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常乐无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196

第十章

1945年5月8日凌晨0时,夜『色』深沉,天空万里无云,月朗星稀,在黑暗之中,包括东北特别军在内的十余个一线指挥部同时接到了“出发”的命令,所有这些紧张待命的一线部队立刻像协调一致的钟摆那样启动了。

七十七万国共联军在八百余架战斗机组成的庞大机群的掩护下,披星戴月的从西至张家口,东到山海关的约5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最快的速度,向关东军控制之下的伪满洲国发动了进攻。而在此之前的两个小时,由三百余架b-29、b-25轰炸机组成的三个大规模轰炸机群也已在夜幕的掩护下,根据较早前投放到东北各地的地面引导员发出的信号指引,飞往关东军的机场、军营等各个重要目标……

这场在后世的中国历史学家们被称之为“光复东北战役”而被日本方面称之为“满洲合战”的进攻战迅速的拉开了序幕。

根据预定的计划,国共联合部队分为东、西、中三路攻击集群,在三个战略方向上突击满洲纵深地区。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三路攻击集群对满洲的攻击,就像多把利剑,以沈阳和长春为目标,形成强有力的向心攻势。

拥有二十三万兵力的中路攻击集群进攻正面,第三方面军在满洲与华北的交界处只有少量兵力驻防,主力集中于沈阳和长春地区,要达成围歼其主力的作战企图,则要看西路攻击集群能否对长春实施大规模的迂回包抄了。

而这一条迂回路线上,必须跨越辽阔的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由华北一直向北绵延到黑龙江,海拔一般在900--1800米,南段植被稀少,中段则河流密布,山高林密,北段山势陡峭,难以通行,关东军曾经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测,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少数骑兵和骆驼队可以通过。当然了,拥有重装备的军队想要通过这里简直更是异想天开了。

而潘杨则恰恰选择了这里,因为这里曾经是另一个时空中苏联红军选择过的正确道路……[]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10

一名事后被俘的日本将军在审讯中如此说道:“当得知中国军队进入大兴安岭的时候,我们就更放心了,因为我们知道,你们肯定会被拖得精疲力尽的,到时候能够从山里回去就算不错的了……”

就算是得知了潘杨计划的邱清泉,也对这一计划大加反对,可是潘杨却偏偏做出了这样大胆的决定。

凭借八路军多年进行山地游击战所取得的丰富山地作战经验,出敌不意的从这里通过,然后向日军发起进攻,这是一种敢于违反军史原则,反其道而用兵的大胆之举……

晨光微熙中,整个沈阳城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太阳缓缓升起,预示着新一天的到来。

十三年了,从一九三一年的九月十八日到今天,已经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来,东北人民在日本人的压迫下生活着,这种奴役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东北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这沈阳城里,这里有关东军宪兵总部和特高课的总部,在十三年来,这里便没有停止过让人想起战争的事情————半夜里突如其来的全城大搜捕、无休无止的发动袭击的东北抗联还有义勇军,还有既盼望又害怕的中美空军进行的大轰炸。

人们已经忍耐得太久太久,他们等着的,就是这一个日子啊!

1945年5月8日凌晨7时30分,沈阳(奉天) 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司令部地下室内。

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宫淳大将背着手在办公室内踱来踱去。他眉头紧蹙,脸『色』阴郁。

“司令官阁下,我们遭到了大规模的空袭……”

机翼上涂着青天白日徽章和白『色』五星的飞机遮天蔽日的飞来。对沈阳周边包括野战机场在内的十一个机场以及各个军营实施了精准的轰炸。机场上停放的飞机大部被呼啸而来的炸弹摧毁,少数幸免于难的也因为跑道被重磅炸弹炸成的大坑,完全无法起飞反击。军营里,日军官兵们抱头鼠窜,钻进防空洞。

“慌什么!”

后宫淳对于自己参谋长的表现十分的不满,他皱着眉头说道:“大坪参谋长阁下,你曾经在中苏边境上与苏联人打过交道,这样程度的轰炸算不了什么,不得惊慌失措,『乱』我军心。”

大坪一马闻言老老实实的站定道:“尊敬的后宫淳司令官阁下,苏军的炮火远远比不上这种来自空中的轰炸,美国人的武器装备要胜过苏军太多了。而且还不仅仅是空袭,据宝源、承德、锦州方面的守军报告,装备有大量坦克、火炮的不明身份的部队正向我军前沿发起猛烈攻击……”

“是啊!关东军的主力都调往南洋,而我们现在的布防方向也是面向苏满边境、苏蒙边境,情况非常紧急啊!你尽快查清楚,进犯敌人的身份、番号、兵力情况。我需要向山田司令官汇报。”后宫淳用戴着白手套的右手轻轻的摘下头顶的帽子,将上头因为轰炸而落上的灰尘掸了掸,接着道:“难道说真的是国民党与『共产』党联起手来了?”

看着大坪一马少将离去的背影,后宫淳陷入了沉声之中。[]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10

自从苏联拟出兵满洲的计划闹得沸沸扬扬以来,大本营包括关东军上下亦对此提高了警惕,经过多方刺探,关东军情报本部得出苏联“可能”会出兵满洲的结论,如此一来,便迫使关东军上下不得不再度加强苏满边界及苏蒙边界的防御。

在对苏军进攻时间的判断上。关东军根据对国际政治形势的判断认为,日苏条约要到1946年4月才失效,苏军应该是在美军在日本登陆后对中国东北发起进攻,而美军登陆最早也要到1945年秋季。尽管日军大本营包括中国派遣军方面都曾警告过关东军司令部,关内中国军队似有向关东军发起攻击的可能,但这也并未引起关东军的真正重视。他们认为即使关内共军想要出动,也得在苏联方面发动进攻之后,到那时那些装备低劣,战斗力薄弱的支那人才敢偷偷『摸』『摸』的来捡便宜……结合苏联方面行动的判断,得出关内中共军的行动至少也得在入冬以后。因为苏军要把作战重心从欧洲战场转移到远东战场至少要有3个月的时间。

到这里不得不补充一句,日本方面并不是没有得到国共双方将联手进攻东北的情报。毕竟数十万人的调动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的,但出于对中国军队战斗力上的轻视,特别是国民党军以及中共地方部队的轻视。(这里说的地方部队即北进集群之外的其他未经美械化装备的部队)关东军方面很自然的忽视了这一情报。

因为要应对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威胁,关东军经过判断苏军的进攻方向,断定苏军进攻主要突击方向可能是滨海地区,因此以东部为设防重点。将约1/3的兵力,作为掩护部队,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上。要求这些部队依托边境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防御,阻止苏军进攻。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关东军兵力东重西轻、北重南轻的态势。根据持久防御作战的计划要求,在中苏、中蒙边境附近,关东军曾驱使大量中国劳工,经过约十年经营,共修建了17个筑垒地域。其中东部8个(庆兴、珲春、东兴、东宁、绥芬河、密山、虎头、饶河)、北部5个(松花江、富锦、兴山、爱珲、孙吴)、西部4个(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以及现在落到中共手中的张家口),以此作为其基本的防御地带。 这些筑垒地域正面宽50—100公里,纵深50公里,总长近1000公里。在这些筑垒地域内约有8000个永备工事和支撑点。大部分装甲工事、铁帽堡、永备火力点等都是在花岗岩中凿出来的,条件不足的工事也大多构筑了厚达1.5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发『射』孔用装甲挡板遮盖,并用钢筋水泥覆盖的几道堑壕和坑道相连,还在阵地前挖了很深的防坦克壕,相当的完善、坚固。但各筑垒地域之间以及筑垒地域各支撑点间互不连贯,接合部多是山地或沼泽地,日军认为苏军难以穿越,因此没有派出部队防守。

当然了,相对防御严密的东、北、西三面来讲,关东军的南面几乎就处于不设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