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当官
作者:大汉02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33

第三十章:当官

秦汉送走袁克定后,在北京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虽然王继轩再三的挽留他,在北京多留些日子。可是,秦汉心想,此时的北京对自己来说,可算是虎狼之地,还是离开的安全,再说了,草原兴华城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办理,也没有时间在北京耽搁,所以,秦汉还是再次的拒绝了王继轩的好意,决定当天也返回兴华城。

于是,秦汉与巴图等人,离开了北京城。返回兴华城的秦汉,一边忙碌兴华城的事务,一边耐心等待着北京的消息。

时间飞快流逝,不过数日之后,北京的袁克定,就通过王继轩传来了消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决定要见一见他,要他马上到北京来。

得知这个消息的秦汉,略一考虑,就已明白,既然袁世凯决定要见自己,就说明自己图谋的这件事,已经是**不离十了。袁世凯和自己见面,可能就是为了看看秦汉到底能够捐献多少钱银,看看秦汉到底能有多大的经济能力。从此事看来,这为袁克定袁大公子的能量果然不小,袁老大对他还真是言听计从。

秦汉随即请巴特尔帮助自己照看兴华城,自己则又与巴图等人,向北京赶去。

秦汉来到北京之后,王继轩又和他作了详细的交谈,是的秦汉能够更加的了解这件事情。而根据袁克定的意思看来,秦汉在北京可能还要等待几天的时间,以等候大总统的召见。

对此,秦汉倒是了解,毕竟,一个国家的大总统吗,事物总是很忙的,现在的自己,在这些掌握国家命运的人物看来,也只算是一支蝼蚁而已!于是,把这随遇而安的心思,秦汉也就安心的在北京等待着,只是为了安全的考虑,秦汉与巴图一行人,基本上都不会出院门,也就是有几次在王继轩的陪同下,在北京的几个古玩市场里转了转,让王继轩帮着自己掏了许多较好的古董玉器。

就这样,秦汉就在北京暂住下来。数日之后,秦汉已经有了焦虑之情,开始在心里疑惑着:“这么些日子都已经过去了,那袁大总统为什么还没有见自己?莫非?此事又有了什么变故不成?”

心里焦虑的秦汉,不由得开始担心取来。秦汉心里明白,这次机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次机会,万一错过了,等到下次的机会,还不只要到什么时候。可是现在的自己,最短缺的也就是时间了。

可是,秦汉再着急,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等着。而那袁克定,在这些日子里,竟然也没有来过一次,只是在秦汉出来的几天里,和秦汉见了一面,大体上于秦汉做了一番的交谈,但也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情。这更是的秦汉坐卧不安,在心里已经感到此事无望了。

就在秦汉已经感到绝望之时,袁克定却来了。简明之后,袁克定笑着说道:“秦老弟啊,着急了吧!哎!没办法啊!为了你的这件事情,我可是跑断腿了。”

袁克定说到这里,秦汉连忙接口说道:“小弟就知道,这件事情会让袁大哥操劳的,我也是心里过意不去的,不过大哥放心好了,小弟可不是忘本之人。”

袁克定听了秦汉的一番表白中心的话语,满意的哈哈一笑,又接着他原先的话题说:“本来在开始的时候,在我的极力劝说下,我父亲,倒是同意考虑一下你的事情,并决定见见你,可是总统府的其他官员,在得知后,对此都多有异议,这使得我父亲产生了迟疑,好在这些日子以来,在我的极力劝说下,都改变了他们当初的想法,同意了我的这个意见,这不,我这才有空闲,来见见你,顺便告诉你一生,明天上午十点整,我父亲,将会给你一段时间,见一见你,到时候能不能成,还只要靠你自己了!”说到这里,袁克定意味深长的注视着秦汉。

秦汉听着袁克定的一番话,不由得再次在心里惊讶袁克定的巨大能量。当听完袁克定的一番话之后,秦汉心里随即了然:什么看自己的表现?还不就是看看自己到底能贡献出多少财产来,看看自己值不值奉天总督这个价。

秦汉心里这样想,可是在面上可不敢表露出来。当即感激涕零的对着袁克定道:“这次可真是要重重感谢袁议员了,我一定尽心尽力,不辜负袁议员的这一番心意。”

于是,在袁克定离开之后,王继轩随即派人,给袁克定送去了二十万的银元,已经大量的,秦汉从他原来时代里带来的所谓的珍宝。

第二天,秦汉在王继轩的陪同之下,早早地来到了袁府之外等待着。等时间到了十点整的时候,袁克定由府里出来了,带领着秦汉,走进了袁府。

进门后,秦汉随即被几个卫兵拦下,要求对其搜身。秦汉作为一个现代的特种兵,可是不习惯这一套。就看向了站在旁边的袁克定,希望他能说情,让自己免遭搜身。

可是,袁克定却笑着对秦汉说道:“老弟啊,你初来乍到,不懂这里的规矩,可是,这是规矩,我也不能破例,快点吧,里边还等着那。”

看到袁克定的催促,秦汉明白,这次是非要搜身不可了。无奈之下,为了预谋已久的事情,只好屈从,接受了卫兵的搜身。这种事情对秦汉来说,是种耻辱。可是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搜过身后,秦汉跟在袁克定身后,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了袁世凯的书房。

在书房外,两人站定,袁克定则走上前去,轻轻地在门上敲了敲。随后,从里边传来低沉的声音:“是云台吗?进来吧。”

袁克定轻轻的应了声是。就伸手轻轻的推开房门,领着秦汉走进了书房。

这是秦汉来到民国后,第一次见到这个在满清与民国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显赫人物。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词,任何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会提到他的名字。

袁世凯踏入中国政治这个大舞台的时候,正是满清奴役中国最黑暗的时期。

袁世凯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在他还是青年的时候,就曾经屡次进京赶考,可能是因为当时时运不济吧,屡次进京赶考,都没有考中。可以说那时期的袁世凯,还是相当落魄的。

科考无门的袁世凯,好像也明白自己依靠科考途径做官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在一气之下,弃文从武,毅然投军去了。

袁世凯弃文投军的时候,正值满清附属国朝鲜的国内暴乱不断,而当时的倭奴又在周边蠢蠢欲动时期。袁世凯就跟随当时的庆军,乘船东渡大海,支援朝鲜。

袁世凯随军到朝鲜之后,在朝鲜期间发生的数次战争中,颇有些军事才能的他,就迅即在庆军中脱颖而出,以他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就已成为满清派驻朝鲜的最高官员。

满清与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发生后,袁世凯又得到满清政府军机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在天津的小站训练满清新兵,并训练出了一支在当时中国比较‘近代化’的新军,也就是以后的北洋新军。

满清戊戌变法失败后,手掌重兵的袁世凯,就开始接管了满清的大权,升任为满清的宰相。袁世凯能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从一个不名一文的少年,升至大清帝国的宰相,没有真本事,能做得到吗?

袁世凯,生于清咸丰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逝于民国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享年五十七岁,也算是中国近代领导人里最短命的一个。

袁世凯虽然短命,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甚大。袁世凯在朝鲜领军的十二年当中,为维护满清对朝鲜的统治,数次制止了倭奴对朝鲜的侵略,这能不算做是爱国行为吗?当然了,他那时爱的国是满清国罢了。

满清政府中像庆亲王奕?、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兵部尚书荣禄,还有总督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这些人在当时算是满清政府最主要的大臣,他们都对袁世凯交口称赞,如果袁世凯他本身没两下子,怎么能成呢!

秦汉在查阅袁世凯的相关资料时,曾看见某个学者借用一个故事描述过他。说升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有一次在天津看京剧。京剧的剧名叫做‘捉放曹’,当剧中的曹操说出他那千古名言‘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时!袁世凯在台下摇头叹道:“曹操无能,他应该把救他一命的恩人陈宫一起杀掉,那就对了。”

一旁陪同看戏的官员,听了袁世凯的话后,好奇的接口问道:“总督大人,那是为什么?”

袁世凯笑着说道:“为什么?因为那样的话,曹操的这句恶言就不会流传出去,何人还知?”陪同的官员们听了,心里皆是大寒。

遗憾的是晚年的袁世凯妄想称帝,结果就只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见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只在一念之间!

书房里身材肥胖的袁世凯,圆胖的脸上一片肃穆之色,显得很是阴沉,此时正坐在书房中的太师椅上,注视着随着袁克定走进书房的秦汉。

秦汉作为一个现代人,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见了袁世凯这个民国的大总统,并没有封建社会那种崇上的感觉,秦汉也只是把袁世凯摆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只是把他也看作一个平常的人罢了,所以此时的他心情平静。在袁克定的介绍下,面对着袁世凯躬身向他问好。

袁世凯注视着面前的秦汉,心里也是暗暗称赞:“看眼前的这个青年,只不过是个年轻的商人,能在自己的面前,面色不惊,镇静自若的答话,倒是镇静的很啊。”

看着神色镇静的秦汉,袁世凯不由得点点头,颔首道:“啊,你的事情,云台都已经说了,但是……国家公职,我又岂能私授……不过嘛……?”

袁世凯话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看了眼秦汉的表情。接着说道:“不过,你说能够让一行省之税银增加一倍,说明你还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此事有利于国家,倒也可以考虑啊。”

袁世凯说到这里,转回头看着书桌,做出了一副沉思的样子,默默无语。

秦汉一看,那还能不明白,立马躬身回道:“回大总统的话,小的经商几年,略有薄资,愿向大总统捐献军饷五百万银元,这是我的一番心意,还请大总统不要拒绝。”

秦汉的这一番话说完后,就见那袁世凯坐在那里,还是没有回话。

可是旁边的袁克定,听了秦汉的话,就已经呆了。他听王继轩说过秦汉有钱,可没有想到秦汉能一次捐出这么多银元来。

袁克定见父亲听完秦汉的话,沉默着没有回话,就在一边小声提醒道:“父亲……”

随着袁克定的提醒。袁世凯这才“嗯”了一声,说道:“五百万嘛?也不少了,为了国家,你有心了。”

到了此时,秦汉哪能还看不明白!心里早就看明白了,袁世凯的这番话,就说明他这是还不满意!还嫌少啊!心里不由得暗想:“自己一个现代人,哪知道次时代的一个总督要卖多少钱?这又没有明码标价,真是让自己为难!”

想到这里,心里虽然埋怨,但却不能表露在脸上。忙说道:“大总统,小侄一时之间,也只有这些了。不过,等到明年,资金回笼,倒是还能再捐个几百万。”

秦汉这番话说出来后,袁世凯这才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开口说道:“嗯,你为国出力,应当嘉奖。那好,就这么办吧,嗯,具体的事情让云台和你去办好了。”

说完后,袁世凯躺在太师椅上,闭上了双眼,不再说话。

于是,秦汉和袁克定这才轻轻的出了袁世凯的书房。

袁世凯的这一番话,就等于已经做出了决定,秦汉的这个总督,算是跑不了了。

果然,数日后,北京政府发出任免通告。原奉天总督赵尔巽离任,其职务将会另行安排。新任奉天总督秦汉,即日办理有关手续赴任。

一时间,国内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此事,皆不知新任奉天总督秦汉,是何许人也。

而南方的孙大炮等革命党人,则借着此事大肆攻击北京临时政府。指责在奉天总督的任职上,北京政府是任人唯亲。

幸亏秦汉用钱买官之事,封锁的甚是严密,否则的话,怕是南方的革命党,口号喊的还要激烈。那样的话,秦汉这个总督怕是也不稳了。

就这样子,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民国的秦汉,在花费了大笔的银子后,正式就任奉天总督一职。

秦汉就任奉天总督之后,不过数日,就向政府递交了自己就职以来的第一份提案,是一份关于营建公、铁路的提案。希望政府批准从奉天至奈曼旗到北京的公路、铁路双路建设计划。实际上也不是到奈曼旗,而是到秦汉的兴华城。至于工程的资金问题,由奉天政府协同民间自行募集。

由于这项提案中的资金,不用北京政府负担,而北京政府还赚了关心国民交通的名声。很快,就批准了秦汉的这项提案。

于是,奉天经阜新县城至兴华城,兴华城经赤峰县到北京的公路、铁路双路工程开始兴建了。

自从得到了奉天总督一职后,秦汉终于知道权利的好处了,兴华城的好多事情就变得好办多了。一时间,又曾开了许多的工程项目。

到1912年的冬天,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兴华城已经聚集了将近二十万民工。随着大量工程的开工建设,钱也如同流水般花出。

秦汉在民国的实力,不断地得到了巩固、发展……

相对来说,秦汉在兴华城的这些工程项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将,就算是在秦汉原来的时代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完成的。毕竟,在秦汉原来的时代里,主要还要讲求经济效率。

可是,这些对于秦汉来说,正好相反。秦汉在兴华城的所有项目,都不讲究经济效率,经济回报。秦汉只需要速度,对于秦汉来说,时间太不够用了,宁可多花钱,也要提高建设速度。

正是因为秦汉有着这样的要求,兴华城才遍布工人,充足的劳动力,使得秦汉任何项目,建设的速度,都在飞快的提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