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十五节 耕田机呱呱诞出
作者:齐九2019      更新:2019-11-16 16:03      字数:5727

十五耕田机呱呱诞出

下午上班,吕洪波召集了技术科和试制组一起开会,总结上午田间试验的情况。他首先说:“前段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设计的耕田机基本是成功的,可以在田间工作,把土块翻转过来。但我认为,还绝对算不上完美,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为了让它的性能更加完美,现在开一个诸葛亮会,大家都说说,看还有些什么不足的地方,如何来改进。下面就各舒已见吧。”

伍顺祥第一个说:“我是操作机子的,操作中我也觉得机子是不够完美,我就把操作时的感受先说一下。我感觉机子在行驶时好像不够稳定,有时受到后面的犁的干扰,犁的受力有时会增大,这时前面的方向盘就会跟着动一下,必须用手使劲地把住,不然就会影响行驶的直线性。不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採取个什么措施,使行驶得更平稳些。”

黄茂清听了伍顺祥的发言,思忖了一会,说道:“伍师傅说的这个现象,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我设计的部分考虑不周,是犁在工作时犁深不够稳定造成的。现在我想出一个补充方案,对犁再作些改进,来弥补这一缺陷。即在犁的侧后面增加一个犁拖板,犁拖板用钢板弯曲成90度且有一定的长度,它的一面用螺栓紧固在犁托上,跟在犁的后面走,与之垂直的另一面,与犁铧下部的距离即耕作的深度一致,工作时它贴在未耕的田面上,又因它具有一定的长度,不能随意地沉下,只能沿着未耕的田面滑行。就可有效地控制着犁的耕作深度。”

吕洪波也仔细的听着,立即赞同地说:“嗯,很好。在犁的后面增加个犁拖板,在未耕的田面上滑行,用来控制犁的工作深度,就会避免因土壤的软硬而随意改变。很好!”

夏清这时也来了灵感,说道:“我想在机架上增加一导向装置,我把它命名为小拖板。小拖板处于犁的前方,安装在机架上的牵引杆上,随机架一起移动。小拖板下面垂直地焊一条与它等长的扁钢,作为导向板。上面的小拖板较宽,支撑在田面上,下面垂直于它的导向板则窄而长,会陷入泥中,在它陷入后的槽中滑行,因为它窄而且长,机子行走时,就不会随意偏斜,对行驶中的机子起到导向的作用,保证了行驶的直线性。转向的时候,它可随牵引杆一起抬起。”

夏清说完后,吕洪波兴奋地说:“太好了,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增加了机子行驶的直线性。前面的小拖板能保证机子行驶的直线性,后面的犁拖板能保证犁的工作深度。两处改动都有利于机子行驶的平稳性。这样改了之后,我认为小伍所说的那种操作时的感受也许会大为改善。今天下午的这个诸葛亮会开的很成功。明天两位就把你们的构思画出图纸来,龚文就负责把犁牵引杆部分改动一下,给小拖板增设一个安装的位置。”

“好的,我一定办到。”龚文爽快地应承下来。

吕洪波又对几个钳工说。“这几处改进的图纸出来后,请试制组抓紧做出来。”

几个钳工点头承诺。最后晏海燕又提出:“吕科长,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下田操作机器的人的劳动保护问题。我今天赤足下到田里,脚被田里的一块瓦片割伤了,还出了血。我建议能给我们配发劳动保护用品,比如长筒胶鞋什么的。还有,头顶的太阳晒的人也很不舒适,再过两个月就更是受不了。是不是每个人再发一顶草帽。”

“说得对,劳动保护用品一定要发,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下次田间试验一定兑现。”吕洪波爽快地表了态。

十天之后,经过一次改进后的耕田机,装上了犁拖板和小拖板组件,第二次进行田间试验,这次仍然由伍顺祥驾机操作,他在田里犁了两圈,行驶到岸边站着的人群附近时,坐在机子上对岸上的人兴奋地大声说:“这次比上一次要好多了!”整个田块犁完下来后,吕洪波问道:“怎么样,感觉如何?”

他一脸兴奋地说:“行。装上了这两个部件,与上次的感觉大不一样,行驶的很是平稳,操作也轻松了许多。”

这时在田埂上一直观看着的一位精细的农友,走过来跟罗大安说:“师傅,你们这铁牛犁出来的田确实好看,比牛要快多了。不过我想,把田犁成这样,还是不能插秧,我们还得在田里放水,水要与土块平齐,把土块浸软,再把土块打碎耙平,才能够插秧。如果铁牛把田犁好后,把这些活也能附带着干了,那就没得说的了。”

吕洪波听了,觉得这位农友说得很有道理,接过他的话说道:“对,老哥说得有道理,我们做出来的铁牛,干活就应该干得周全,不能只搞一半就不管了。现在这台机子还是我们的头一台样品,还在试验当中,还没往那上面去想,我认为老哥刚才提的意见很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把这些事都考虑进去。我认为做到你说的这个要求不难办到,你就放心好了,下次试验就能办到,到时候请你来验收。如何?”

农友听了忙不迭地说道:“我来验收?这怎么敢当,你这是笑话我了。我适才只是胡乱地说了这些想法。如果你们愿意采纳,能办到,那就太好了。如我这要求太高,办不到,那就算我没说。”

吕洪波笑了起来:“我们的产品最终都是给你们用的,现在,就是想听听你们对这个产品的看法,对它的要求和评价。这样才能把机器做得更好。”接着又肯定地对农友说:“老兄,你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能办到,也一定得办到。”

回厂后,吕洪波为了承诺他对农友许下的诺言,又召开了第二次诸葛亮会:“我们的产品经过第一次改进,取得了如期效果,行驶平稳,操作轻松。这次又听了一位农民的意见,对我们的耕田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必须采纳。我当时就对这位农友承诺,一定按他说的办。各位有什么想法,也说说看。”

汪若愚说:“听了那位农民老兄的意见,我也认为这条意见很好,必须采纳,我们生产的耕田机,不能是只耕田不整田,应该是能耕能整,成为全功能的水田耕作机械。那位老兄说完后,我就一直在想,现在已有了个初步的框架。”

“说说看,若愚。是个什么框架?”吕洪波期待地说。

汪若愚理了会思路,说道:“我是这样想的,第一步,是在犁工作完毕之后,把犁与大拖板卸下,装上一个焊有叶片的滚筒,滚筒的宽度设为1.2米,在滚筒的外园周上,焊有叶片。叶片的高度得有120毫米。分五路均匀地分布在滚筒的外圆上,并与滚筒的轴线倾斜45度,这样可以可改善叶片的受力情况。作业时机子拖着滚筒在田里的泥块中滚动,滚动着的叶片就会把泥块全部轧碎。第二步,是把滚筒卸下,装上耙,耙就像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一样,我们这个耙比他还大,也做成1.2米宽,上面焊上十多根尖齿,耙也是装在机子后面,由机子拖着在田里走,耙齿就会像梳子一样把田面逐渐梳平。我想,经过这样的两次整理,田块就能达到插秧前的作业要求了。”

吕洪波听后,把汪若愚说的方案在脑中过了一遍,高兴地说:“行。若愚的想法太好了,而且想得这般周全。在这台机子上,增加两个部件,就把轧碎和耙平田块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很好!就按你说的办,尽快把图纸拿出来,交试制组去做。另外,龚文也得在牵引杆上再增加一个安装蒲滚与耙的机构。”

汪若愚与龚文都答应了下来。

十天后,汪若愚与龚文的图纸都出来了。又过了十天,试制组的几个钳工和维修车间的机加工师傅,按图纸制作出蒲滚和耙两个部件,在耕田机牵引杆的尾部,龚文也增设了一根叫“滚、耙安装杆”的一段小轴。

试制组开着汽车装上第二次改进后的耕田机又来到田间,这次吕洪波特意选择了,上次提建议的那位农友家的责任田来试机。他对那位农友说:“老兄,我们已按你说的要求,对机子又作了一次改进,今天就在你家的田里试机如何?”农友异常兴奋地说:“太好了!几位师傅的中饭我全包了。”

汽车开到农友家的责任田边,几个人合力抬下了耕田机,准备干活。田头上,同样又聚集了一大群前来观看的农友。

首先是犁田,由罗大安驾机操作,机上的小型柴油机欢快地吼着,他把着方向盘,机子平稳地向前行驶,田里的土地不断地被翻转,耕田机一圈一圈地由外向里耕耘着,约模两个小时后,罗大安便熟练地把田块犁完,跳下了机子。看着那鱼鳞般排列着的田块,这位农民心里喜孜孜的,立即挥锄挖开水道,往自家田里放水,待水面与土块平齐,又把水道堵上。

罗大安与黄卫平在放水时,已从机子上卸掉了犁和大拖板,在机子后面的“滚、耙安装杆”上装好了蒲滚。待水放满后,黄卫平坐上了耕田机,发动了机子,耕田机向前行驶,拖着后面一米多宽滚筒在田里滚动,滚筒上的几十片叶片对水中的土块频繁地滚轧,耕田机在田块中一圈圈行驶,土块被连续反复滚轧了几遍之后,基本上被轧碎;之后,他停机跳下,与罗大安一起卸下蒲滚,装上了耙。黄卫平又夸上机子,开机前行,机子拖着耙向前行驶。一米多宽的耙上,焊有十多根5寸长的尖齿,也是来回几遍地梳理,经过梳理的田面,平整而均匀,完全达到插秧前要求。耕田机终于实现了全功能的田间作业,汪若愚的脸上也漾出了成功的笑意。

围观的农友们,看到经整理后平整的田面,点头称是,满意的夸赞着。责任田的主人更是喜不自胜,不住地对吕洪波说:“太好了,太好了,这就没得说的了。来,来,已是中午了,各位师傅辛苦了,请到我家吃饭吧,中饭已为你们做好了!”

“老兄,谢谢了!我们这么多的人,可不能吃你的饭。我们还是乘车回去吃。”吕洪波婉言谢绝。

农友见吕洪波执意不愿吃饭,只好说:“那就太谢谢了。”

这时正逢插秧时节,责任田的主人,看着这令人满意的平整田面,当即叫来了全家的劳动力,吃了已做好的中餐。然后兴致勃勃地从秧田里挑来了秧苗,一家人合力把秧苗插进了田里。昨日徜是荒芜未耕的田块,经过机器半日地耕整,第三日已成为绿油油的一片。

附近的农户看在眼里,也痒在心里,第二天他们商量着一块儿来到厂里,找到到吕洪波说:“领导同志,你们的机子确实太好了,能不能再辛苦几天,帮我们的田也一并犁了吧。这几天你们的伙食我们全包了。”

耕田机如此受到农友们的欢迎,对这些个农户的要求,吕洪波很是高兴,他合计着,这样不但帮了农友的忙,也正好能考验耕田机作业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还可更广泛地宣扬耕田机的名声,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他爽快地说:“行,我答应你们,我们做的耕田机本来就是要犁田的。”农友们听后皆大欢喜。

当即询问了农友们田块的位置,了解到有几家的田块离这儿较远,机手回厂吃饭要躭误很长的时间,吕洪波这才同意农友留机手在家吃中饭的要求。为了减少农友的家庭开支,他决定只留下伍顺祥,黄卫平和罗大安三人继续帮农友耕田,其余的人都留在厂里,耕田机还有许多的后续工作要他们做呢。

这事定下来后,吕洪波又根据这两天实地观看滚、耙的作业情况,认为滚、耙作业的速度不应与犁是一种速度,滚、耙还可以加快些,加快到每小时7-8公里还是可行的,这样耕田机的作业效率就更完美了。

他心中在逐磨着,提高滚和耙的作业速度,不必对机子作太多的改动,不必在传动箱内增设变速机构,只须把皮带轮作些改动就行。他把这一设想跟汪若愚说了,要汪若愚把这事给办了。

汪若愚听了,由衷地钦佩吕洪波为追求产品性能完美的契而不舍的作风,同时他也认为这一改动很有必要。略作思考后,很快就拿出了方案:在柴油机和传动箱的皮带轮上各增加了一条皮带槽,由原来的双槽改为三槽。传动箱皮带轮上增加了一根比原有直径小20毫米的皮带槽,柴油机皮带轮上增加了一道比原槽的直径大20毫米皮带槽,两轮的外形均变为宝塔形,这样两种作业可共用同一种规格的皮带,双槽用于耕田,单槽则用于滚和耙,经计算,滚和耙的作业速度可增快到每小时7.8公里。

汪若愚把画好的皮带轮图纸交给了吕洪波,吕洪波又交给了生产科,一个星期后,晏海燕从维修车间取来已加工好的两个皮带轮。几个人一块乘车去了田间。

田野里,黄卫平正驾驶着耕田机在犁田,伍顺祥和罗大安以及田块的主人,载着草帽蹲在田埂上。吕洪波跟他俩说明了来意,等黄卫平把田块犁完后,罗大安和伍顺祥招呼他停下,两人拿着皮带轮,提着工具箱与汪若愚一块下到田里,汪若愚指导着把原有的皮带轮卸下,换上了新做的宝塔形的皮带轮,把皮带装在新加的皮带槽上。接着又在耕田机的后部装上蒲滚。三人回到田埂上。

黄卫平发动了柴油机,合上离合器手柄,耕田机以更快的速度工作起来,责任田的主人也看出了端倪,说道:“咦,这铁牛走得好像比原来要快一些了。”

罗大安笑着说:“是呀,你的眼睛还真够准的,我们刚才又作了个改进。”

吕洪波也笑着说:“老兄,对耕田机还有些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只要是我们办得到的,我们都会尽力改进,让它在田里跑的更欢,工作得更稳当些。以后经常使用它的,终归还是你们,你们有更直接的感受啊。”

农友高兴地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好。好。以后有了想法,一定要跟你说。”

二个星期后,罗大安等三人回到厂里,他们除了帮二十余户农友,耕、整了近四百亩水田外,还带回近百户要求购买耕田机的农户的名单,名字的后面都按下了红红的指印。

耕田机经过了几次改进,又在田间实地工作了较长的时间,工作性能基本达到了要求。这个时候,老产品的销售形势继续恶化,工厂的经济效益也是急转直下,职工每月的工资,都是从银行贷款来解决的。新产品迅速投产,更是迫在眉捷的头等大事。回到厂里,吕洪波向冯龙凯汇报了耕田机田间试机的情况,并说可以申请鉴定了。冯龙凯说:“那就抓紧去办吧。”

黄茂清被委派整理好耕田机的技术资料,去省农机鉴定站申请《小型耕田机》作为自主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进行工作鉴定。经省鉴定站鉴定合格的新产品,就相当于新生儿取得了《出生证》和《户口本》。就会被国家承认,正式列入农机产品目录中,允许厂家生产,并投放到市场。

黄荗清去省农机站遞交了申请和验证资料不久,省农机鉴定站委派的专业人员来到厂里,开始了对耕田机的鉴定工作。吕洪波与黄茂清带着试制组的人,培同着省鉴定站的专业人员,天天耕作于田间,经过了近十天的耕作和繁复地检测,取得了耕田机田间作业的各项数据,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向阳牌耕田机》终于以它新奇的设计理念,优异的耕作性能,过硬的制造质量通过了省级鉴定。。

不久省鉴定站寄来了《新产品鉴定合格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为《向阳牌耕田机》的大量投产和投放市场开放了绿灯。

前景看好的小型耕田机经过一年左右的孕育之后,终于在向阳厂呱呱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