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2章 坏消息传来
作者:梁二叔      更新:2020-04-01 03:04      字数:2246

好不容易等朱八爷唠叨完,香山挥舞着砍山刀追随九月上山伐木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九月相伴,别说伐树,就是砸石头浑身上下也有的是力量。

香山走到九月前面,抡起砍山刀朝着一个碗口粗细的大树就砍了起来,砍树时故意收腹挺胸,炫耀自己的肱二头肌。

没想到九月冲着他喊到:“你脑袋进水了不成?烧炭又不是盖房,你砍那么粗的树干什么?”

听她这么一嚷嚷,香山慌了神,臊眉耷眼地离开,走到新生的小树前,挥起一刀,拦腰斩断。

九月又冲着他嚷嚷起来,然后指着一棵胳膊粗细的树说:“睁开眼睛看着点,只能砍这样的。”

原来做碳棒的木材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莫说烧炭,香山没想到伐木头都那么多讲究。

九月还告诉他树伐倒之后,再把树身按照粗五尺,细三尺的吩咐截断,粗细分开存放。

看九月凶成这样,香山只得把全部心思放到伐树上。他迅速地把第一棵树处理完毕,回头看看他们,他们还在不紧不慢地忙活着。

第二棵树砍到一半的时候,香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手掌心泛起两个血泡。

到了砍第三棵树的时候,浑身如同报废散架的汽车一样。

他把砍山刀丢在一边,坐在地上休息,嘴里呼呼直喘,象漏了底的风箱一样。。

朱八爷一瘸一拐地从上面回来,又嘟嘟囔囔地嫌他砍得不合格。

香山不服气地往后看了看,然后他自己都感觉羞愧,粗的截短了,细的留长了,炭棒上的树杈没去干净,跟狼牙棒一样,横七竖八散在地上。

朱八爷冲着香山摆了摆手,然后没好气地说:“你别伐树了,往下运炭棒吧。”

说着话,他丢给香山一副马架,让他山下运输炭棒。

香山丢下砍山刀,然后笨手笨脚地把截好的碳棒装进马架。

好不容易往马架里装满炭棒,他费劲地蹲下身,把扁担抗在肩上,然后摇摇晃晃地站直腰身,结果前重后轻,一个趔趄,他差点一头栽到山下面去。

他往后调了调重心,然后使足力劲,左右摇摆,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结果前面的马架哗啦从扁担上落了下来,炭棒乱七八糟滚了一地。

他狼狈不堪地把炭棒重新装进马架,然后小心翼翼地扛起马架,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点一点挪动着往山下走。

可是走了没两步,他的小腿就开始抽筋,如山重的马架左右摇晃,他伸开两只胳膊抓住马架,斜侧着身子下了山。

不长的一段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走到了山脚。

整个晌午下来,香山累得浑身疼痛。新穿的草鞋磨透了地,身上的衣服也挂成了布条,跟墩布一样。

香山在这里烧了几天的炭,他慢慢适应了伐木和运输炭棒这些粗浅的活。跟所有的炭工一样,他也是头发蓬如蒿草,乱糟糟的一尺多长,脸黑如炭,穿的粗布衣服划成一道一道的布条子,着渔网一样罩在身上,脚上蹬着双黄茅草编成的草鞋。

朱八爷说香山有烧炭的天赋,他后来的工作也从搬运炭棒这种体力活改成看守炭窑这个要求更高的技术工种。

朱八爷有事离开时便嘱咐他看窑。香山甚至还写了本《烧炭宝典》,在里面香山说道:“烧炭关键是看窑,看窑关键是看火候,得及时开堵风口和气孔,掌握好窑内的燃烧温度与干馏过程。进风口不能开太多太大,这样木材燃烧氧化过度,成炭就少,进风小了也不行,这样炭棒燃烧氧化不足,温度不够,夹生而且可能熄火……

烧炭之余,香山和炭工们围坐在一起,喝茶闲聊,轮到他说话的时候,他经常给炭工们讲亦真亦玄的故事。

香山告诉他们:若干年以后,炭的用途越来越小,以后人们会从西洋人那里学着发电,利用太阳能和原子能,随着上述这些东西的发明和应用,烧炭这个行业会逐渐消失。

有件事香山始终没敢讲:不远的将来,他们将放弃烧炭,割掉辫子,然后跟着洪杨教主一路向北,杀进南京城,一场金陵美梦之后,他们将会被剿灭在南京城里……

香山生怕说出来之后,紫荆山的这些烧炭工人会把他阉掉或者赶出。

虽然每天在这里累死累活地烧炭,但是香山始终惦记着阿九,每次朱八爷带着几个后人跑到新墟卖炭的时候他都要委托他打听广东来的海盗的消息,尤其其中一支叫赵寡妇的海盗到底在哪里。

这天,朱八爷从新墟集镇上回来,带来两个一个让他几乎绝望的消息:聚集在浔江一带的土匪海盗一夜之间踪迹全无了。

香山听到这里,差点没急哭了。

“八爷,到底是咋回事?那些海盗咋就没了?”

“树大招风呗,天地会,三合会等贼人聚集在广西为非作歹,起初只是欺负百姓,很多地方闹腾得更厉害,听说连县衙都给砸了,百姓们们怨声载道,京城有位袁大人看不下去了,专门给皇上写了折子,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说他纵容土匪作乱,皇上听了很是震怒,特命钦差大臣率领着湖广两地的绿营兵来剿匪,看样子这次朝廷可是动真格的了。”

香山骂道:“这姓郑的活该,如果早剿灭土匪,广西何至于混乱如此。”

朱八爷摇了摇头:“小哥,你是外地人,不知道此地的情况。广州巡抚郑祖琛郑大人乃是读书人出身,吟诗作对那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剿匪哪里是他这样的书生能干的了的?而起这位郑大人总以为属下办事夸大其词,虚张声势,所以有人说劫匪闹腾得翻了天,他总是不相信。时间久了,知府县令们见报告也起不来作用,慢慢也就没人再提劫匪的事了。”

这时候九月插话说:“朱八爷,依我看这位郑大人的担心也不见得都是多虑!官府里雇佣的衙役们捉拿贼人无法,扰民倒是一套一套的,这些人三五成群的以搜查土匪为名到了百姓家里,翻箱倒柜,这做主人的想要阻拦,索财不成,就拎着锁链说人家私通土匪,先逮回县衙关起来再说。这位郑大人不让他们剿匪,恐怕是这些王八蛋借机滋事扰民才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