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农科院的年轻人
作者:羊小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50

周文武他们的牌局继续进行,林风则找了个借口出了门。

他在附近转了一圈,粗略一数,门口挂着收粮牌子的就是二十几家,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林风估计,等到九六年粮价降下来之后,这二十来家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竞争一激烈起来,留下的只能是张晓华这样有门路的人,更多的人要赔个底朝天。

未来的十年里,粮价一直都在低位盘整,直到二零零四年以后,粮价才快速回升。

不是说粮价低迷就赚不到钱,林风的想法正相反,他想要利用粮价低迷,其他人投入减少的机会入场。用几年的时间来巩固农业基地的项目,等到下个世纪粮价开始缓慢爬升的时候,就可以一举发力,抢夺市场了。

林风的想法很多很杂,一时也没办法都整理出来。不过他已经想好从哪里入手了。

李天成和韩国人已经开始做生意了,这让林风有了一个新想法。他打算也从山野菜的项目入手,先开发穆河的山林资源,以此为突破口,开始打造绿色环保高科技的概念。

在中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名正言顺,林风深谙这一点。只要能打造出来一个冠冕堂皇的概念,就容易得到上面的扶植政策,到时候无论是土地也好贷款也好,总能事半功倍。

至于怎么跟韩国人搭上线,林风也有主意。老金头可是东鲜村的地头蛇,而李天成那厂子里的工人都是东鲜两个村的村民,让老金头回去一问就知道了。

林风这一招有点不地道,不过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在街边拦了一辆出租车,上车之后林风说要去农科院。司机愣了一会,反问林风:“农科院在哪?”

林风也不知道,他懊恼的拍拍头,心说这单位可够惨的,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在哪。

一拍脑袋,林风想起外公以前是农机局的,农机局和农科院都跟农业沾边,说不定能知道。

没办法,林风只能先跑去外公家一趟,一问才知道,农科院就挨着农机局。

农机局座落在穆河的铁北区,这里是穆河的贫民区,很少有县里的机关单位在这里。

农机局大院紧挨着火车道,院子里有两台锈迹斑斑的拖拉机,角落里生着荒凉的杂草,似乎很久没有人清理过了。/**/

穆河农业的窘境从农机局的院子就能看出个大概来,那两层的小楼死气沉沉的,林风估计就算是平时的工作时,这里只怕也没什么生气。

绕过农机局的院子,林风在两层楼后面又发现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一排五六间房,门口挂着个斑驳的牌子,上面标明,这里正是穆河县农业科学研究院,另外一个牌子上的字样表明,这里还是八一农垦大学的委托培训单位。

“牌子的口气倒是挺大的,不知有什么好研究没。”林风苦笑。八一农垦大学他倒是闻名已久,没想到和穆河还有联系。

走进农科院的院子,里面也是一片败落的景象,倒是角落里一个大棚吸引了林风的兴趣。

现在是四月末,正是育苗的关键阶段。大棚里一片绿油油的,林风看的清楚,那些稻苗大概有十厘米高,长势很喜人。

“喂,你干嘛的?”院子里不知何时出现一个年轻人,用略微蹩脚的口音问林风。

林风回过身去,见是个略带点书生气的年轻人,他穿着一身蓝布工作服,两手上还有泥土,估计是刚干完活。

“我听说农科院培育出一种适合穆河土壤和温度的新型稻种,过来看看。”林风没有隐瞒来意。

年轻人脸上露出喜色:“你是我姐夫找来的吧?”

林风一怔,立刻联想到李天成那和年轻人略有相似之处的口音。

“对,是李天成介绍我来的。”林风顺杆往上爬,信口说道。

“真不容易,可算有人来领稻种了。再不来的话,就来不及了。”年轻人兴奋的说,他搓了搓手,把泥土都搓掉,来到大棚前。

他指着大棚里的稻苗说:“你看,稻苗已经十厘米了。再过一个星期就得放水浇地,稻苗也就长到十二厘米了,到时候必须得插秧,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行。”

林风不懂种地,却了解庄稼地里的事情不能耽误,要是误了农时,会影响一整年的收成。

“对了,有多少户农民打算种我们的新水稻了?”年轻人眼睛里有一种光,林风曾经在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眼中见到过这样的光辉,他自己也曾经有过。只是在历经了社会的磨练之后,那种光芒越来越黯淡,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泯然众人。

林风不知该怎么回答,他猜想今年不会有任何一户农民种这种没有经过检验的水稻的。不是说农民们不相信科学,即便是他,也不信穆河县这个破烂的农科院能研究出什么好水稻来。

见林风不作声,年轻人有点急了:“你可以瞧不起我们农科院,但不能瞧不起我们的穆河一号。这可是农科院所有人三年的心血啊。”

他一着急,说话就有点口齿不清,有时候还要略微停顿一下,寻找合适的字眼,这是很多小时候上朝鲜族学校的朝鲜族人共有的特点。

林风很喜欢他这种性格,这个年轻人一看就有一腔的热血,有着还没被社会所磨砺掉的漏点。

“我没瞧不起你们的水稻,相反很有兴趣。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林风问。

林风看起来也不像是农民家的孩子,不过年轻人大概是很少有机会能跟外人炫耀农科院的成果,听林风这么一说,立刻流露出一股子骄傲和自信。

“我跟你说,穆河一号绝对能成功,我们农科院对这个品种很有信心。”他兴奋的说。

林风喜欢他的自信,不过那只是个人的喜好。做事业不能夹杂个人的喜好,无论年轻人有着怎样感染人的豪情,若拿不出一个真正的好品种,都不过是夸夸其谈而已。

“还没问你的名字呢,我叫林风。”林风一笑,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

“我叫朴英杰。”年轻人爽朗的一笑,“手上都是泥,就不跟你握手了。”

林风笑了:“快说说你们的新品种水稻吗,我听李天成说这个品种的水稻有很多优点?”

朴英杰来了兴致,指着大棚里的那些绿色稻苗说:“穆河一号是我们用三年时间研制的一种杂交水稻品种。我们将母本水稻与父本水稻杂交,生成杂交水稻种子,再用有抗性的除草剂来处理亲本,将父本水稻杀死,从而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这样得出来的新品种非常适合在第三积温带种植。”

林风听的头昏脑胀,这些“父本”“母本”之类的专业术语他是一个字都听不懂,见朴英杰还要继续说,他连连摆手说:“你就直说,这种新的水稻比起现在农民种的有什么优点吧。”

“抗害能力强、存活率高,品质也高于传统水稻,而且是我们根据穆河的土壤和温度情况特别研发的,亩产至少能增加一百公斤。”朴英杰说。

“这样啊,总之是很牛逼就是了。”林风只能这样想,毕竟他对农业的了解不比其他初中生多多少。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能抓到一件事的主要脉络,他不需要了解太多的专业知识,只要能把握住大体的走向就可以了。

“穆河的耕地面积大概有十一万公顷,如果亩产能增加一百公斤的话,增加的总量将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见林风有点不以为然,朴英杰给他扫盲说。

林风还是算不明白,他的数学很差劲,而且忘记公顷和亩之间的换算了。

看到林风还是有点迷茫,朴英杰无奈的说出答案:“十六万五千吨……”

这回林风算是有点概念了,就算一公斤大米一元钱,十六万五千吨增产的大米能给穆河的农民额外带来一亿六千五百万的收入,平均到穆河四十万人口身上,每个人四百多。这的确不是一个小数字。

“算清楚了?”朴英杰得意洋洋,就好像穆河一号真的已经让穆河的粮食大增产一样。

林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转念一想,朴英杰这分明是偷换概念。穆河就算是有十一万公顷的耕地,也不可能都种水稻。他所谓的增产十六万五千吨,完全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空头支票。

“你说的数据有问题,咱们穆河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多也不过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吧。何况我听说东鲜的村民不想种穆河一号,你们的研究恐怕白费了。”林风一点不客气的指出朴英杰的问题。

朴英杰被林风给拆穿,有点嗫嚅:“我说的是理论上的数字……”

“就算你们的穆河一号真的很好,可推广也未免太不利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林风说。

朴英杰叹口气,无力的蹲下来,呆呆的看着大棚里的绿苗:“我们已经给上面打报告了,希望市里能出面划拨一些土地作为试验田。可市里一直没反应……”

“那就再等一年吧。”林风说。

朴英杰却摇摇头:“穆河一号是农科院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一年以后,这个单位是否还存在都两说呢。”

林风本来应该为穆河一号的悲惨遭遇而觉得惋惜,不过这样的局面其实对他有利。如果农科院不存在了,他或许有机会能得到穆河一号的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