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曹植上书 (1)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43

蜀国这场政治大措置的详情是几个月后才为吴魏两国所知的,政治场上权力之争司空常见,这不足为怪,但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仅仅因为李平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运粮不力,就断然处置了国内一个如此重量级的人物,而且能够使蜀国上下,包括普通民众都一声怨言没有,国家机器照样有条不紊,一如平常地运转,却令各国人士深为惊讶,他们由此不能不佩服诸葛亮的个人魅力和综合治国能力。

各国人士普遍认为这绝对是一场权力之争,其他的措辞仅仅是一种借口,李平之罪显而易见不容辩驳的只有运粮不力,延误军机一条,象那些不思报效,欺蒙上下,心胸狭隘而狂妄等等根本站不脚。历朝历代,在这种情况下胜利者都必然会搜罗出种种莫须有,或真正有却被无限夸大的证据以佐证其罪,这几乎已成了一种惯例。李平是什么人?他的精明强干早已为各国所公认,他怎么可能愚蠢到那种地步,犯那种低级错误!他居然在留下了书信这样一些证据的时候,还会妄想以混淆视听来掩盖其罪!这不是自掘陷阱,自重其罪吗?一般人都不会出此下策!

然而事实恰恰如此,人们恰恰忽视了利令智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古训,恰恰是他们的固定思维,先入之见遮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的这种错误又恰恰跟李平当时很接近。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别国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各国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国瓦上霜,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各国都巴不得别国都自相残杀乱成一片自毁自灭呢,因此这一事件在经过一阵自以为是的评论分析之后,便很快象一阵风似地刮过了。

风过之后,茫茫大地留下的只可能是李平一人,他得独自长久地盘旋在内心的风暴之中,这是人的特性。

魏国自逼退诸葛亮的大军之后,司马懿留镇在了长安,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战略上的大胜利,因此魏国为此大摆庆宴,论功封赏。边境绥靖,明帝曹睿心中安慰,惟对张?之死未免感到痛惜,有一次上朝的时候,他忍不住叹息了一句:“蜀国没有平定张?先死,实在可惜,将来我以谁御敌呢?”明帝以张?为依恃,司空陈群也跟着说:“是啊,张?确实是一代良将,是国家依赖的人才。”他向来在众臣面前附和明帝,已成习惯,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话却更足以增加明帝的惆怅。倒是卫尉辛毗觉得张?虽然足以痛惜,但死已死了,不应该使皇帝意志削弱,长他人之志气,因此他拉住陈群道:“陈公,这是什么话呢?建安末年,人皆言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武皇帝,等他去世后,文皇帝即位。黄初年间,人又皆言不可无文帝,可等他去世之后,我明帝陛下兴起。张?比不上我历代皇帝之万一,现在我国内所少的,难道是一个张?吗?”陈群顿悟,立刻说:“诚如佐治所言。”明帝不觉面色转晴,笑道:“陈公可说是善于变辞了。”

张?再重要,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其实也真不算什么,跟着在七月十五,拥有三宫六院却子嗣短缺的明帝终于又生下了一个儿子曹殷,于是明帝欢颜大开,大赦天下,与民同庆。

但是这时候却又有一个明帝最想见又最不想见,对他满怀着复杂心情的东阿王曹植上来了一个表章,这个表章令明帝心中又起波澜。

曹魏建国,正在天下大乱之后,其时户口大量减少,无法沿用古代建国之初的制度,因此分封王侯,都使他们各去自己的封地,徒具王侯空名却无其实。情势所致,而曹魏鉴于天下离乱的根源,及大乱之时各诸侯呈现出来的种种野心,和其内部频频出现的骨肉相残的惨剧,却是历朝历代对亲支王侯防范最严,制约最深的。各个诸侯国通常只有一百老弱残兵护卫王国,诸侯之间彼此相隔千里,又没有朝聘的礼仪,即使相邻的封国之间也决没有会面的许可。诸侯游猎不得离开封国附近三十里外,又在各国设置了官员严密监视,种种严酷的制度使这些王侯虽有王侯的封号封地,实际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的境遇往往还比不上一个普通百姓,就是想为平民也不可得。曹魏的这种分封制度,可说是既违背了古代设置同姓王国以作为朝廷藩篱的初衷,也丝毫没有顾忌骨肉至亲的情分,曹植就是为了这个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