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红楼一偈 古今妙文一绝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50

《红楼梦》百年奇书,百读不厌,它以其深厚的底蕴,无穷之魅力得以传世。然而,历经三个世纪,不乏熟读百遍、烂熟于心者,然而得其奥旨者,百无一人,一如小沙弥念《大悲咒》,一日念七七四十九遍,仍然知其韵而不得其味,又如小宝宝唱儿歌,唱得滚瓜烂熟,尚不知歌词云何。秦人早年读《六祖坛经》,言慧能大师柴房听经顿悟,故传不二法门不立文字。而《红楼梦》满纸云蒸霞蔚,世人却仍在云里雾里,这就不是感官迟钝的问题了。

第一回有一段文字,不到两百字,却藏谜不少,若认真研读起来,足以再写一本书,兹照录如下: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甲戌侧批:“或”字谦得好。】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甲戌侧批: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历来红学研究者,都会提到这段文字。正如脂批所说,“书之本旨”在焉。先不说别的,因《红楼梦》这部书,按作者说原是写在石头上的,我也信他,他无非是想借用三生石的传说,演绎一段三世轮回的故事。石头不会说话,免去许多读者刨根问底的麻烦。为什么不能追问呢?证明作者内心有创伤,有秘而不宣的隐痛,“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生石,传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本意指人的前生、今生和来世,在《红楼梦》里,暗指作者生、“死”、“死”又复生的三个过程。

大荒山:指此山草根稀薄。暗喻曹家人丁不旺,家产几乎荡然无存,照应荣国府衰败事。在作者动笔写《红楼梦》之前,家道中落已经开始。无嵇崖:无后人继承大业,再逼就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照应后来宝玉“悬崖撒手”。对于宝玉而言,意味“算也霎收”,对于曹寅而言,则指“书也收尾”。他与康熙同时“跳崖”,这是二人宿孽之归结。

青埂(一作青梗)峰:情根:事情的根由。又有梗青叶黄的意思。通灵玉从天上掉下来,正好砸中,便成石青色,书中宝玉和黛玉每次出场都穿石青色衣服,是因此故。梗青叶黄,暗指曹寅和儿子曹?。曹寅字子清,号雪樵(木焦),儿子名字?从页(叶)。读者通常将“情根”理解为爱情宿孽,从书的正面解读,当不为错,但无法解读作者的现实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

再看这首偈,竟有三解:

1.谐音顺读:【我财可去,补偿天王,愚哄臣诺,延我年,此皙孙欠,身或死,欠谁,畸去作奇传。】

2.上下四句从头至尾谐音读:【无妄此欠,财入(弘)皙,谁可哄神?即取存钱去补,若身作仓鼠,后欺天,连(生)始传。】

3.谐音倒读:【传畸着去,即说欠事,后审前审细,次年许诺,称弘与王填仓,不去磕碜我。】

这首偈仅仅二十八字,却字字精炼老到,证明作者驾驭文字的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非精通音韵学之人难为。它又传递多少与作者经历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料是唯一的,有明确的针对性。那么,《红楼梦》到底写什么?作者是谁?包括脂砚斋、畸笏叟是谁?等诸多红楼症结问题,到此应该再无争论余地了。

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或许不会注意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个字,这八个字谐音解读应是:【无财补填,换形入世】,所谓“换形”,包括改头换面和改名换姓两重含义,这是曹寅父子假死最直接的证据。为其他人所没有的经历,故后面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想象一个人,不能抛头露面名正言顺活在世上,且时间达二十八年之久,是何滋味?我说《红楼梦》兼有嗟叹造化不公的倾向。有作者对于生死大问题的求索与拷问,乃蕴藏中国死文化的入世观,不是没有道理的。

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虽无实指,但作者冠名却经过深思熟虑。“空”、“渺”“茫”是指人形寂灭,离相之苦,不可避免。道人、大士、真人六字中却含“大道真”,乃作者“人道沦丧,天道犹存”人生观的体现。后文偶用一“或”字,甲戌侧批:“或”字谦得好。为什么作者对一“或”字大加赞叹呢?拆“或”为“一口戈”,谐音“一口椁”,即指人的死亡。“可适趣解闷”即“可死去解闷”。作者口口声声不离“死”,皆因自己“死”中作书,这种内在感情的涌动,是我们在《红楼梦》喜怒哀乐的表层热闹场面所看不到的。

当然,这段文字所载信息并不只这些,里面还隐藏一个天大的秘密,因与本节论题无涉,俟后文专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