车残骸被陆续送到工场,姜海涛一边看他们修理战车,一边了解战车的结构。

--------------------------

几天前井已经告诉他,战车的主要部件由轮、轴、舆、辀等。这次他又了解到,舆上周围有栏杆,竖立的木柱称为“轼”,横的木条称为“輢(yi3)”。不过一辆战车上最关键的还是轮和轴。

车轮直径六尺六寸,姜海涛估计在一米四左右。舆要架在车轴上方,因此都比较高。姜海涛问轸老头,为什么不把车轮作小点,轸老头说车轮越小,拉动时的就越费力。姜海涛面对车轮摇头晃脑地看了半天,又在地上划了好多道,终于用初中物理知识理解了这个原因。

根据他画的受力分析图,拉车前进的力,相当于把车轴固定起来,拨动车轮外缘,让它可以转动的力。车轴中心算支点,车轴表面有摩擦阻力,车轮外面有拉力,正好相当于一个杠杆。因此拉车的力,等于车轴表面摩擦力,乘上车轴半径,再除以车轮半径。而车轴表面的摩擦力,等于车的重量乘以摩擦系数。最后结果就是:

拉车的力=车重×摩擦系数×车轴半径÷车轮半径

因此车轮越大,车轴越细,润滑越好,都可以让这个力变小,车更容易拉动。现在要想把车轮变小,就必须把车轴变细,或者加强润滑。车轴变细,承重能力肯定要降低,除非用更坚固的材料,比如金属。这在现在可不容易办到。润滑,询问过后他知道,轮毂里面有一个空腔,可以灌进猪油。鱼油的润滑效果更好,但太贵了。再问下去,姜海涛发现这些猪油很容易凝固,特别是在冬季。因此战车要想跑得快,要进行一些“热身运动”:夏天时先空车跑一跑,让轮毂中变热;冬天就得用火把烤一烤车轴、轮毂。姜海涛听后心想,后世的润滑油应该是从石油中提炼的吧?不过不管怎样,他们好像不容易凝固,一直是液体状的。猪油这东西当润滑油,还真是差劲。看来改进这个车轮,自己暂时没有办法。

不过在车轮制造上,他已经有了不小贡献。现在的车轮可以分成三部分:外面一圈辋(wang3),也就是轮圈,中心是轮毂,两者之间由辐条相连。辋一般由四块半圆形木环对接而成,两层,四个接缝。半圆木环的两端分别有燕尾形的凸起和燕尾槽,让它们可以扣上。接缝处还用倒U形的铜片包着外面。以前要想得到这些半圆形木环,要找粗大的树木,裂成厚木板,然后砍、凿成半环,必要时还得用火揉制,最后凿出两端的燕尾槽。费半天时间,废品还不少。现在有了框锯,木匠们容易得到大木板。锯出一个半圆环,还有两端的燕尾槽,也容易多了。用刨修理木板的两侧更快捷。还有辐条,用上框锯、刨后,制作起来也更快了。一个轮人告诉姜海涛,以前他们制作一个车轮的时间,现在能造三个。要是轮毂上也有新办法,就更好了。可惜对于这个复杂的轮毂,姜海涛一时想不出办法。那玩意结构说起来不复杂,就是一个大轴孔,周围一圈插辐条的小孔。但是它的加工不容易,主要靠凿,而且加工精度很重要。

等等!现在这个轮毂是滑动轴承,换成滚动轴承不就能大大降低摩擦系数吗?不过这个想法刚一冒出,就被姜海涛自己否定了。滚动轴承,可是要滚珠的。用木头做滚珠?搞笑,几颗小木珠一压就完蛋了。用青铜?也许行。但怎么造出圆溜溜的铜球呢?而且青铜滚珠肯定不如后世的钢珠坚硬,现在青铜也是稀罕物,用来造这个,太贵了。

辐条,让姜海涛长了见识。他们不是一根简单的木棍,而是由窄变宽,宽的部分插在轮毂上。轮毂也要比辋宽得多,据工匠说是两尺,而辋的厚度为五寸。他马上明白,这样做才能让车轮不左右晃动。不仅这样,车轴也是略为弯曲的,结果两侧的车轮有点内倾。

姜海涛正在观摩,一些工匠找到他,说他们有了一个新想法,用一矩之环代替半圆木环。姜海涛开始没听明白,看了他们的比划后才明白:矩,表示直角。他们准备用两个90度的木环代替一个半圆的,这样能使用小一些的木料。现在有了新工具,他们的修复速度很快,已经把处理好的木料用得差不多了。辐条可以用小块木料,舆可以全部用竹,因此现在辋比较缺。用90度的木环,可以扩大辋的材料来源,修复更多战车。但是也有一些工匠担心这样能否结实,于是大家跑来询问。姜海涛立刻就想起了拱桥,告诉工匠们只要这些木环之间固定好,承重能力应该和半圆木环差不多。于是工匠们决定把木环两端的单个燕尾槽变成两个。有了框锯,这项改进增加不了多少工作量。

这时候井还提议,按照辋的外圈弧度造一种特殊的刨子,这样在锯出木环后可以更方便地修整外缘。这个建议得到了姜海涛和所有工匠们的赞赏。姜海涛随后想建议他们用角度更小的木块试一试,比如60度、45度的。不过他马上想到向这些工匠讲解角度知识,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而且分块越多,肯定越容易松动。燕尾槽毕竟无法与铁钉相比。于是他决定暂时放弃这个办法,留待以后再说。

直角木环的替代比较成功,虽然增加了接缝,但工匠们增加了燕尾槽,有特制的弧形刨修整外缘。这样,修复速度出乎预料地快,刚过中午时分,风干的木料已经基本用完了。归豹得到消息后,询问能否修好更多战车。姜海涛没什么办法,但是有工匠提出,可以干脆用新木料,回到胡城后再用正规木料慢慢修。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因为新木料虽然不耐用,但至少也能有一两个月,足够跑到胡城了。要是在以前,他们可不会这么干,因为费半天劲造个车轮,如果只能用一月俩月的,很不合算。现在造起来方便,又着急拉回去,也就没那么不合算了。归豹听后大喜,立刻命令用新木料继续修复战车。到下午时分,工匠们居然修复了90辆战车。归豹特意跑来观看,围着整整齐齐排放的战车看了半天。修复处都没有上漆,甚至还有未风干的新木料,这都留到回胡城后再说了。养敖和一些卒长们也高兴地爬上去参观。临走时,归豹嘱咐归通和江海涛,一定要把这些工匠们留住,还指派一个两的步卒来协助他们。

--------------------------

晚饭前,修车工作基本完成,归通马上和江海涛商量明天的回城问题。他说明天的重点是路上行军的管理,因此不必考虑工种,按照这些工匠的熟悉程度分队,更容易控制。至于从胡城跟来的工匠,本来就有两个小头目。姜海涛连说有理,归通接着挑出五个本地工匠,说这是他经过观察,觉得比较可靠的。然后归通让他们担任小头目,轮流挑选工匠加入自己的队伍。轸老头三人已经被姜海涛收入自己门下,站在他的身后。人员很快就分好了,最后只留下几个像轸老头那样从外地逃来的工匠。他们能被选入工场,都是因为技艺很精湛。经过几天的合作,很多本地工匠也已经熟悉他们。

五个小头目正准备挑选他们,姜海涛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让他们暂时停下。然后他和归通商量:把一些技艺最好的工匠组织在一起,这样路上还可以讨论新设计,回到胡城后就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设计、试验,其他工匠主要负责生产。归通说这主意很好,让他自由挑人。姜海涛想到自己对手艺活不熟,再说应该给轸老头一家更多机会,于是让轸老头去挑人,黑子、井负责协助。轸老头下去后,首先把剩下的那几个工匠召入,又从其他队中挑了几个。姜海涛一边看着他挑人,一边悄悄让井转告他,挑几个学得快的小工匠。于是第六个小队成立了,一共16人,外带几个女眷和小孩,轸老头带队。

人员分好队后,归通派人去安排他们的晚饭,然后就和江海涛去官邸吃晚饭。席上归豹又把江海涛夸了一番,决定明天带更多的战利品出发,壮大声势。

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年九月初七,归豹带着队伍出了北门,向北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