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魏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42

“不!”傅嘏断然否决,他说:“我不这样认为。诸葛亮自跟随刘备以来,征战多年,出奇制胜之处有目共睹,他几番出兵在策略战术上并无大的失当。即使相比之下他这方面真有所不足,他的失败主要也不在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人能力决不能决定全部。多年以来,诸葛亮的志向进则希图龙腾虎跃,囊括四海,退则计划跨据西南,与中原争锋,他又自以为一旦自己辞世之后,国内就再没有能够进攻中原,与我国抗衡之人了,因此连年不停地出兵征战,多次显示武力,但是他作为进攻的一方而不是防守的一方,势必有诸多困难。加以他的总体国力兵力远不能与我相比,我方亦不乏人中豪杰,而他的手下更无城父、韩信一样的名将相助,他要克敌制胜实在千难万难。天命有所归属,我大魏的天下顺天应命,这却也不是仅凭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争得的。”

有人立刻抓住傅嘏的破绽问道:“如此,更不将证明诸葛亮托身不当?”

傅嘏微露不屑,答道:“人非草木,乃知德义忠信,诸葛亮平生深受刘备厚恩,又素以扶汉兴刘为大志,君以为他该如何托身才为最当?随意更改主张,背恩求荣,不顾节义,择木而栖,不是诸葛亮这等人的所为!”问话之人立刻面显尴尬。

但是辩论才刚刚开始,许多人都心中还有疑惑,不可能因傅嘏一言半语,某种态度而屈服,于是接下来更多的诘问接踵而至。

又有人道:“诸葛亮可称有才,但我认为他的文采只能算为中流,观他素日之文,大都文辞浅白无奇,而且每每流于繁絮,欠缺精当,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大遗憾。身为一国之相,手下儒士满座,岂不惹人耻笑?”

傅嘏又答:“皋陶大贤,周公大圣,考核《尚书》中的文章,皋陶所作之谟简略而典雅,周公所作之诰繁复而全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皋陶是在和虞舜大禹一起讨论问题,而周公是在与群臣百姓一起盟誓。一般诸葛亮所针对的那些人都是些普通百姓和平常之士,所以他的文章文辞就不能过于华丽,意旨就不可过于高远,他的叮嘱就不能不细致周到。然而他的声教和遗言都符合事物的法度,顺其本而符其实,他的公正忠诚之心也都显于文辞之中,足以补益当世。”

有人再问:“诸葛亮第一次侵犯之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幸沦于他手,如果诸葛亮能迅速行动,那么这三个郡很可能就不再属于中原了,然而他却行动迟缓,没有迅速前进;不久我军来到陇西,三个郡被很快收复,致使诸葛亮前功尽弃,没有建立起一点功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傅嘏再答:“蜀军是轻锐之师,缺少良将,诸葛亮初出陇西,摸不透中原虚实,自然有所疑虑,他只好试着进兵;况且求大功者不会企求短期成效,此所以他不迅速进兵的原因。”

有人哂笑,觉得傅嘏有点主观,因此问道:“你如何知道他有疑虑?”

傅嘏毫不在意,他说:“蜀军刚出之时行动缓慢,驻屯时营垒前后交错,后来三郡转而降蜀,诸葛亮也没有快速进兵决战的打算,他本是一个勇敢能战之人,三郡皆反却未作出迅速反应,这正是他心有疑虑的明证。”

那人更笑,说:“你又何以知道他是勇敢能战之人呢?”

傅嘏起身离座,走到大厅中央,四顾说道:“街亭之战,蜀军先锋为我所败,当时我军距离诸葛亮营寨只有几里,他却没有贸然相救;其后,我军已经与他接近,他依然不慌不忙,从容指挥军队缓缓而退,直到大军顺利撤出,这难道不是勇敢之人所为?我闻前线回来之人传述大将军的话说:‘诸葛亮行军之时,部队安定而稳重;部队安定就易于行动,稳重就可进可退。诸葛亮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士兵都愿意为他牺牲,不顾任何艰险,这就是他能打仗的原因。’司马大将军应该是对诸葛亮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难道大家反认为自己比他更清楚吗?”

傅嘏之言有理有据,不容反驳,于是有人转而向其它,那人说:“诸葛亮喜欢修筑官府、官吏的住舍、桥梁、道路,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你对这个怎么说?”

傅嘏笑道:“我正怕你们不问到这个呢!诸葛亮治理国家讲究实际而不图虚名,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之人,他的思虑之深远细致常人难及。蜀国弹丸之地,人才稀少,诸葛亮正是想以此树立官员的尊严。诸葛亮治理蜀国,广辟农田,仓廪充实,器械坚利,蓄积富饶,群臣朝会不讲排场,路上没有酒醉之人。因为根本的东西建立起来了,细梢末节也就都得到了治理,有了余力而后才能顾及小事,这正是为勉励他们建功立业。”

那人感叹道:“你的话是有根据的,想必魏国很少有人像你对诸葛亮思考得这么深。以诸葛亮这样的才干,建树却并不很大,这倒令人意外。”

傅嘏也叹道:“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根本的人,至于应变之能相比之下,却不是他特长。他的性格本就如此,而他所担负的责任,所面对的各种形势又使他不得不力求谨慎稳妥,所以他不敢用自己所短,即使这种短处也在常人之上。如此,他在一个强大的魏国面前,希望又怎能不破灭?”

那人显然是个偏心护私之人,因此他责备道:“可是你又如此推崇赞美他!”

傅嘏正色道:“这正是贤能之人的远见卓识,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能够了解自己的短处并避而不用,这正是贤能之人了不起的地方;了解自己的短处也就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对于难以预见,难以说准的事情,诸葛亮都决不会去做,这说明他认真负责,我认为处于他的地位,他是对的。”

??????

这场辩论从晚饭后开始,竟一直持续到东方发白,关于诸葛亮的这场辩论终于以傅嘏大获全胜告终。这之后,魏国对于诸葛亮的这种深刻反思仍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种种迹象表明,敌对国魏国对于诸葛丞相的思考远远超过了蜀国,这一点恐怕蜀国人是怎么也没想到的。从这一点来看,魏蜀两国的大臣素质优劣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