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者:常乐无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520

第九章

“邱将军,诸位将军,非常感谢你们的盛情招待。”潘杨喝完面前的牛『奶』将面包片咽了下去之后。笑眯眯的站起身来道:“我现在必须到特别军去了。”

在吃饭的时候,潘杨已经大致了解了西路攻击集群中国军第五军的一些情况。同时邱清泉等人也就抵达驻地这一个多星期以来获得的一些情报向潘杨作了简短的沟通,希望他能够在接手部队之后作出相应的配合。潘杨很少说话,他一直在倾听着,从邱清泉等人的话语里,他能够品位出这位号称“邱疯子”的国军高级将领在客气的话语背后的傲气。

“或许他更多的还是在炫耀吧……”

是了,在这支国共两军各占一份的西路攻击集群中,预备投入作战的邱清泉第五军是经历了缅甸战役之后,由缅甸撤往国内接受美械化改编的第一批国军部队,下辖有第200师、第45师、第46师三个美械化轻步兵师以及军属炮兵团、战车团、汽车团等直辖部队。全军约45000余人,装备有美式105毫米榴弹炮68门,75山炮158门、37、57反坦克炮198门,各种口径迫击炮347门,机枪1254挺,冲锋枪4589支,火箭筒663具步枪(含自动步枪)21980支,手枪8357支,各种大小车辆2400余辆、骡马3589匹、坦克、装甲车223辆。这样编制下的新五军,不管哪一个师单独拉出来,在单兵火力输出上还是在集群火力输出上,都远远超过了此时的关东军师团,而全军整合下的战力,则要远远超过现在的对手,关东军第三方面军的第三十军,堪称精锐中的精锐。尤以第200师战斗力最为强悍,这时的这支新五军除了第200师之外,其余两个师都是潘杨离开缅甸之后因为新22师以及荣誉第一师被调出建制组建新的部队而编入新五军的,但这两个师的老底子也都是参与过多次大规模正面战役,战功卓著的部队,加之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美械化换装,精气神都是一流的。

而与之相应的潘杨即将接手的东北特别军,却是一支由晋西北、晋察冀各部队抽组,大多为军分区独立团的部队捏合组建而成的新部队,虽然在各种轻型火炮及轻武器上已经全面完成了美械化,但是在重武器上,特别是大口径火炮及装甲车辆的装备上要远远少于第五军的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这支新部队在攻坚上的能力削弱了不少,不过与之相应的,在后勤方面的压力却也小了不少。

但在颇为“『迷』信”火力至上理论的国军将领们的眼中,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他们轻看一眼了,如果不是由潘杨这个不管是资历还是战绩上都让他们颇为信服的人来指挥的话,指不定他们的会把下巴翘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大门口,特别军派来的司机已经站在一辆美式吉普旁边等着了,车门敞开着,潘杨请美军联络小组派往特别军的联络员刘易斯少校和他一起坐进那辆吉普车,然后分别与送出门外的邱清泉以及他总部的成员一一握手道别,接着就坐到了司机旁边,这是他从穿越前就坐惯了的位置。两个警卫员和刘易斯少校坐在后边。

“现在我们出发吧,司机同志。”潘杨说道。[]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9

汽车绕着院子缓行,接着就驶出了大门,穿过车道旁的那些刚长出新叶的老树,车子便在司机的驾驶下开往二十公里之外特别军的指挥部。

现在是早上九点钟,在这个天气特别晴朗的星期天早上前往自己即将接手的新部队,潘杨感到挺合适的。这次又要带新部队了,潘杨心中不免一阵落寞。

纵观这些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威名赫赫的王牌部队在民族抗日的战场上展『露』峥嵘。可每一次当部队兵强马壮,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是他离别的时候到了。不知道这支即将由他指挥的东北特别军,会不会成为他最后的归属呢?

在距离新五军指挥部二十公里的一片树林深处,潘杨看到了他的指挥所,和新五军的指挥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顶着伪装网的大帐篷,潘杨在这里见到了特别军的政委杨成w,以及各师团指挥员。大帐篷旁边是几顶小巧的双人帐篷,那里应该是杨成w等人休息的地方了。在寒暄中走进帐篷,潘杨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很明显,这是一个小型却精干的战斗指挥部。

“同志们,今天我是来这里搭伙来了,不知道你们这些地头蛇是不是欢迎哦……”

原本满脸严肃的一干人,见潘杨说话如此诙谐,都不由得笑了起来,而潘杨也趁着这股子热乎劲,主动伸出手去,与前来迎接的众人依次握起了手。之后在杨成w的带领下,潘杨与他并肩走进了指挥部的大帐篷,坐在长桌的上首,主持召开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杨成w站起身来,首先宣读了潘杨接任特别军军长一职的命令,接着讲道:“今天是潘副总参谋长接任特别军军长的第一天,我建议,大家首先鼓掌表示欢迎!然后,再有军长同志给我们下达作战任务!”

潘杨站起身来,也不推辞,在众人的掌声中走到作战地图面前,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根据情报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可以得知,日本关东军方面不管是从其在战争初期的“北进”这个战略思想上来看;还是到目前为止的情况上看来,虽然苏日之间还有那么一纸《苏日中立协议》但其最大的假想敌还是北方的苏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关东军都是把苏俄看成了他们唯一的对手。关东军的兵力从满州国建国时的3万左右,年年递增。到了1941年达到了35万人的兵力。以“关东军特别演习”为名义,兵力扩充为50万人,马匹15万头,之后他们又历次进行了扩充,最后总兵力将近85万人,号称百万大军”

这些当然不是潘杨所谓的情报部门提供的情况了,这些都是他从后世的公开资料中所掌握的,不过潘杨也不怕旁人问及什么,要知道他早在对中央提出向东北发动战略进攻的建议时,便已北进集群情报部门的名义,将他所记得的关于关东军的一些情况上报给了中央,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作出出兵东北决定的原因之一了。毕竟知己知彼了嘛!

但是这番话听到帐篷内众人的耳朵里,还是不免让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乖乖,85万人……”

潘杨摆了摆手,待众人逐渐平息下来了之后,接着道:“大家也不必太过吃惊,关东军在其颠峰时期,确实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不过随着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行,咱们关内战场上又牵制了鬼子大量的兵力,再加上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关东军这个阔少爷就再也不能在东北就这么无所事事了。从43年开始,关东军的师团被一个个派往太平洋前线。到今年的3月份为止,关东军一共有20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主力师团悉数被调上了前线。 现在的关东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说他是一只死老虎也绝不为过。不过随着战局的恶化,关东军恐怕也意识到决战的那一天终究会要到来。现在他们也开始动员兵力,准备新设师团。但是他们的动员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要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打回东北老家去!”

听到这里杨成w闻言有些激动的点了点头。

而与会的指挥员们听着潘杨的分析,也都颇为敬服,相继点起了头。

潘杨见状指着作战地图又讲道:“现在的关东军装备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和原装的关东军简直是天壤之别。还有一些连38大盖都没有的师团。不过从数字上来看,毕竟关东军现在还是有三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方面军以及开战后必然统归关东军指挥的朝鲜驻屯军的第十七方面军)共计24个师团、1个旅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战车旅团,共计55万人的大规模兵力。其分为三个防区进行布防,最重要的就是对苏联方面的防御了,这里由他们的第一方面军负责,配置在饶河、佳木斯、敦化、图们一带。然后就是西部防区,由第三方面军负责,主要配置在洮南、长春、沈阳地区。第三,北部和 西北部防 区,由独立第四军负责,配置在孙吴、爱珲、海拉尔、 齐齐哈尔 、哈尔滨一带。除地面部队外,还有一支规模不大的空军和一支松花江内河的小舰队。这时关东军不但力量严重不足,而且总体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也仅相当于一战时期甚至日俄战争阵地战的水平上,基本不具备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能力。[]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9

正如我们所知,我军正面之敌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其下辖第30、第44两个军,包括方面军直辖部队共有9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2个坦克旅团的番号,但大多还不满编,人数共计约15万人,是关东军的机动部队。其司令部设在沈阳。第30军部署在长春地区,第44军部署在沈阳地区。我们当面之敌为第44军之一部的两个不满编的师团。这么一说大家或许都能从整个战役布局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关东军,或者说是即将处于我三路大军的直接打击之下的第三方面军形势现在是不妙的。毕竟与我军与友军相比,这15万人中恐怕要有10万人将要分布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担负守备任务,能够抽调出来实施机动作战的不过三到四个师团。也就是5万人左右。而且这五万人的机动部队还将面临着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后捉襟见肘的境地。由此可见,我军在战役初期的胜利可以说是必然的。”

指挥员们听到这里,一个个不由自主的又鼓起了掌来,这由不得他们不激动啊,要知道规模这么宏大的战役,在整个八路军战史,不,或许是中国战争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了。

潘杨微笑着点了点头。

与会的指挥员的掌声也越发的热烈了起来。

潘杨指着作战地图坚定的说道:

“从方才我在国民党新五军处了解的情况可知,目前第五军方面提出的作战方案是:两军以新五军为主,以我为辅,依靠新五军装甲部队为箭头,从承德一路向北一线平推,以绝对优势之兵力火力向日军守敌实施攻击。由我军负责其侧翼保障及后勤补给任务。而美军参联小组方面也倾向于他们的意见。但我是不同意这个方案的。”

“且不谈双方面在联合作战上要面临诸如指挥、联络沟通或是支援上的一系列问题了。就单说这么一路平推过去,要保障我们这支即将投入作战的庞大部队的补给和后勤,就几乎就是一件几乎无法解决的大难题。而日军方面也可以利用空间换取时间,节节抗击以换取主力集结的时间。再说了,我方与国民党方面曾有约定,哪方攻下的地盘,战后就由哪方接收,战利品、俘虏等亦照此办理。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新五军的运输队和守备队了,这也与我们自己的利益是不相符合的。”

“为此,中央军委认为,我军应采取战略大迂回的战法,留下一部兵力配合新五军在正面实施推进,特别军主力集中起来,穿越大兴安岭,直『插』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