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万军资不翼而飞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00

孙权当众指责的那句话等于是说张昭不忠,这样的话以张昭的为人根本承受不起,但他也无可奈何。他解释不了,也解释不清,他只能永久地被孙权和很多人钉在投降派的耻辱柱上了。这将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其实张昭何曾对孙权有半点不忠?如果他要不忠,孙权未必能到达今天的地步。当时汉朝还在,曹操尊奉的仍是大汉皇帝,张昭赞成归顺的未必就是曹操,他心系大汉,所企求的是天下一统,江东生灵免遭涂炭,孙氏子孙得保富贵,他难道有错吗?这话即便有些牵强,可曹操当时毕竟也是太强大了啊!张昭自认自己是没有能力帮助孙权划江而治的,他当初也不识周郎何人。

如果这的确是一大误,那自己也足以弥补了啊,前期的事可以统统不算,可其后张昭仍是尽心尽力辅佐孙权,不曾有半丝松懈的,难道这还不算忠心?

张昭很冤,他一面尽心做事,一面还是不能不对孙权有所芥蒂,而孙权对张昭的态度也与张昭相仿,这就使他们君臣的关系在以后许多年里一直处于一种奇妙的状况中,若即若离,时远时近,又远又近,割不断理还乱。当然,这种远近关系在程度上都跟其他人大有不同。

也就在张昭大丧刚刚落下帷幕之时,东吴236年的那场大案便上演了,这个案子的实质虽与货币改革,大钱发行无关,但的确是因它而起。

大钱发行之后,东吴各路军队的军费自然全部改用大钱发放,大概是大钱易于席卷的缘故吧,左将军、云阳侯朱据所部的军资竟在这个月被人冒领,不翼而飞。

朱据部曲一个月的军资是三万缗,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最主要的是这件案子情节很严重,不深究便无以惩恶除弊,因此孙权听到消息后立刻下令校事吕壹严查重办。结果吕壹几乎没经过什么考虑,马上就认定这是朱据自己所为,因此他立刻拘捕了朱据的主管军吏,严刑拷打,逼他指认朱据。

但是朱据的军吏拒不承认,无论如何用刑只是一个不知,不可能,他的强硬惹得吕壹心火如烈焰般腾起,他竟下令活活杖死了这个军吏。

军吏忠心耿耿,义薄云天,竟至于含冤而死,朱据大为哀痛,因此自己出资厚葬了他,结果他这个举动更为吕壹抓到了把柄,吕壹随后上书孙权,认为正是因为朱据的属下为他隐瞒了实情,朱据才会厚葬于他。这话听来颇有道理,于是孙权跟着也开始亲自责问朱据,多次责问之下,虽然孙权等找不到朱据监守自盗的证据,但最有作案条件的朱据却也无法证明自己没有领取,因此他最后只好顺天由命,乖乖等待孙权降罪受罚。

朱据为了显示自己心怀坦荡,也有些心灰意冷,便在自家门外铺了一张席子,上铺稻草,躺在上面,专等着孙权派人拿问,他的这一举动可急坏了他的部下,大家都知道朱据的为人,不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事,于是都分头行动,开始积极帮他查寻疑犯。

可是一缗相当于串钱一千,三万缗换成大钱一辆推车就可以推走,既便于搬运,又便于隐藏,到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呢?什么人能够如此大胆呢?还有谁具备这个条件呢?等等等等疑问,一时之间谁也理不出个头绪。三万缗军资的去向自然是这个案子的焦点,然而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阴谋。

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军资的丢失为什么偏偏要赖到一个将军头上呢?孙权至于糊涂到这种地步吗?他至于为了这样一件事与一个才能出众,地位尊崇,劳苦功高的将军大动干戈吗?也许这才是人们最该去想的问题。

不想通这一点,朱据可能一时被救,却难免再次遇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