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魏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1)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44

诸葛丞相之死对于蜀国绝对是一绝大损失,而吴国失去一个最好,最强有力的伙伴,自然也难免有物伤其类之感,只有魏国会感到这是一大幸事。

魏明帝登基在公元226年五月,他即位不过将近二年,蜀国就开始大举进犯,在其后,魏明帝就一直不得片刻清闲,难有一分松懈,其原因都在这个好战的诸葛亮身上。现在诸葛亮死了,毫无疑问蜀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息干戈,大力整顿内务求以稳定自保,魏明帝骤然之间感觉全身轻松起来。而且,后来的蜀国还能有诸葛亮那样的人才,还能够有人对魏国造成那样大的威胁吗?明帝很怀疑。因为此,明帝心中那许多潜伏在暗处,压抑了多年的**便渐渐蠢蠢欲动起来。

前面在魏延杨仪相争之时,司马懿得到消息,曾想趁此机会大举进攻蜀国,但是明帝没有批准。他不认为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可以顺利攻取,相反,蜀国此时将整个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之中,更将会竭尽全力用以保守,而且魏国刚刚经历长达数月的两线战争,也实在不堪重负。魏明帝告诉司马懿的是他将趁此机会令万民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增强之后再做打算,而实际上他对于连年征战已颇为厌倦,很想享受一下帝王的尊荣了。

且先不管明帝的打算,趁着明帝还没有大的动作,现在来看看魏国大臣们对诸葛亮的看法倒很有意思。诸葛亮死后,魏国大臣在明面上大都先后向明帝表达了大患已去的贺意,但是私下里,这些大臣其实是分作两派的,一派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一派则根本不以为然。后面这一派都是些贤德明智心胸旷达之士,他们既难以对任何一个人的生死怀有狭隘的偏见,更难对一个他们心怀敬意的人的逝去不感到惋惜,在这些人看来,这种感情是无关于国界的,双方敌对不等于人格就无法认同,不等于就不能互相尊重敬爱。

于是在诸葛亮死后,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的所有方面,在魏国大臣们之间发生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争论,值得奇怪的是,最终赞美诸葛亮的言论终于占了上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对于一个敌对国来说其意义是大可寻味的,这种结果自古以来没有多少人得到过。

魏国大臣的辩论尤以傅嘏家的那场最为著名。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是西汉勇士和著名使臣,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人,傅嘏祖父傅睿,曾官至代郡太守,父亲傅充,曾任黄门侍郎,傅家数代为官,当无愧于豪门望族之称。傅嘏博学多识,才情过人,于弱冠之时就已闻名于世,因此被司空陈群征召为掾属,多年来他的身边围绕着魏国京都的大部分名士才俊,家中俨然就是一个政治、学问的大沙龙。但是这个沙龙偏偏拒绝魏国最著名的几个风头人物,其中包括本身就才华横溢,又出身高贵的何晏和夏侯玄,其原因就在于傅嘏认为何晏夏侯玄之流华而不实,品德欠缺。

由这一点看来傅嘏是颇承奉先祖家风,不知迎合屈从的,当年西汉朝廷给傅介子的嘉奖词是:“以直报怨,不烦师从。”这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泥阳傅氏家族的秉性。由“以直报怨”可以知道,傅氏家人性情刚烈,决不是吃斋念佛的主,但是能够“以德报怨”的人毕竟不多,这无可厚非。

傅嘏因为这种性情,便难免时常讥评世事人物,直言不讳,他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人们最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刻见识,就因为此,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想听听他对于诸葛亮的看法,于是那些天大家便不约而同地相继在他家流连。

傅嘏最初很少表达看法,直到有一天大家经过多次辩论互相不能说服对方,矛盾越发纠结集中的时候,他才突然开了口。

那天起先有一个人又在重复他们说了许多遍的一句话,他们认为诸葛亮投奔刘备,至少托身之地不当,诸葛亮多年劳困巴蜀百姓,力量少却图谋办大事,完全不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仁德和能力。傅嘏当即反驳道:“只因功业未成,便可以如此评价吗?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愚人之见,我却认为诸葛亮的才智韬略其实远胜过管仲、晏婴。”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当下就有人请教。

年轻的傅嘏侃侃而谈:“诸葛亮年轻时就有超群出众的才干,称霸天下的英雄器度,他身高八尺,容貌十分壮伟,在当时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罕见的奇才,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早有耳闻。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末以来,天下动荡,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逃到荆州避难,躲在乡下耕种为生,起初并不急于显身扬名,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所以三顾茅庐屈身拜求,才终于使得他诚心出山。刘备亦是一代枭雄,二人惺惺相惜,最终结为深厚的知交,这也在情理之中。不久我太祖皇帝南征荆州,刘综举州而降,刘备顿时失去依托,几无立锥之地。其时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一出山就贡献了高妙之策,他亲自出使东吴,为刘备求来了孙权的援兵。而刘备正是因此才先得以喘息,后乘胜前进,得以平定长江以南的地盘,继而挥师西下,夺取益州,问鼎天下的――诸葛亮仅凭此功就足以傲视群雄!可以说蜀汉之建立,刘氏之保全,之崛起全赖于他这一策。

刘备最初起兵,只有关羽张飞可以依赖,他们同为左膀右臂,然而都是武人。刘备得到诸葛亮较晚,却用他做了辅佐和丞相,而关羽张飞以下所有的臣僚都无不心悦诚服,这正是因为刘备足以信任,诸葛亮足以重用的缘故。等到刘备去世之后,继位的刘禅年幼而且懦弱,事无巨细都有诸葛亮专断决定,于是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了南越,建立实施起了各种合理谨严的法度,整顿训练起了足称雄壮的军队,创造出了多样精巧出奇的工艺器械技巧。诸葛亮为政条律禁令严明,赏罚必信,没有为恶不受到惩罚的,也没有为善不受到称赏的,以至于官吏容不得奸邪,人人都自勉自励,路不拾遗,强不欺弱,风气教化井然有序。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遗诏,统领全国政务,奉事平庸的君主,独掌大权而不失君臣之礼,行使君主的权利而不遭到国中上下的猜疑,蜀国君臣都打心眼里拥戴他;他执行法律严格而人人都心悦诚服,使用百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量而百姓却并不怨恨;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出兵从不侵害百姓,连割草打柴的人都不伤害,就像在本国一样;他用兵打仗命令停下来就像大山一样稳重,命令前进后退就像疾风一样迅速,大军出动之时,天下震动,而人心安定并无忧虑;诸葛亮生前赞颂之声响于深山里巷,他死后百姓家家悲痛哀号,思念不已,――试问,他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天下能有几个?孟轲说‘以安逸之道役使人民,虽然劳苦也不会有怨言;用生存之道去杀人,虽然死也不会忿恨’;孔子说:‘冉雍是可以南面称王的’,诸葛亮就有这样的才能。”

傅嘏的话使众人一时沉默,大家都在为此深思,许久,一人问道:“诸葛亮既然如此有能,何以次次出征皆铩羽而归?蜀**队足称强悍,而他们最终却无力越过我国边境一步,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的才能长于治军,而短于出奇制胜,他治军治理百姓的能力远不如疆场决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