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豪格劝降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11

密云城里原有的守军,按花名册看,有三千七百人。但凌云对此有点信不过,特意亲自点验了一番,不过点验下来以后,倒也还好。虽说有两百多人都是老弱之兵,但毕竟没有吃空饷的事。

对于一名镇守一方的将官来说,能够做到不吃空饷这个最基础的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凌云决定,等到战后要好好的褒奖一下密云守将和密云知府。做到这些,说明他们的官首先当的不脏。

密云守将上官云英是正四品衔的游击,署理密云知府孙哲是从五品的同知挂知府职。这两位在巡抚大人面前都只是小字辈。所以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到了这里,就完全是前敌总司令的存在感。

点验完毕之后,对于目前的局势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想法。如果是和清军当面锣对面鼓的打,无论是自己招募的新兵还是现在城内的守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当年辽阳的事情还在脑海里回荡,天启元年,辽东经略大臣袁应泰,在辽阳城外以六万大军列阵,对敌清军不足两万人。如果从任何一方面来看的话,袁应泰都是稳胜无疑的,因为他占据了三倍的优势兵力。可是那一场战斗的结果是至今都让明军还心有余悸的。

因为战斗的结果是,明朝在辽阳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不是一个合格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合格的大明官员。他举火自焚,全家殉国。

但是局势最终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那一仗,努尔哈赤大举入侵,掠夺牛羊,资源和人口无数,大明遭遇了一场浩劫。

十五年后的崇祯八年,清军绕过了辽东的关宁防线,直接绕路蒙古,抵达京郊密云。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到底是掠夺人口,还是目标是京城呢。

凌云分析了很久之后,觉得以阿敏作为主将的清军,是不可能把夺取京城作为目的的。因为就是在历史的课本记载里,阿敏也不是一个靠谱的人。他先支持皇太极,后支持多尔衮,最后又支持豪格,无非是为了利益。最后落到一个死在牢狱中的后果。

所以,阿敏这一次出兵的目的,就单纯是想讨要一点战功,好稳固自己的地位,争取更大的爵禄。这是他唯一的目的。因此,京城可以保证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五万大军行军将近两个月,才抵达京郊。每天需要消耗的粮草是相当大的,他距离盛京越远,补给线拉的就越长,所以就更难获得后勤方面的供应。只要让他在这里耗日持久,他就会不败而败。

人多有人多的坏处,人多了没饭吃的话,就会导致阵脚大乱。不过不管怎么样,凌云都要让清军止步于密云。

十月底,保定留守的明军已经到达密云,完成休整。而豪格也已经带着他剩下的四万士兵带到了密云城下。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但是豪格已经消耗不起了。正如凌云所料的,他带着的战斗部队很多,也很猛。但是他带着的军粮是不多的。现在他的粮草,大概还能支撑两个半月。看起来是不少了,但是如果他战局失利的话,他原路返回也需要将近两个月的路程。

也就是说,在到达密云城下之后,豪格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半个月后无论胜败,都必须撤兵。另一个就是,在这里坚持,直到密云城破,或者是被各地赶来的勤王部队给包了饺子。

豪格本人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他只是觉得,在攻破了安宁镇,全歼了安宁守军以后,已经做到了士气大振,虽然损兵折将,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命令休整之后,进发密云。并且于十月底到达密云,在密云城外五里处扎营。

五里,是城头上的大炮能够发射的最远射程。把大营设置在大炮的射程之外,说明豪格至少还是知道大炮的威力的。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扎营之后,探知了城中仅有万余人的士兵,且都是新兵之后,豪格又一次的给了自己的高度的自信心。他以为,用不了几天,这里就会是他京畿旅游的第一个景点。

不过,为了给明军一个机会,也为了显示出大清怀柔天下的博大胸襟,豪格还是准备做一些表面的工作,他竟然准备劝降这些在不久前还和他进行血战,消灭掉了他一万人的明军。

从他的角度来看的话,他的这种想法是没有什么错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明军也真的是太能拼命了。就算是打下密云,也不应该承担损兵折将的代价。

如果能够用诱降的办法来让密云的明军主动投诚的话,那就是最好了。身为大军目前的主帅,又是大清皇帝的长子,受封为多罗肃郡王的豪格,是完全有资格给密云的守将封官许愿的。

他找来了自己的亲信富察富恒,和他说了这个想法,富恒也是这样想的,大清的勇士已经连日征战了,如果在这里再次折损,就算是回到盛京以后,应该也不好和皇上交代的。

所以富恒说:“明军从李永芳被太祖皇帝招为额驸之后,很多都会畏惧我朝恩威并施,从而弃暗投明。这一次我看,密云城内的凌云也没有什么的大不了的。大明给了他一个巡抚,兵部侍郎。只要王爷您能够出更高的条件,他肯定也会投诚我大清的。”

豪格倒是有点犹豫了,如果是个中下级的小官,倒是好说的,现在这个凌云是明朝的巡抚,又兼有兵部侍郎衔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这已经不是个小官吏了。如果给更高的价格的话,那只能给大清的尚书衔或者大学士了。

这是豪格自己不能确定的,这样的官位,那是应该皇帝来亲自授予,他身为皇子,并不能越权从事。这很简单。

他和富恒说了自己的犹豫之事,没想到富恒却哈哈一笑说:“王爷,您实在是太过于忠厚了,这次对凌云的招降,给他开出什么条件,无非都是引诱他献关投诚罢了。一旦他真的投诚了,到时候是怎么安排,官位大小还不是由得我们,他还能说些什么。到时候,就算是要他的性命,他也再没有什么反抗之力了。”

豪格顿时醒悟过来,说的对呀,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他不愿意投诚的话,那么你就是给他个王爵他还是不愿意,如果他愿意的话,只要他离开密云交出武器,那么他就已经要服从大清的安排,到时候还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

想到这里的时候,豪格连忙说:“富恒,你说的对,给爷笔墨伺候,这封信我要亲自写,你有没有胆量去送信啊!”

富恒也是个征战沙场多年的汉子了,身上大小的伤疤有十几处,算的上是猛将了。如果没有这个胆子的话,他也不会每战都抢着向前了,他觉得豪格问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他勇气的一种质疑,甚至是是一种侮辱了。

他连忙叩头,说道:“王爷,我已经跟您这么多年了,我是什么人您应该是知道的,奴才要是怕死,就凭这些年的这些伤疤,早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过安生日子了。”

豪格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些失口,他连忙把富恒搀扶起来,说道:“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应该清楚,城内的那个凌云,你可能听说过,那也是一个亡命之徒。出身只是辽东士兵,两年就能到现在这个位置上,也是个血里火里滚过多少次的人。如果一言不合,很可能就会两军交战,斩使示威。所以你要是不愿意去,我也不会强求你的。”

富恒说:“王爷既然知道我不怕死,那别的就不用多言了,我给王爷准备笔墨。头掉了无非就是个碗大的疤瘌,别人死得,我有什么不敢的。就算明军是龙潭虎穴,我也是敢闯的,要不是个站着撒尿的主,怎么配追随王爷呢。”

笔墨备好了,豪格亲自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长,有三页之多,前面大概是叙述凌云和大清一直对抗,并且射伤了大清主将,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将士的死敌,但此时,大清肃郡王有好生之德,不想让密云百姓受到战火之累,也爱惜凌云是员猛将,因此特地加恩,如果凌云愿意归顺大清的话,要封凌云为顺义侯,协办大学士,大清兵部尚书。如果不愿意归顺,那就等待大清的数万铁骑吧。

信写完了,交给了富恒,问道:“你休息一下,明日前去吧。”

很郑重的接过信来,富恒说:“军情不等人,奴才就不休息了,这就前往。我一个随从都不带,只身前去,我看那凌云也是条汉子,成与不成,都不会做出过分之事,王爷放心吧,日落之前,我肯定回来。”

豪格很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我相信你,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