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红楼梦》主旨之迷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259

))顽石,从大无情处,走进大有情中,再归到大无情处,这是作者既定方针,所以,宝玉只有出家一个结局。开篇说得明白:走一遭,当然还得回来。

这大无情[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一旦说破,只怕读者心寒,接受不了。但红楼梦由情而起文[晴文],到情空结束[悬梁自尽秦可卿],告诉我们情是必需清的,因为罪孽总因情;也告诉我们情是可清的,如何来清?一个空字便可了解了,也即放下一个情字。

说好说,做难做,这岂是嘴上功夫?

2葫芦庙。

乃是葫芦妙也。一部红楼梦,开篇便告诉读者,书中藏有葫芦妙。请看,开篇从姑苏写起,藏书字;阊门,便是藏闷也。十里街,乃石里揭,仁青巷,乃是认清向,葫芦庙,乃是葫芦妙,这正是“石里认清葫芦妙”,石里藏妙,正是以石喻真心自性也,真心自性者,佛家最高境界,这是红楼梦第一大迷。书中交待,与这葫芦庙相邻者,是甄士隐即真是隐,其女乳名英莲即汝名应连,这正是“汝名应连真是隐”。把名连起,便知隐的真是何物了,这是红楼梦第二大迷。

葫芦庙,果然妙也。

3太虚幻境。

巧设此境:令读者知道红楼的一切包括那情字,本便如梦如幻;令读者明白,走进红楼便是走进无常和梦幻。令读者明白,红楼的一切都是定数;在此太虚幻境,显示了十二金钗及三大丫环的定数。这是佛家所讲的因缘,道家所谓的命数。结果大体相同,那就是家破人亡各奔腾。作者安排这些定数总的原则,无论谁都要走向反面,以显示万法无常,令人看破一切都是梦幻,不更谋虚逐妄。如元春,安排你照宫闱,也令你大梦归;让你明白“须要退步抽身早”。

4荣宁二府。

这是一荣一枯,是一切世间的缩影。这荣,实指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不要单单理解成荣国府。这宁,指世间一切枯,不要单单理解成宁国府。一动一静;一求有,一求无;一求生,一求灭;一求官,一求道;一切,都在这一动一静里生来死去,饱尝轮回之苦。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梦幻。荣是无常,枯也无常。荣者为阳,荣府宝玉出家为归宿;枯者为阴,宁府惜春出家为结局。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常梦幻,常在的只有真如福地。

5大观园。

贵为皇妃所设;富为红楼园首;景多山水鱼鸟,楼阁亭台,绿柳红花;人则是风月情浓,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正是红楼中之红楼,梦幻中之梦幻。而观,正是佛家修行之方法,修佛者,谁不知观照二字?

有诗为证:

大观园是一首诗,大观之妙有谁知?

观大观时谁为大,明白但等回头时。

6知机县,急流津,觉迷渡口。

知机县:机何在?真心自性便是机。也告诉我们,走进红楼梦,知道何为真心自性的机会现在眼前了,也即开悟的机会出现了,这便叫知机现。

急流津:走进红楼,就是滚滚红尘现在眼前,便是急流津,无一物可留得下,都是无常泡影;人生在这急流津,绝不是坏事,是能破迷开悟的,是能知机的;生成人,何其难也,人生一世,不能破迷开悟,便是白来一回。

觉迷渡口,就是弃假归真之路,也就是本书之主题:不更谋虚逐妄处;也告诉我们,作者这张口,说出的故事,是令人觉迷的,是来度人的,所以才叫觉迷之口、度人之口;红楼梦这本书,也便是觉迷之书,度人之书了。

贾雨村,在草庵睡着了,何意?是说,这假的故事,到此无须再讲了。因为靠我假语村言即讲故事,已经把你们从急流津中,引上了这觉迷渡口,再讲那些骗人的故事还有何用?过不过此渡口到彼岸,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告诉你:去罢,那里是真如福地,胜此虚幻红楼百千万倍。别以为那里啥也没有,那里有成了神仙的林妹妹。妙法莲华经,父亲用羊鹿牛车作诱饵,骗自己的孩子走出火宅,最后以大白牛车装载他们,奔向彼岸。红楼梦和佛祖相比,二者手段虽殊,层次有别,但目标却是一个,那就是:

以此大慈大悲心,引领世人渡迷津。

今生纵把嘴说破,也让赤子出红尘。

7真如福地。

归此真地:

令读者明白,这真如福地,纯真无假,比红楼无常胜之又胜;令读者明白,知道一切都是假相,不更谋虚逐妄,便是走出红楼,归到真如福地,弃假归真。令读者明白,这真与幻是一不是二。谋便是幻,不谋便是真;拿起便是幻,放下便是真;等等等等,读书时可慢慢体会。

8悼红轩。

曹雪芹在这里,历十年苦心,删改红楼梦。这悼红二字,表明在雪芹这里,经历过那红楼生活,且红已死矣;一个悼字,置红于死地,人已悟矣。据书中说,原有一记,后又有所增加。空空道人,把石头原记抄了,并传了;如今这空空,把石头记原本和这后增加的部分都抄了,又去传这全本红楼梦。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所遇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哪有闲情去和石头饶舌?恰遇到贾雨村,印证‘这事我已亲见尽知,你这抄录尚无差错‘,并指个明路给空空,到悼红轩去找曹雪芹,托他传去。这表明曹雪芹和那写石头记的和尚,同一善心,皆在救世,可谓志同道合了;也表明曹雪芹不是那建功立业之人,也不是那糊口谋衣之辈。雪芹住此悼红轩,批阅红楼梦十载,使石头记全书得以传世,真是大大功德。

9金陵。

不要简单当成南京。金陵城,在吴语中也叫石头城。这里告诉读者,金玉本来是一家,顽石就是佛法中所说的金刚心。

红楼梦奇哉伟哉。读罢诸家批本,我们可见到:红楼梦作书者是石头和尚,前半部写完底稿,后半部写完草稿;改过红书者有雪芹,有程伟元和高鹗;批过此书者则是多如牛毛。从诸家批文可见,石头作者原稿有所丢失,情节文字有所增删,书名改了多次,可人名地名从未见改,足见作者有远见卓识,把秘密藏在谁都不可能改的名字之中。令我们这些后来读者,有机会悟到石头作者大慈大悲的良苦用心。

〖三,红楼梦书名藏迷〗

最早叫《石头记》。

那是告诉读者,顽石是本书核心。石头生出这一切,记下这一切,以此一切警醒世人:人事如幻,人之本性在一石头,也就是金刚佛。

后来被空空传世,更名为《情僧录》。

那是告诉读者,一部书是污浊的情文。可看破后,那是世间三宝之一的僧,佛法僧乃是世间三宝。

本书表面是言情文字,实际上暗藏三宝。请看:

顽石是佛宝。以顽石喻佛,喻金刚,这是本书“真是隐”的本义所在。西游记,也是以石头喻金刚,化出石猴,石头喻本性金刚佛,无往不胜,所以,兵器用如意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后人也常常称其为金猴。

金刚佛,人人都有,各个本具,佛祖在经典中说得明明白白。别以为作者只写宝玉是那顽石,事实上,人人都是那顽石,都有佛性。那顽石是每个人的命根子,不仅仅是宝玉一人命根子。我们每个人都象那顽石一样,都曾经是“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也都是“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来此世间后,都是被“困鸳鸯”,都是被“污宝光”。所以作者喝令我们:“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钗玉是法宝。宝玉所佩带的那块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戴的那个钗,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是法宝。这是告诉我们“常常念”那“金刚佛”。不要错看过。

宝玉惜春是僧宝。人人都把欲当宝,人人都去惜那春,可作者偏偏加个假字,提醒世人别当真。能不当真,放下万缘,便是僧宝。

一部红楼梦,由佛宝写到法宝,由法宝写到僧宝,由僧宝写到情世间。作者是想令我等由情世间归到僧宝,由僧宝归到法宝,最后由法宝归得佛宝。情僧录,深层含义,正是暗示我们,由情字走到僧字上来。

后被名为《风月宝鉴》。

这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部书是法宝。

书中藏法,哪是法?这要靠一双慧眼去看,肉眼是看不到的。一双俗眼,看到法宝时,也会当面错过,认他不得。想想贾瑞,跛道士送他一面治病的风月宝鉴,本书作者送我们的也是一面治病的风月宝鉴。照哪一面能治病,照哪一面会死,作者都暗示得清清楚楚。到底看哪一面?贾瑞自己选去,作者替他不得。

雪芹增删后,命名为《金陵十二钗》。

看到这个名字,一面红旗迎风而起,吸引无数读者走进红楼。这金陵二字和顽石二字遥相互应,用来醒人眼目,不要仅仅当成地名去看。“十二钗”,则是情文满纸,用来吸引读者。名字中藏金钗二字,是令我们猜那顽石便是金刚佛,这才是读到作者心。

最后定名为《红楼梦》。

满纸情文,当然是红楼了,红得发紫。一切无常,求不得,想不得,走向反面,当然是梦幻了。

一个红字,吸引读者;一个梦字,警醒世人。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面风月宝鉴?本来便是。

红楼梦奇哉伟哉。读罢诸家批本,我们可见到:红楼梦作书者是石头和尚,前半部写完底稿,后半部写完草稿;改过红书者有雪芹,有程伟元和高鹗;批过此书者则是多如牛毛。从诸家批文可见,石头作者原稿有所丢失,情节文字有所增删,书名改了多次,可人名地名从未见改,足见作者有远见卓识,把秘密藏在谁都不可能改的名字之中。令我们这些后来读者,有机会悟到石头作者大慈大悲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石头迷和名字迷,还没有结束。在分析哪个是红楼梦作者时,还回提到石头迷和名字迷的。这里不必展开细谈。

第二两大迷外还有迷

1〖秦可卿之迷〗。

秦可卿为何悬梁自尽?

迷底是:“空可清”,即情落空。

十二金钗判词从晴文判起,作者为何如此安排?秘密何在?因红楼梦从红字写起,那红字核心,便是情字,因此从情起文也。结尾却是秦可卿,是说,虽从情入,结果却是清那个情字,由情起,由可清结尾,正是情可清也。情可清,如何去清这情字呢?“悬梁自尽秦可卿”,便是本书秘传法宝。秦可卿悬梁自尽,乃是说,情落空中,情才自尽。这里,秦卿,便是情字;悬梁,便是情落空中;自缢,便是想空这情字,只能自了。

显见,秦可卿悬梁自尽,有两方面含意,一是说,空那个情便可去掉情字了;二是说,这情只能自己去空,别人替代不得,也叫自尽,佛法中叫做了须自了,不能他了。

情落空中,何为空情呢?空是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懂佛法,很难理解。不管理解与否,把空当成放下,也即放下那情字,便是此处之秘密所在。只有放下情字,才可出此红楼。

和红楼梦齐名的西游记,是“空能净”三个字,悟空悟能悟净;红楼梦则是“空可清”。其理是一。

2〖一僧一道之迷〗。

一个癞头,一个跛足。为何非要写成这样难看的形象?这里实际上暗藏两个字,那就是“破相”。红楼梦中提到的佛经是《心经》和《金刚经》。都是专讲以金刚心破一切相,也叫“心不住相”,也叫“看破放下”。能做到破一切相,才能真放下。

3〖真假宝玉之迷〗。

真宝玉和假宝玉,关键在真假二字。

红楼梦作者关于真假,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步,作者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第二步,作者写道“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常乐我净”,“真心自性”,也就是归得“真心”。

第三步,作者写道“真假是一不是二”。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修行到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

所以,“真时隐”,“假时飞”。甄士隐和贾语村一出现,一真一假就有定论,藏在名字之中。真的隐,假的现。丢下真的无人管,天下惟有假才忙。佛家讲,人们被假象蒙蔽,忘了自家真心。就是此意。

所以,真家,真宝玉隐在台后;假家,假宝玉现在台前。

书中写“真家”,“真宝玉”,是提醒读者,假后便藏真,透过假可以看到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借假可以言真”。“借假可以修真”。讲小说是假,引领众生归到真心是真。

4〖玉和钗之迷〗。

宝玉那块玉,作者弄出令读者醒目的一幅画,写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钗,也弄出一幅画,写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是全书最醒目的地方。作者目的是引起我们注意。

金玉都是顽石化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顽石化身,都是这顽石化出的金玉。这顽石则是“金刚心”,也就是“真心自性”,也就是佛。

书中说道:金玉是一对。不错,也是一个。作者用顽石也就是【宝玉】来比喻【金刚心】,并处处提醒读者,让我们猜这喻,明白这个重要比喻,这才是解得其中味的钥匙。

作者告戒我们“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在佛法中,叫观照,叫正念。只要观照久了,就会照见那个“空”。这和佛法让人常念“阿弥陀佛”四字一样道理,都是悟那“空”字。

5〖护官符之迷〗。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护官符”,表面看去,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官官相护,聚敛财富,欺压百姓。实际上不这样简单。

“假实亡血”四个字,实际告诉我们,这“假”字,一旦悟彻,实乃一个亡字,也就是无字,空字。空什么?血者红也,也就是空那红字,才是“实相”。

请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当我们知道金玉本是一家,都是金刚心都是真心自性之譬喻时,这句话才能够理解明白。反之,就是云里雾里,什么都看不清了。所以,想揭开这个谜底,一定知道石头便是那玉,便是那金,也叫“诸法实相”,也叫“性”,也叫“金刚心”。

请看,“贾不假”,一旦悟到一切都是“假相”,进而悟到一切又都“不假”,这时,就归得真心归得自性了,也就是归得那金玉了,所以才说“白玉为堂金做马”。那就是真正的“王者”,真正的“世尊”,真正的“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了。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阿房宫,别说三百里,即便比这再大,也住不下老家是金的那个“实相”。一切都由实相生,一切都由心想生。只不过此心非彼心而已。此心什么摸样?作者说:“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作者有此心了,读者有吗?“无喜亦无悲”,哪个能做到?真的做到“无喜亦无悲”,那就是真心,就是性,就是实相。可惜的是,我们的心,都是通了灵的,都是“向人间觅是非”的。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缺少白玉床”,是说东海龙王也没能达到“实相”境界。他也需要归得这真性的,金陵王,金也,实相也。龙王都要来请这诸法实相,何况世上凡夫?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丰年,世道红红也;好大雪,**纷纷也。雪血同音,还是个红字。在这样的滚滚红尘覆盖下,金玉也即实相就被埋没了。

四句护官符,都有“金玉”二字。佛眼看红楼梦,金玉本是“金刚心”,本是“实相”,本是“性”。“假实亡血”四个字,实际告诉我们,由“假”回归到“实”,“亡血”也即亡那“红”,便可做到的。说穿了,还是“诛欲还真莲”。

作者处处大写个红字,在红字上铺张笔墨多多,最后,令读者破那个红字,空那个红字。实际乃是菩萨救世度人之大慈悲,令众生看破红尘而已。

真的看破红尘,这护官符,可就是“假实王学”了,通过假修得真,那是王者之学。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作者是哪一个时,这护官符,又暗藏“假死妄雪”四个字。很值得玩味的。哪个假死了?

6〖谁是作者之迷〗。

书中交代,作者是石头。诸家批本也都称作者为石兄或玉兄。这石兄到底是哪一个?有人说是雪芹,有人说是雪芹爷爷,有人说是洪升,有人说是纳兰性德,等等。我认为是假死出家的曹顒,会专门另开主题论说。

事实上,这石兄也是我们自己,自家便是,无须外求。每一个人都是石兄,都是红楼梦作者。

作者之所以隐瞒作者名姓,作者是想令我们悟到: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我”。红尘中的每一个“我”,都机关算尽,拼命构筑着自己的红楼;到头来,所构筑的,都是梦幻一场。每一个人,都在一步一步,一笔一笔,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红楼梦。

石头,金刚,我,三者是一个。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那顽石,都是那宝玉,都是生活的作者。这生活,便是有正反两面的“风月宝鉴”,便是红楼便是梦。

石头=我=金刚,都是大无情,都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者。造作一切色相,即造作了红楼;也造作了空,即造作了梦。

这红楼梦,人人都是顽石,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构筑自己红楼,到头来又都是梦。多数人都喜欢看前半,哪个喜欢看后半?并且人生红楼梦这部书,远未写完,人人都要继续写自己的红楼梦。可叹,人生面对苍天,多数人只知道趋利避害,不知道吃亏是福;只知道红楼之红,不知道红楼是梦。

__________________

人能千百次把梦当成现实

却不能一次把现实当成梦

http://b2031179.blog.sohu.com/rss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