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卑鄙的黛玉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13

))这是多么恶毒阴险、卑劣无耻的手段啊!真是非“老谋深算”者不可为此!

第二,林黛玉还是一个非常“冷酷无情”的女人。她根本不把刘姥姥这样的下层人当人看。对于这位贫苦的农村老太太,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一点点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却反而带头取笑。直到把刘姥姥比作“牛”、“母蝗虫”一类的畜牲、虫豸,任意作践。如此恶毒残忍、毫无人性,简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第三,黛玉还是一个以小人之心,揣度英雄之志的货色。她怀疑宝钗等“藏奸”,实际上她自己才是真正的心有“藏奸”。她自己一心想夺取“宝二奶奶”之位,从而获得贾府实际统治大权,便以这样的阴暗心理去揣测别人,以为别人也如同她那样卑劣恶毒。然而,她完全是错误了。经历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她才认识到,人家宝钗的精神境界是那样高尚、纯洁、善良,是自己这种思想境界所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林黛玉是是贾雨村的学生,而这位贾雨村先生恰恰是宝玉最为深恶痛绝的一个角色。“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是黛玉的座右铭。而宝玉显然是不可能有黛玉这种“邀宠”的思想的!别说做贾雨村的学生,只怕连见上这位贾雨村先生一面,他都是极不情愿的!

第五,如果再深挖下去,还可以发现,林如海送女入贾府,本身就是一个大阴谋。按小说交代,这林家祖上也做过列侯,但传到林如海这一辈就已经趋于衰落。那林如海又凭什么能讨得“盐政”这样一个肥缺呢?正是凭着他与贾府的联姻。可惜好景不长,妻子贾敏的早早夭亡,很快就使他失去了进一步升官发财的门道。怎么办呢?惟有在女儿身上打主意了。林如海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将女儿林黛玉送入贾府?难道堂堂林府连自己的女儿也养不起吗?实际上,林如海是别有用心,他早就打算通过所谓的“木石前盟”来达到霸占贾府家产,并由此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的目的了。卸了职的贪官贾雨村,却是林氏父女特意请来的得力帮凶。他不仅一手编造了所谓“还泪”神话一类的骗局,还特别地做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把他那一套官场权谋悉数教授给黛玉。可见,当林黛玉秉承父旨,身负师训,进入贾府的时候,她早就被悄悄地培养一个小小的阴谋家了。贾雨村送林黛玉进了贾府,自己也随即升官赴任,一笔肮脏的交易就此完成。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对林氏父女、师徒三人,作了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第六,别忘了作者对黛玉这样一个角色的一生所作出的评价:“莫怨东风当自嗟”。什么叫“莫怨东风当自嗟”?说穿了,就是“活该”二字!!它最终暗喻了林黛玉这样一个阴谋家的可耻下场。这又是一个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综上所述,林黛玉当然就是全书中最肮脏卑劣、恶毒阴险的一个角色了!!!

以上分析,自然是出于虚构。可“拥林派”对宝钗的诬蔑,又何尝不是用同样的方法捏造出来的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认定要贬斥一个人物,无论她是谁,都是可以被打得体无完肤的。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都是这样!!!

皮里春秋空黑黄——黛玉的真实写照黍离

“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运用了大量明褒实贬的手段”??“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决不直接评论一个人物的好坏,只客观的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甚至越是反面人物越是正写,这样写颇具讽刺意味”??那好,就让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来看看黛玉吧。依同样的逻辑,她其实才是《红楼梦》中最大的“反面人物”!!自然啰,作者对于这样一个“浑身透着虚伪与阴险”的人物,也采用了“反角正写”的手段,因为“这样写颇具讽刺意味”!!

如果你只读了《红楼梦》“四、五遍”,也许你会觉得宝钗看起来好象是顺从礼教的所谓“卫道士”,黛玉看起来好象是耿直率真的所谓“叛逆者”。当你读到第七、八遍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无论是大观园还是宝钗、黛玉都不是表面上的描写那么简单:宝钗的温柔和顺中,恰恰蕴藏着一个愤世嫉俗的高士所抗拒现实、孤傲不屈的风骨,而黛玉的“耿直率真”的背后,却无不透着更加令人发指的虚伪与阴险!!第19回,作者借宝玉之口把黛玉比作偷香芋的“耗子精”。什么是“耗子精”?“鼠辈”、“窃贼”是也。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对林黛玉这号阴谋家的讽刺,实际又是何等辛辣啊!!显而易见,贾雨村、林黛玉师徒,就是作者借宝钗《螃蟹咏》所讽刺的那种“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贪酷之辈!

曹先生塑造的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用包含着热爱和怜悯的笔触来完成的,这一点都看不到,《红楼梦》无异于白读。至于黛玉,这一人物的确颇有欺骗性,曹先生对于这一人物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他打破了历史上对人物非忠即奸的直白描写,哄骗了读者,也哄骗了大观园的老老小小,当然也就哄骗了所有“拥林派”的读者了。

以上文字,不过是以颦颦女士的语言来反驳她自己的观点。我们看到,运用同样的逻辑,也是不难把黛玉描绘成虚伪狡诈、阴险恶毒的“反面人物”的。至于颦颦女士对宝钗的污蔑,到了何等荒谬无稽的地步,由上可见一斑了。

林黛玉的虚伪阴毒令人发指!黍离

清虚观打醮一回,黛玉对宝钗的无端攻击,倒恰恰说明了黛玉对宝钗的妒忌和痛恨!!林黛玉表面上伪装出来的所谓“真率耿直”,在这一无耻行为的反衬下,显得是多么虚伪、多么阴险啊!!!黛玉早就在心理把宝钗当作了情敌。她对宝钗的嫉妒又是达到了何等疯狂的地步啊!!!唯其如此,她才会在那种情况下,立即把宝钗当作了肆意攻击的靶心!!!宝钗的“金蝉脱壳”,事实上并没有给黛玉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她事后想到的也仅仅是把此事“遮过去”,不惊扰人、不得罪人而已,并没有一丝一毫涉及到要伤害黛玉。可黛玉对宝钗的攻击呢?却实实在在是一种恶意的攻讦。宝钗提到黛玉之名,不过是因为她正由潇湘馆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说自己正同黛玉玩笑,听上去更为可信,不使小红生疑而已。可林黛玉对宝钗的无端攻讦,又究竟找得到什么正当理由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是林黛玉那种嫉妒心理的一次恶意发泄!!!两相对比,宝钗与黛玉,究竟谁善谁恶,这难道还不清楚吗?按“拥林派”们的逻辑,林黛玉倒真正可谓是《红楼梦》中第一虚伪可怕的女人了!!!

————————————————————————————————————————————————————————

林黛玉是“神仙”?——且看林黛玉的入世之心:

再把《红楼梦》第40至41回中有关“茶”的描写梳理一遍:

1,贾母未进大观园之前:

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

2,贾母在黛玉潇湘馆处: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第40回)

3,贾母在探春秋爽斋处:

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第40回)

4,贾母在宝钗蘅芜苑处: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第40回)

5,贾母在惜春藕香榭处: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第41回)

6,贾母在妙玉栊翠庵处:

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第41回)

——贾母及进大观园,一连逛了五个地方,曹雪芹都不厌其烦地写到了一个“茶”字。这是不是重复?既重复又不重复!所谓“特犯不犯”是也。在潇湘馆处,作者写明,贾母一进门,黛玉便早有准备地“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在秋爽斋处,探春却没有亲自动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在蘅芜苑处,贾母进门后看见的是宝钗“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茶奁茶杯”只是静静地放那儿,动也没动。宝钗不仅没有“亲自”奉茶,连事先叫丫鬟准备一下也没有,以至于贾母根本没有在蘅芜苑喝到一口茶,便出来了。在藕香榭处,贾母“吃了过茶”,没有写明是惜春亲自端上,可知一定是丫鬟代劳了。只有在妙玉处,曹雪芹又一次写了屋主人亲自奉茶。不过,这一次是贾母提出吃茶在先,妙玉的态度和积极性,还是比黛玉稍逊一筹。怎么样?小小一杯茶,写出了黛玉的竭力奉迎,探春的豁达阔朗,宝钗的淡泊出世,惜春的孤介偏僻,妙玉的外踞内恭。曹雪芹的描写,确实是“各有侧重”,它恰恰揭示了钗、黛(当然也包括妙玉)性格中,鲜为人知,却又更为核心、更为本质的“另外一面”!!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