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贬官去职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70

这些藩王继续的痛哭不止,看来是对崇祯的处理结果并不满意。崇祯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改变旨意,降旨剥夺凌云的武英侯爵位,降为武英伯。侯爵和伯爵的区别,一字之差,就差之千里了。

而且降级为伯爵之后,都不需要罚俸了,因为伯爵的年俸只有四百石左右。在崇祯年间,本来就不能足额发放的俸禄,实在是没有再罚的必要了。

更厉害的是,崇祯下旨,罢免了凌云的直隶巡抚身份,以三品散官的身份发往山海关戴罪效力。

其实这样也算是遂了凌云自己的心愿,他本来就不想做什么巡抚,现在既然能够回到山海关,也算是从了他的心思。至于什么侯爵还是伯爵的,他本身就并不是怎么在意的。

圣旨到达直隶的时候,一众属下们正在签押房议事,所以不需要传达旨意消息,就都知道了。

甚至包括刘丹在内的原辽东系军官们,都觉得这一次崇祯皇帝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国家有难的时候,用的着咱们爷们抛头颅洒热血,敌人刚刚退去不多久,这就要狡兔死走狗烹了吗。

虽然说理由是以微末小臣干涉宗室事宜,但明显很站不住脚。大明王朝到了现在这个内忧外困的地步,能由一位疆臣而不是阁臣提出这样的建议,足以可见赤胆忠心。如果真的是因此而获罪的话,恐怕冷了大部分的人心。

一向老成持重的武杰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暴脾气了,他很激动的说:“朝廷既然把我们当成弃卒,我们还这样为朝廷拼死效力,又是图的什么呢。我并不贪图这五斗米,我要辞官卸甲了。”

唯一冷静思考的就是凌云了,他微微一笑说:“诸位兄弟,稍安勿躁,这件事很明显是各地的藩王得到了消息,进京给皇上施加了压力,而皇上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这个姿态。不过,说真的,我的确也并不适合做这个巡抚,我倒是更愿意回到山海关去做个丘八。”

武杰真是有点佩服凌云的心宽,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能去冷静的思考。不过这种冷静的思考却并不代表着朝廷就是厚道的,就算凌云说的是对的,崇祯皇上仍然是不厚道,拿着凌云丢卒保车做了牺牲品。

因此武杰低着头,一语不发。其他的军官们却是义愤填膺的,根本听不清楚凌云刚才说了什么。

凌云忽然说道:“兄弟们,你们记住了,我们都不是贪图官位的人,现在国家的确是内忧外患,无论是清军得逞还是流寇肆虐,这个官当多久还不好说。但既然把我们放在了这个位置上,就注定了我们的结果就是流血牺牲。我们流血牺牲,并不是为了朱家的皇族,而是为了大明的百姓,他们都是无辜的,不应该遭受战乱之苦。”

他是对的,他从军本来就不是为了官位爵禄,也不是为了大明的皇室,而是为了大明土地上的大多数饱受战乱的老百姓。

刘丹说:“大家知道,家父目前正在山海关就职,身为辽东经略。是辽东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如果要回山海关,我应该是最高兴的,可是我仍然心中有不满。皇上的确是只说了给凌大哥罢官,但我们一众军官们应该也是跟随的。可是在座的,都是刀头舔血的营生,现在皇上这样对凌大哥,我们也觉得唇亡齿寒。”

大家也都是随声附和,凌云长叹了一口气说:“大家都不要再说了,或许我们的身边,就有朝廷的锦衣卫,今天在场都是弟兄,但并不保证我们的亲兵随从就一定安全,如果一些怨言被传到皇上那里去。我们哪怕想平安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恐怕也不可得了。”

锦衣卫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这些人都是飞檐走壁的大侠。其实这是误解,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搞情报工作的高手,可能会点武功,但肯定到不了武林高手的程度。

他们的选择标准,一般就是有特长但没什么特点。所谓有特长,就是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所谓无特点,就是扔到人堆里,绝对找不出来,长相大众化。

在位于保定的直隶巡抚衙门中,就潜伏着不止五个锦衣卫。这并非是直隶的特殊所在,在每一个督抚的身边,都潜伏着三到五个不等的锦衣卫。

无论是众人的义愤填膺,还是日常工作的兢兢业业。都被他们事无巨细的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随时报告锦衣卫长官。

在锦衣卫指挥使那里,各地的总督和巡抚,几乎没有隐私可言。不过对于军官们来说,无论是留在直隶还是回到山海关,都没有任何的区别。

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此时的局势不是烂,而是很烂。不是一个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到不可收拾的摊子。所以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凌云带领一众军官,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卸了直隶巡抚的差使,回到了山海关。崇祯只是免了凌云的职务,并没有波及到其他的军官。

但是每个人都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很自觉自发的都向朝廷发出的四成,然后跟随凌云回到了山海关内。

兵部和吏部接到了他们的辞呈,并没有按照规则予以批复,而是把这些辞呈通过内阁,直接转给了崇祯皇帝。崇祯看过之后,只是苦笑了一声,并未发表任何的态度。

皇帝不发表任何态度,不代表着内阁大臣不应该发表态度。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阁老温体仁,他对一众军官一起请辞,跟随凌云回山海关的事情,大为恼火,并且建议皇帝对此大加申斥,对相应人员降级罚俸。以此制止军官之间,结党营私,党派之嫌。

崇祯并没有对此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同时对于温体仁的建议,给予留中不发。同时明确的告诉内阁大臣和御史言官这件事自己是有责任的。不允许任何的言官对此事进行激烈言论和弹劾。

对于皇室宗亲,崇祯顾及天家骨肉亲情,不得不做出这个态度,对建议削减皇室待遇的凌云给予了处分。

用以平复各地藩王愤怒的情绪,但这并不是崇祯自己的本意,他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但是碍于亲情,他没有决心去下达这样一个削藩政策。

崇祯不是一个痴傻呆萌的人,他虽然多疑,却也英明睿智。对于凌云的处置不过只是权宜之计,他是不会允许有些人趁此机会一拥而上,起哄架秧子的。

凌云本来扮演的就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现在既然没有火情,让他去辽东休息一下也是好的。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时却并非如此。所有的旁观者,都以为这位少年新进已经失宠,所以都急于落井下石。

然而两位当局者,无论是皇帝,还是被贬到辽东的凌云。对此中之意都是很清楚的。

对于凌云能够回到辽东,最高兴的人其实应该就是他的老上司刘鸿了。作为一个官场上的老油条,刘鸿其实早就看穿了一切,对于他来说,什么升官降职都是浮云。

现在自己最赏识的老部下回来了,自己的儿子也回来了。此刻的辽东地区无疑是一个好地方,目前没有战火蔓延辽东在这段时间有难得的安静。

凌云再一次见到自己老上司的时候,止不住心里激动的情绪,才一段时间不见,刘鸿明显的苍老了许多。

刘鸿告诉凌云,无论他是侍郎还是被贬谪的罪员,辽东永远都是他的家。而且他还希望凌云能够留在自己帐下,助自己一臂之力。

对于老上司的这个要求,凌云没有什么意见。本来在密云之战之后,凌云已经向皇帝提出了要求,想要回到辽东。只是当时崇祯皇帝顾及到一些物议,所以没有答应。

此刻的贬官其实也正是遂了自己当初的心思,他本来就不想做什么封疆大吏,只想做一个痛快杀敌的将领。此时被贬谪,其实正是求仁得仁。他并不曾怨恨崇祯皇帝卸磨杀驴,因为一直以来,他所效命的,并不只是朱明王朝。而是大明王朝治下的无辜百姓。

因为辽东现在没有什么战事,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是整军备战,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皇太极和他的清军就会卷土重来。

皇太极是一个比努尔哈赤还要危险的人物,努尔哈赤最终的目的,不过是要和大明划江而治,而皇太极目标却是夺取大明天下。因此,他决不会满足于偏安盛京,而是要吞并整个大明,而山海关则是大明在关外的第一道防线。甚至也是唯一一道防线。

换句话说,守住山海关,也就守住了整个大明,在这种意义下,凌云觉得在这里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西风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明的将领们猜的没错。收拾完阿敏之后,皇太极已经开始准备下一次的扩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