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育人储才
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13

已经问到这样实质性的问题,严嵩大概不会反对了,朱厚熜十分高兴,便笑着说:“呵呵,严阁老这话问的奇。这是你礼部的差使,该当由你这个大宗伯参详酌定,朕可不好越俎代庖啊!不过,既然这个想法是朕提出的,管窥之见也不妨说与你们,仅供参考而已。朕以为,与试者不论有否举人功名,也不论已仕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肱股重臣,在外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参加会试,由你礼部主持,经义当然是必不可少,但尺度较之明经取士则不妨放宽,以生员所报考的时务科为重,分科遴选贤能之才择优录取,参加殿试确定名次。取中的进士仍按明经取士之例,先在各户部、工部、农垦总署、兵工总署、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任观政,待熟悉政务之后,再量才授官任职。用人既然是各有司衙门,他们也应参与初选、殿试的阅卷评选。打锣卖糖,各干一行,如此方能惟才是举,不致偏废。内阁会同礼部就按这个意思,从速拿出具体可行的方略,拟旨呈进,颁行天下,不误明年春闱大比。”

章程已经如此详尽,而且确定仍要考经义八股,严嵩觉得可以向清流官员和士人交代的过去了,便躬身应道:“臣谨领盛谕。”

这个时候,一直低头沉思的徐阶突然跪了下来:“微臣有事要启奏皇上,请皇上恕罪。”

有人出来打横炮了,令朱厚熜心中略微有些不快,但他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便说:“徐阁老请起。御前议事,有话但讲无妨。”

徐阶并没有公开反对皇上加开时务科的建议,但他认为,士人为应科举研习经义,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便能身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言行准则,居家则为顺天良民,在朝则为治国能臣,临难则能舍生忘死,报效家国,誓死不忘君臣之大义,无论才干,还是操守,都非寻常士人所能比拟。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时务科取中之士,在授官任职应该与明经取中的进士有所区别。具体地说,时务科中式举子不得单称“进士”,需在前面贯以“农经科”、“格致科”之类的定语;一应时务科进士不得点翰林,不得任礼部尚书、侍郎,不得入内阁……

一连串的“不得”令朱厚熜皱起了眉头,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一向看好的宰辅之才竟是这样迂腐顽固!他的面色立刻冷了下来:“既然都是经历会试、殿试取中的贤能之士,为何却要分为三六九等?”

他盯着徐阶,冷冷地说:“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初,用人不拘科名,惟论才干,我大明始能一统宇内;成祖文皇帝永乐年间,也不拘科名,内阁辅臣诸色杂用,开创了文治武功远迈前朝的永乐盛世。反观成化以降,国朝选材任官一味以科名为重,内阁辅臣专用进士、翰林,结果怎么样?有哪一位列位先帝治平之功可比得上太、成两祖?别人不说,永乐至正统年间柄政四朝的‘辅政三杨’中,‘西杨’杨士奇不过一白衣秀才,缘何能领袖群臣,辅佐仁、宣两位先帝开创了‘仁宣之治’,治政清平,国泰民安,宇内富庶,赋入盈羡,以至近百年来,朝野上下皆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的说法?你徐阁老徐大探花日后若能得此风评,不单是你之幸,更是我大明之福!

听出皇上言语之中不加掩饰的不满和讥讽,徐阶犹豫了一下,却仍大着胆子说:“回皇上,少傅杨公虽未有科名,却以学行见长,布衣而入翰林院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实为我朝不世出之英才俊杰,臣以为不可以常人常理度之……”

朱厚熜冷笑着打断了他的话:“你不提翰林院朕倒忘了,你徐阁老徐大探花如今正掌着翰林院,是文苑领袖、清贵班头,朕倒要请教你,孔圣人所谓‘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质问令徐阶无言以对,朱厚熜又冷笑着说:“朕平生最厌恶那些动辄以科名自傲凌人之辈,你徐阁老还兼着吏部的差事,若是存有门户之见,怎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使百官各得其所,各显其能!”

皇上骤然发怒,徐阶慌忙跪地,请罪不迭,严嵩、李春芳和马宪成也诚惶诚恐,朱厚熜却突然将语气缓和下来:“说到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倒叫朕又想起了他的另一句训示。徐阁老,你可知道是哪一句?”

徐阶明白这是皇上在给自己台阶下,忙稳定了心神,飞快地一想,心里大致便有了数:“臣冒昧揣摩圣意,皇上说的可是‘不教而诛’?”

朱厚熜抚掌笑道:“聪明!不愧是探花郎啊!正是这句‘不教而诛’。如今的士人学子,人人都专注于经义理学,终日揣摩八股时文制艺,谁还会去研习农经、医理等其他学问?既然要开时务科广取贤士,就得对国朝教育进行改良。”

“当此中兴初始,百废待兴之际,什么是强国之本?什么是当务之急?朕以为,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当务之急!”朱厚熜声音大了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何谈国家之发展,何谈民族之未来?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国民众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华强盛之源泉!”

行走御前、时常聆听圣训的天子近臣都知道,皇上说话一向半文半白,大抵说的激动起来,就顾不上咬文嚼字,出口便是大白话。而往往这个时候,才是皇上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四大阁员都将耳朵耸了起来,拼命地捕捉着琅琅天音,生怕漏掉了某个要害之处,他日办砸了差事或是说错了话,招致不测之祸。

朱厚熜说:“要大兴教育,翰林院、国子监当为表率。翰林院为文苑清贵之地,掌院学士一向由内阁辅臣或礼部尚书兼任,但毕竟只是一个正五品的衙门,朕以为可升为从二品。还有国子监,既为小九卿衙门,品秩也不妨提高,祭酒可为从三品,祭酒之下司业、监丞、五经博士等一应职官,品秩也相应提高两级,彰显朝廷尊师重教之诚意。”

诚如皇上所言,翰林院的品秩虽不高,但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检讨等官。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皇上将其拔擢为从二品衙门,不过是使其名能符实而已。但国子监原本只是个从四品的小衙门,国子监祭酒也只是一个耍龙尾的小九卿。皇上将之拔擢为从三品,就能与太仆寺、光禄寺比肩,比正四品的鸿胪寺还高了一级,令四大阁员都不免啧啧称奇,心说皇上确是足够重视教育。

朱厚熜似乎还意犹未尽:“办好翰林院、国子监只是一个方面,要大兴致用之学,还得要有好的先生。明年大比,时务科取中之士,除了各有司衙门留下必需的人才之外,其他人等都应充补国子监,在国子监五经博士之外,增设农经、天文、算学、格致等科博士,品秩等同五经博士,其余助教、学正、学录等职官也分科设置,遴选德才兼备之人充任,广招有志于各实用之学的学子生员,从速培养大批专门人才,或留任各部院司寺,或分赴各省府州县任学官教喻,一扫士林往昔只专注于八股制艺的酸腐之气,为国朝教育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这倒不是一件新鲜事儿,前年皇上下旨设立国立小学,收容战乱孤儿就学之时,就已命在各小学开设了算学、格致等科。不过,因师资力量有限,还未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朝野上下都认为此举不过是考虑到诸多孤儿日后可能入兵工总署各处工厂做工或自谋生路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到了此刻,四大阁员才明白过来,原来圣心深远,皇上早在那时便有了增开时务科的想法!

朱厚熜越说越兴奋:“光有先生还不够,口传心授虽是圣贤之道,毕竟不适用于国民教育,还得要有一套好的致用之学教材。成祖文皇帝钦命,将凡有书契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修撰辑录而成《永乐大典》,其中便包括有天文、地志、医卜、算学、格致、工技、农艺、医理等致用之学。尽管百年以来,士人学子只重科举,不习百工实用之学,致使各门科学发展缓慢,但坊间还是有数百种实学之书问世,比如算学,就有景泰年间吴敬撰写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王文素于嘉靖初年所著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等书,有乘除开方、方程、勾股等多种算法,还汇编有数千个实际应用问题的解法,堪称集古今实用算学之大成,于学子研习算学、经济都大有裨益。可由翰林院主持,召集各有司衙门职官司员及四方宿学之士,分门别类进行编辑、校订,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刊印之后作为教材,供士人学子研习。”

四大阁员都是面面相觑:皇上所说的这些书,他们顶多只知道个名字,而皇上却能如数家珍,不禁令他们在钦佩之余,更多了几分惶恐。严嵩率先俯身下拜,带头山呼:“睿智天纵无过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