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妙玉原型为弘普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46

当年好友“入睡先亲”被情人抛弃,内心甚不平,竟将情人珍宝古董藏品一把牛头锁锁了。算是报复“宝玉情不情”。最近我去看他,门窗依然紧闭,他正在窗上贴一封条,上写“不开窗”三字。我问其故,答曰:什么情人?竟背着我在椰篱崖梧桐树下私会红玉那小沙弥,并私换信物,将一件“靥络丝眉纹”玉镯送给那小和尚。她既爱红儿,可见也是红楼痴人,要她何益?故只除那本《红楼梦》是她命根,让她带走当饭吃之外,其余,则待我死之后,去阴间还给她罢了。我听后一笑,随口赠他一联云:入睡锁晴窗,梦醒开司橱。

上述也算是秦人当年经历的一段幻情,与妙玉与宝玉之神交有何二致?妙玉一直被红学界视为神秘人物,在她身上留给人们的疑问太多。我也曾一度当她是鬼魅人物。她像个幽灵似的,出场不多,却怪异多端。乃作者涉密最深的一个人物。三百年来,哪怕《红楼梦》词典,网上词条注评,都只解得皮毛。目前对妙玉公认简介是这样描述的: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尼姑,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五。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其判词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秦人之所以认为上述评价与作者所写原型风马牛不相及,理由是未能清晰阐释妙玉出场情节抖露出的诸多疑点,即文本半暗示半隐去的事件真相。妙玉在全书只有六次出场,其中四次是暗出。而六次见之于曹寅笔端,均是云里雾里,遮遮掩掩,不知所云,等于没说。

第十七至十八回,由林之孝家的口中叙出妙玉身世来历,这段文字经秦人解读,一切迷雾便烟消云散。以下为谐音并重新断句,【】内为解读内容。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带话修书。“行”谐“信”,指书】的,本是苏州【守祖】人,氏祖上【时咒上】,也是读【也死斗】,书仕宦之家【输始还至家】,因生了这位【因思念这(皇)位】,姑娘自小多病【估量子孝多兵】,买【埋】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倒帝摘位】,姑娘亲自【至】,入了空【宫】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带话修书】,今年才十【死】,八岁【百岁,指死】法【化】名妙玉。— 全文字版小说 首发 —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北京宫中】有观音遗迹【官印遗籍,指红楼梦】并贝叶【贝烨,指康熙】遗文【书】,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某吏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即今寅】先天神数【向天申诉】,于去冬圆寂了【欲去佟园祭】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曹寅临祭有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禁拘】,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今】未回乡。

这段话不用我多解释,妙玉的真实身份是一个传话的信使,她根本不是个姑娘,也不只十八岁。她来大观园住在栊翠庵【按龙语嘱】。目的也不为别的,而是为送传达康熙密旨与曹寅。兼为《红楼梦》这本书而来,作为康熙的耳目,还传递其它王子的动向及所作所为。又因宫中有“官印遗籍”,估计就是曹寅早年留给康熙的那个稿本,开始在京城流传,康熙留有遗言,叫曹寅再修改这本书。才委托妙玉传话给曹寅。

妙玉后来自称“畸零人”,【指祭陵人,又指“几人”】,可能那时他因行为诡秘,被族人赶出,令他去守祖坟,所以六十三回宝玉生日,收到妙玉“遥叩芳辰”【要扣皇孙】的笺帖,自称“槛外人”【某监外人】,宝玉回以“世人”【?、?】,他便喜欢,证明宝玉是个“微有知识”的人。因为聪明的康熙看懂了孙子传来的信息:废太子胤?和胤?等数人要扣押皇孙,这是一起很严重的事件。康熙从此特别重视皇孙们的安全,故第五十回宝玉因芦雪庵联诗被罚去栊翠庵求取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就是康熙关心孙辈安危在行动上的表现。前文已述,康熙时常向妙玉打听弘皙消息,“红梅诗”即“弘没事”。按理那时康熙已故,两件事并未发生在同一时空内。此为曹寅倒装插述之笔。

第四十一回贾母和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泡茶的水只是“旧年蠲的雨水”,单请钗、黛饮“梯己茶”,宝玉随来。给他们用的水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是妙玉第一次明出。但此回暗语最多,晦涩难懂,只好于后文专段解读。秦人不妨透底给大家,妙玉的原型就是庄亲王胤禄的第二个儿子弘普,康熙的孙子。书中有一句话已透露出来,说妙玉最爱读“庄子”文章,这等于直接告诉我们,他就是庄亲王胤禄之子,当然,后面我还会提供足够的证据。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湘、黛联诗,至咏至二十二韵,弘普突然出现,并一气呵成续完十三韵。妙玉还说什么“倒过来写”,“一来切合题意,二来不失闺阁本色”。什么意思呢?读者记清,曹寅这里与弘晋不是较量文采高低,这次写中秋诗,时值雍正末年,从假死圈禁到那时,曹寅正好经历二十二年,他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人,离死期恐怕不远,《红楼梦》也定稿八十回,加上他经历康雍两朝,就想为人为事为书做个总结。乾隆以后的事他无法预料,正想留给晚辈续写(湘云原型胤?,属长辈),弘普恰巧飘然而至,泼墨挥毫续写了十三韵。在他的人生里,只有雍正在位十三年的切身感受,因是倒过来写,两辈人的视角和阅历不同,但弘普少年才高,故不失男儿【闺阁】本色,果然诗写出来字字珠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中秋联诗三十五韵,实际既是曹寅二十二年如梦人生的写照,又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概括和作结。

四十一回妙玉赠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旧说一般认为是暗示妙玉暗恋宝玉。这样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前文我说过,绿玉斗是个无底的器皿,它不可盛茶水。它指什么呢?就是指《红楼梦》这本书,“绿”对“红”。“玉”谐“语”,“斗”,“漏”也,谐音“楼”。《红楼语》就是《红楼梦》。联系前文,整段都是围绕《红楼梦》这本书而说的暗语,为证实我的分析,现将原文解读如下:(【】内除两处原批外,属秦人解读内容,原有周汝昌先生解读句,因不合我解,故删)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臣要写八王,前文已解】,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楞额查,雍正六年抄查曹家的人正是雍正所派的一个叫塞楞额的人,“楞额”谐“六安”。贾母以为妙玉又是上面派来抄家的,故这么说】。”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石头记。老:老实,“实”谐“石”。君:指君王,意“头”。眉:挤眉。“挤”谐“记”】。”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写的旧年故事,旧年即旧朝,指康熙朝】。”…【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此句末原有“不可解”字样。妙玉遍避,去此所,委《过接诗》同献也。他日寡助,渡口船沉不碍,再去从弘(皙),寅故能不苦,故各矢口】…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耳形似两个“3”字,意为经过两次删改】杯上镌着“□??”【谐“扣寡保驾”。如被扣押,康熙保驾】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今王概(都)争赏】,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松,雍正五年四月,没啥俗事,笺于胤?之府。“宋”谐“松”,“元”指“正”。“丰”:“丰盈”之意,“盈”谐“雍”。松,指抄查放松。?指胤秘,康熙小儿子。】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幸皙扣,幸好弘皙被圈禁】。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红楼梦】来斟与宝玉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七弯八拐,意为曲笔写成】一百二十节【一百二十回】蟠虬【繁杂】整雕竹根【整部】的一个大海【大书】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这一套】,你可吃的了这一海【你可能写一部】?”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写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没得许多素材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精为佳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画蛇添足】,三杯便是饮牛饮骡【记流水账】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该批: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岂真无才】吃?作书人【曹寅】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我畸笏叟】。然不知落笔时作者【父亲】如何想。丁亥夏。】…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前两年的故事】”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寿】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黑莫还乡死】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收集没外传的密事,“梅花雪”谐“没泄话”】,共得了那一鬼脸青【贵青年】的花【话】瓮一瓮【鬼话,瓮是没底的坛。意“谈谈”】,总舍不得吃【没空写】,埋在地下【藏起来】,今年夏天才开了【才翻出来】。我只吃过一回【抄过一遍】,这是第二回【遍】了。你怎么尝不出来【你怎么看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近两年的故事哪有如此沉重】,如何吃得【如何写得】。”

上段文字透露出《红楼梦》版本源流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后文还暗示作者就是曹寅(雪樵)。对照刘心武先生引用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按他的版本后面有一句话提到曹?。其余同。因篇幅所限,我只好放在后面章节去讨论了。解读到这里,妙玉的判词就好解了。

判词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欲接何曾接,云空未必空;可怜金御纸,终陷泥作中。】意思说:你原说帮我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你哪有空闲时间?可怜我那些皇帝送的金边御纸,全被你糟蹋了。通过上文解读我们知道,早年曹寅就完成了前八十回初稿交康熙圈阅,可康熙没放在心上,最后流失到胤?府中,这次康熙又想起这回事,遂又交给弘普续写,谁知弘普只抄写两遍原样拿回,曹寅这里正缺中秋诗,弘普倒一气呵成补上了,但后四十回弘普一字未着。判词本意就指这回事。至于判词正所配那一幅画,画上画有一块美玉,落在泥沼之中。并无它指,不过是曹寅对弘普诗才的惊叹与惋惜,皇家主子后代有如此俊才,却如美玉陷污泥,不被人提携重用,甚为可惜。正如曲词《世难容》曰:

原文: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赃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解读:【其子美玉男才,化服避险,天生成,故被人劫陷,历倒是担褥似醒,三思一路守寅,却不知好,告?愚。读过接诗,痛汝兼可叹,则请遁,故掂?将老,辜负了弘,分居楼,顷舍男。到头来益九死。哄臣坑赃,唯心原好,也似无瞎白语,早离险,忧何许?望孙供子,贪勿怨。】

解读出来还是“一唱两歌”之语,曹寅因见弘普念及弘皙,读来无不催人泪下。可笑世人从前对判词的理解,谬之千里也。值得补充的是,此刻弘皙并未死去。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年十月“弘皙逆案”发作后,弘皙之所以能免于死,得益于一个人挺身相救,这个人叫福彭,他就是曹寅的外甥,纳尔苏王妃之子。乾隆五年,庄亲王之子弘普趁帝秋猎行刺,又是他负责处理,再救弘普一命,当时福彭预议朝政,后任定边大将军。

秦人手边关于弘普的史料几乎没有。这里姑且引用一词条搜索结果以塞责:弘普,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孙,胤禄第二子,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二月封贝子,二年(公元1737年)二月掌管銮仪卫事,三年(公元1738年)八月任镶蓝旗满洲都统,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革贝子,封镇国公,五年(公元1740年)十一月授宗人府右宗人。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年仅31岁,追封世子,谥曰恭。读者或许记得,宝玉生日妙玉送去的帖子上写“槛外人恭肃遥叩芳辰”,竟用了他死后才封的谥号,何故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们去思考吧。

在写历史演义的作家中,我一向信任二月河先生所引用的正史材料,他在《乾隆皇帝》一书中,写到弘皙、弘昌与他谈到“八王议政”时,弘普说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方才说,八王议政不可恢复,正是指的这件事,要么从权,未必就?有机会,若成仁,也是后世景仰的事。圣祖*,有大事还征询八王意?;世宗爷连摆设也不要。如今这主子要沿了世宗爷的路走下去,后世连八王议政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了。”

由此可见,曹寅笔下的妙玉“不僧不俗”,原是有原型人物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弘普固然才华横溢,孤熬清高,但一旦染指政治、权利,浊世难容遭人嫉,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