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暂逃一劫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25

江海涛瞪大眼睛看着他。归豹不理会他的惊讶,接着说:“大家刚才看了你制造的这种,双层盾,还有连杆殳,很有兴趣。你给大家讲一讲吧。”江海涛只好走上前,但他不知道如何说起:“嗯,这是我们几个人昨天临时想出来的。”归豹突然打断他:“你昨天受了点伤,今天又刚刚参加过战斗。就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这种盾和殳为什么好用。”

江海涛狐疑地看了看他,然后开始介绍双层盾为什么比单层的防箭效果更好,连杆殳的威力为什么更大。他讲讲停停,本想尽量避免使用一些物理课上讲过名词、概念。但随即发现这非常困难,后来索性不管了,摩擦力、动能、速度、硬度、转动、惯性、做功、力,等等,只要需要就说出来。果然,那些甲士、谋士之流,表情像听天书一样。一两个胆大的实在忍不住了,开口询问一些词汇的意思。归豹、养敖二人似乎早有准备,微笑着注意大家的表现。

江海涛看他们俩没什么表示,就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些“高级”的物理概念。比如摩擦力,他就让一个甲士用双手夹住竹竿,然后让另外一人抽出来。双手夹得越紧,就越不容易抽,这就是因为手和竹竿之间的摩擦力随压力增加而增大。而且夹得越紧,抽出来后双手越热越疼,就是因为摩擦力做了更多的功。至于做功和热的关系,他说功和热可以转换,以后再慢慢解释。

江海涛一边讲,一边暗自佩服归豹和养敖。从昨天他们的表现,还有现在闪闪发亮的目光,江海涛可以肯定他俩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些新知识。但是俩人不仅不提问,还一脸的平静,看着好像他们早就知道这些了。众位甲士和谋士也被江海涛的讲解吸引了,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俩偶尔跳动的眉毛,瞬间皱过的眉头。

介绍完两件“新式武器”的发明经过,归豹真像个“领导”,来了个总结发言:“公子海涛不仅学过很多工金之术,还会搏杀之术,这点我都没想到啊!今天本来他只是随步卒上城观战,看看能不能想出对付楚军的新方法,不料碰上到敖,还杀了他!我和大家一样,都不知道你怎么能一下刺中他的要害。”

江海涛本想谦虚两句,突然感觉归豹似乎在往他身上裱功,要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战斗典型!说自己那一戈结果了到敖,好像还对。但在这之前,到敖明显已失去了战斗力,跪下了。腋下那一箭是决定性的吗?他不敢肯定。而且要是承认的话,归豹再让自己上阵拼刺刀,和楚军下一个大将单挑,岂不完蛋!于是他试探性地说:“惭愧、惭愧。我第一次上阵杀敌,非常紧张,刚才的情形有点记不太清了。”

归豹似乎早就料到他这一手:“生,养敖,你们俩当时就在附近,先给大家说一下当时的经过吧。”听了生和养敖的描述,江海涛才知道,自己用连杆殳打落到敖的盾后,虽然给养敖创造了用弓箭攻击的机会,但在周围其他楚军的掩护下,到敖还是躲过了。随后,到敖愤怒地盯住了江海涛,忘记了掩护后面楚军的任务。江海涛用连杆殳打中到敖的腿,让对方更加愤怒,失去了理智,结果被生抽空射中一箭。到敖扔过去的叉逼得生赶紧躲避,然后生又忙于射击周围几个过来支援的楚军。虽然生后来又给了到敖一箭,但这两箭都没有射中要害,而且穿过皮甲后入肉不深。致命的攻击,还是腋下那一箭;结果到敖性命的,则是最后脖子上那一戈。

生当时距离战场最近,连比划带讲解,大家都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搏斗经过。虽然三个谋士听说江海涛前滚翻时,皱眉摇了摇头,但大家还是对他危机时刻居然能找到一个没有皮甲的薄弱位置,点头佩服。

最后一个甲士摸着自己的右腋提出了疑问:“这里中一箭,那么厉害吗?”生回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可当时我看得很清楚,到敖被公子扎中腋下后,好像傻了。要不是旁边一个楚军挥剑砍我,我那一箭能射中他的眼珠。”另外一个甲士说:“我刚才看了,胸口两箭确实不是致命伤。到敖的腋下却出了很多血,没想到那么多!”归豹点了点头,问江海涛:“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江海涛此时已经回忆起先前博斗中救命的记忆片段。那是在同学家看的一部美国老电影,讲的是一艘战列舰被恐怖分子劫持了,一个厨子干掉了他们。这个厨子据说是个美国动作明星演的,好像还是空手道高手。他在对付其中一名恐怖分子时,就是低身抢进,躲过对方一刀,同时右手反握匕首上扎,刺入对方腋窝。他在书店里蹭书看时,也翻过一本介绍特种兵格斗技巧的书,里面介绍过人体要害,他还记得一点。

整理了一下记忆,江海涛赶紧回答说:“哦,公子。这个地方有一个神经中枢,如果遭到猛击,会产生剧痛,甚至局部瘫痪。”“神经中枢?”一个甲士问道。“嗯,神经中枢就是神经很多的地方。神经呢,就是人体中传……”说信号,他们未必懂,江海涛只好换个说法:“传命令的。我们的手、脚怎么动,嘴怎么说,都是头来命令。”说到这,他又停了一下,心说古人好像认为心为主导,要不怎么说“心想事成”呢?不过让他意外地是,所有人都没有表示惊讶,难道他们已经知道头和大脑的作用?不管了,还是接着来吧:“如果神经被打坏,甚至被打一下,头的命令就传不过去,或者,传个错误的命令。”

归豹突然悄悄伸手拍了养敖的大腿一下。养敖扭头看了归豹一眼,然后立刻问江海涛:“你昨天表演的,膝跳反应,是不是也这个道理?”江海涛愣了一下。好像不是,但,好像又有点像。我靠,你怎么这么好学!要是到我们班,肯定能成生物科代表。“差不多的道理。本来呢,小腿抬不抬,要听头的命令,通过膝盖下面的一根神经传过去。我昨天用拳头敲下去,就是让这根神经,传过去一个抬腿的命令,结果你的头也管不住了。”这么解释好像不对,但基本能自圆其说,至少现在能,先糊弄过去。

其他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们,有人还喃喃自语:“膝跳?反应?”归豹哈哈一笑,然后叫来几个仆人垒石头、铺皮垫,抓过一个谋士表演起来。惊讶、嬉笑声此起彼伏。生也亲身体验了一把,然后边看其他人尝试边对江海涛说:“也就是说,你那一箭扎到腋下后,把很多神经刺断了,到敖头里的命令传不过去,结果就不能动了。”“差不多吧。”

这时一个甲士问:“那流很多血,是怎么回事?”江海涛想了想,不敢确定:“大概是这里有一根大动脉。”“动脉?”江海涛可不想接着给他们解释心脏、毛细血管什么的,只好反问:“你们见过的伤口多,是不是发现有的地方受伤后出血快,出血多,有的地方出血慢,出血少?”“对。这里,这里,出血就不快。”那个甲士指了指胳膊外侧和屁股,然后指着脖子、手腕内侧、大腿内侧说:“这些地方就出血快。”“对了。血是在一些血管里流的。有的血管里,血流得快,叫动脉。有的血管,血流得慢,叫静脉。脖子、这里、这里,都有动脉,还是大动脉,很粗。腋下也有。还有这里。”江海涛扒开衣领,指了指自己的肩窝:“如果对准这里,竖着刺下去,效果和割脖子一样。”这是他在书上看的,到底对不对,那就不好说了。

“动脉,静脉?血管?能看见吗?”一个体形微胖的中年谋士问。江海涛拉起自己的袖子,在自己手臂内侧找到两条明显的青线:“这就是血管。不过到底哪根是动脉、静脉,还是都是动脉,我忘记了。”几个人靠过来,仔细观察他的手臂,然后让开给归豹看。江海涛感觉他的目光有点让自己不自然,于是说:“大家都有,可以自己看看。”归豹抬起头:“嗯,里面真的是血吗?”江海涛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还要我来场尸体解剖?

果然,有个甲士提出了建议,但比江海涛想得还恐怖:“公子,我们可以找一个俘虏来,割开看一看。”这个建议得到很多人的同意。江海涛赶紧说:“你们割吧!我可不敢!”妈的,**解剖!老子虽然不是好学生,但也不是变态学生!

归豹露齿一笑:“我知道你胆小。这个以后再看吧,现在时间不多。你干脆直接告诉我们,敌人身上还有哪些地方,很容易打伤或者打死?”唉,领导就是领导啊,很会体谅下属、结合实际、抓住重点。

江海涛放下心,把生叫过来当标本,倒出自己寥寥无几的所谓“特种兵知识”。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在身穿甲胄的情况下,太阳穴、胸、腰,甚至裆下等很多要害部位并不容易打到。双耳、膝盖、脚等部位倒是引起了对方的兴趣。特别是什么“双风灌耳”。养敖他们虽然也知道耳朵那里薄弱,但要说把人一下重伤,不太相信。江海涛也不敢确定。最后,他们还是忍不住揪来一个俘虏,进行了残忍的“**试验”。执行者是养锜,江海涛死活躲到一旁。在他的语言指导下,试验很成功,养锜没用多大力就引起了惨烈的嚎叫。

随后这帮“万恶的奴隶主”,又在江海涛的语言指导下试验了掰手指、手腕、胳膊肘,知道了“反关节”、“擒拿手”。虽然江海涛介绍的某些动作,经常搏斗的甲士们也偶尔用过、见过,但大多是本能或自然反应做出的,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现在让江海涛一讲解,大家融会贯通,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而且举一反三,侧踢膝盖、拧脚踝等招数也无师自通。特别是周星星的“踩脚背”这一流氓招数,效果非常好。春秋时期还没有皮鞋,更甭说皮靴了,大家都只穿步履,也就是步鞋,还没袜子。这一脚踩下去,当然很有效果。但这一招也引起了三位谋士的强烈反对,认为“太没有礼数,完全是蛮夷之举”。

江海涛本想告诉他们,有“高尚”的格斗技巧,比如太极。但归豹及时制止了谋士们的批评:“合不合礼数我们先不管。依我看,这些方法都是在贴近敌人后才有用,而且需要时间练习。我们的甲士、步卒,几天就能都学会、用好吗?”几位甲士纷纷摇头。归豹吩咐几个步卒把已经“变形”的俘虏抬走,然后叫过江海涛。

--------------------------

“楚军这次攻城失败,主要是因为到敖之死,死伤并不大。他们准备一些器械后,多半会再来攻城。而且不等到谷物收割,楚军肯定不会退兵。我们现在只能算暂时逃过一劫。大家有什么办法?”甲士们互相瞧了瞧,然后有不少人看向江海涛。归豹的眼神也在他身上多停留了一会。

江海涛心想,这连火油都没有,怎么守呢?滚木檑石,现在用的比自己知道的还科学、好用。偷袭也不行。黑灯瞎火的,他们这些老农出生的“准准准军人”,十个人去偷袭,不跑丢五个就很不错了,还打战?没准被自己人砍死都不知道。

他还在胡思乱想,养敖在一旁说话了:“楚军最厉害的,还是弓手比我们多,又躲在大橹后。只要能消灭他们,步卒们就可以挡住楚军上城。累石、檑木、灰糠等,我们还有很多。”微胖的中年谋士说:“不过只守城也不行啊。最好能出城打败楚军。”养锜说:“城里战车只剩十辆,怎么打?”其他甲士和谋士纷纷出言支持不同的人。经过短暂的争论,大家都认为消灭楚军弓手是第一位。因为即便想出城交战,他们也是很大的威胁。而消灭弓手,就得先破大橹,就是那些蒙有生牛皮的、用硬木拼接的、坚固的,大盾牌。

江海涛想起《三国演义》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好像造过抛石车,砸死对方在土台上射箭的弓箭手。但是他没有马上说出来。小说电影和电视,他现在可不敢全信。再说这抛石车即使真管用,具体结构如何?好像看过几张图,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上面横一根大木头,就是一杠杆。长杆那头放石头,短杆那头绑很多绳子,好多人往下一拉,石头就扔出去了。慢着!长杆那头怎么放石头的?好像不是什么勺子、筐之类的东西,是个布袋子吧?关键是,石头多重、杆多长、多少人。

“海涛,你有什么办法?”归豹的问话打断了他。江海涛只好回答说:“我正在想,能不能造一种东西,把大石头扔过去,砸坏楚军的大橹。”“哦?能把石头扔那么远?”

江海涛正在考虑这个抛石车到底什么结构,突然想起一个疏忽。另外也有人发现了同一问题。养敖皱眉说:“扔石头砸?楚军弓手和大橹会不会躲开?难道你能把石头像箭那样快地射出去?”江海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不可能造出像加农炮那样直射的抛石车,只能像迫击炮那样,石头沿抛物线过去。这个飞行时间可不小,对方多半有足够的时间跑开。造很多抛石车?那得多少人拉绳子?何况现在他对这个抛石车的具体结构一点谱都没有。把大石头变成一堆小石头呢,像子母弹?恐怕威力又不行了。每个小石头大概也得拳头那么大,一堆还得不少。这东西靠很多人拉绳来扔石头,力量恐怕也不好控制,准头恐怕够呛。如果打一个固定目标,可以不断修正,就像炮火校射。曹操用抛石车打的弓箭手,就是在一个固定的高土台上。现在呢,可是一群移动目标。难怪古代的抛石车主要用在攻城上,这个办法看来成功率不高。

江海涛皱着眉头,突然又想起了养敖刚才的话,“把石头像箭那样快地射出去”。他立刻问养敖:“将军,现在你射出的箭,是不是能飞到大橹那里?”“是啊?但箭势已弱,不可能穿透。”“那如果你射出的箭,比现在的重很多,比如相当于十支箭那么重,能不能穿透呢?速度还是那么快。”养敖皱起了眉头。一名甲士在一旁说:“十支箭那么重?也许能吧?”说完,他左右看了看大家。有人在琢磨能不能,有人则提出了疑问:“但重十倍的箭,用什么弓啊?而且就算将军神力,恐怕也拉不开吧?”

大家都奇怪地看着江海涛,不知道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