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贾迎春原型是胤?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93

贾迎春,是贾府中的二小姐,或称二姑娘,是荣府大老爷贾赦与一位姨娘所生,因此是庶出,且生母早死。她是在第三回迎接林黛玉到贾府时与探春、惜春同时出场的。书中描写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对这二十四个字,秦人另有所解,它是对另一个人的概括描述。这个人就是迎春的原型人物胤?。允我先将这段话解读如下:

越急越糊,惑众神猜,越思领新旨,彼越腻,饿僚越至,温柔尘埋,又见之可卿。】

无疑,这段话是曹寅对康熙第五子胤?的综合评价。爱新觉罗•胤?(1672-1734年),康熙帝子,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胤?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上述二十四字,是对胤?一生所作所为的最好总结。

“越急越糊”,是说胤?一心想夺嫡继大统。他密切注视着康熙帝对皇太子胤?的态度。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月,这近二十年来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随之引起的关系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他谋取皇位暗地捕捉时机。可是他操之过急,后来看到胤?失去父皇信任,竟萌发杀掉胤?的愚蠢念头。

“惑众神猜”是说他迷信喇嘛教“魇胜”巫术,企图以喇嘛巴汉格隆的匿术咒死皇太子胤?,以便取而代之。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塞外行围时胤?被废,胤?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胤?,让他负责监视胤?,从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胤?认为时机已到,便向父皇进言,要杀死胤?。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后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用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遂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越思领新旨,彼越腻,饿僚越至,温柔尘埋,又见之可卿。”是说胤?一味讨好康熙,竭力表现自己,殊不知弟兄中还有比他更受康熙信任的皇子,同时暗地与他争储。因自己表现过于露骨,且怀杀?之心,慢慢失去了康熙信任。最终还是去见雍正去了(秦可卿原型即雍正,见后文解读)。

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临行时又下了一道渝旨:“胤?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无顾忌,万一祸发,联在塞外,三日后始闻,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八旗护军参领八人、护军校八人、护军八十人在胤?府中监守。康熙帝还不放心,又加派了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都统辛泰、护军统领图尔海、陈泰,并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监视,还对这些官员下了一道严渝:“如果谁玩忽职守,将遭到灭九族之灾。”胤?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禁死去。

迎春虽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而且温柔、沉默,但就其身世而论,与探春基本相同,都是庶出;但其性格与心志,则与三姑娘探春大不同,并形成鲜明对比。她美丽善良,但是天性懦弱,更乏才情,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木然处之,人称“二木头”。这与胤?的身世非常吻合。胤提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胤?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胤?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觊觎。

胤?也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在诸皇子中比较聪明能干。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三次随康熙帝出征、巡视,都有所作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胤?奉命随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这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时,只有二十六岁。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随同父皇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衔命祭华山。三次都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证明迎春的原型就是胤?的有力证据。莫过于迎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喜冤家”。《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幅画和迎春判词。兹分别解读如下:(【】内为解读)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饿狼赘汝,欲淡之矣。】意为争皇位的人就像饿狼捕食一样,亟不可待,我被害苦了,决定从此断绝欲念,停止争斗。第七十三回说到迎春乳母聚赌被逐,“赌”谐“斗”,就是指康熙皇子们相互之间为争夺帝位而争斗。被逐者无非是落荒而逃的败家。所以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胤?正是在这场斗争中败得最惨的一个。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子系种善郎,得旨便猖狂,金归猾溜子,已在哺皇粮。】迎春既善良,其实还有几分麻木,所以绰号“二木头”,这是胤?败下阵之后的写照,所以曹寅说他是“种善郎”,但他一旦接待圣旨,就忘乎所以了。而其时他早就与皇位无缘了,金印已落到比他更狡猾的人手中,人家已在享受皇帝待遇,他还蒙在鼓里。就如书中的迎春,别人在厮杀,她却“自拿了一《太上感应篇》来看”。到底是麻木?愚蠢?还是真正的超脱与顿悟呢?

[红楼梦•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种善郎,无亲疏,全不念当日根由。以为得侥赦应当贪欢够,输着那,后门银子通铺路,作捡的,供府千金私下留。叹荒魂寅魄,已在荡悠悠。】

关于第一、二句又可解为“大阿哥,五清数”。直接告诉读者,这个人是康熙长子,排行第五。(中山二字中间从数“一”)。曹寅在本曲中主要写胤?动不动向他“借”钱,作为谋取皇位的活动经费。现在皇位落空,曹寅动用的国库钱粮,不仅打了“水漂”,而且害得他灾难临头,自己性命“荡悠悠”,而胤?毫不在乎,视这些白花花的银子为捡来的。曹寅写这个人物,也就是顺便向康熙先祖报告明白,江南织造累年亏空,并不是我曹某挥霍了,而是您的子孙为争夺帝位拿走了。

之所以说胤?“无亲疏”,还是针对他欲杀太子而言的。康熙北征回京师后,命胤?同四阿哥胤?和九阿哥胤?一起看管废太子胤?。胤?奉命将废太子的告天文书拿给胤?看时胤?说:“我的太子地位是皇父给了,他要废就废,何必告天,又何必给我看呢?”胤?回去后便将胤?的话添油加醋地汇报了,康熙听后很恼怒,说做皇帝乃受之于天命,怎么能不告天,胤?既然愚顽不灵,以后他的话就不必上奏了。

胤?随后又把这话传达给胤?,胤?说:“皇父说我其他不是,样样都有。但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这须代我奏明。”胤?听后大声斥道:“皇父有命,你的话以后不必转奏了!”这时九阿哥胤?犹豫了一下说:“二阿哥这话关系重大,似乎应该代奏才是。”胤?横了老九一眼:皇父都说了,以后胤?的话不必转奏,你护他干嘛?

胤?也不知那根神经搭错了,后来居然偷偷地上奏康熙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给八阿哥胤?看过相,说他日后必定大贵”。不仅如此,他还揣测康熙想处死胤?但又不忍心动手,便自作聪明地对康熙说:“儿臣知道您不忍心杀胤?,皇父不必亲自动手。”所以别看曹寅在《红楼梦》将迎春写得“天性懦弱,观之可亲”,实际上迎春的心性是很残忍的。正如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父狼囤汝监闭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

蒙回本七十三回末总批,概括了迎春的这一心理特征。【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

从书中司棋被赶出一节,我们看到了迎春冷酷无情的一面。司棋毕竟是迎春多年的丫鬟,今司棋被逐,迎春确有“不舍之意、难舍之情”,而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迎春能死保赦下的,而迎春,一则“语言迟慢,耳软心活,不能做主”,二则“事关风化,无可如何,终于不发一言”。眼看着司棋被带走了。司棋临别时哭道:“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往往读到这里,我总不解,一个“木头”人,其善也毒。刘心武先生解读迎春时,说“诗魂”是误笔,是“花魂”错写成“死魂”,又误听为“诗魂”,其实原文丝毫不误,作者所要表达的正是:“诗魂”谐“?魂”即“死魂”也。

都说迎春呆而不会作诗,且看她题的《旷性怡情》(匾额)解读:

矿性怡情。【狂性生,身太轻】。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愿成金吾特尽弃,鸿名休?扼狂意】,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谁信?捡有此金,又来另补唱神诗】。

从解读出的诗,不难看出,胤?即使夺储失败,仍然狂性难解。正如后人评价说他“心

不正,眸子?焉”!这句话是出自于《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字的意思是眼睛看不清楚,引申为糊涂。这句话就是说,怀了私心,必然是非不清。胸中不正,即使看清了是非,也会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昧着良心干缺德事。导致后来迎春心中明知乳母偷了累金凤,但就是想“息事宁人”。其实“累金凤”只是某件事情的结局。为“累惊疯”,这场争储闹剧,到雍正登基仍然硝烟弥漫。废太子胤?,并未刀枪入库,胤?还在募集政治资本,胤祉(邢夫人)也在跃跃欲试,包括康熙的孙辈人物也参与其中,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累金凤”,意即劳累、惊恐、发疯。

至于曹寅为迎春安排的结局,是将其嫁给所谓的“世交之孙”名孙绍祖者。而且“娶亲之日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将夺储之事“事交子孙”,而本人则“申诉祖者”。贾赦所欠孙绍祖“五千银两”,因迎春的死一笔勾销,但胤?所借曹寅银子,则永远别想收回。于是曹寅在报主之书中,保留了一纸“借据”,上面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五千银两”??“欠我银两”。

在大观园西南部的蓼溆一带,与潇湘馆相距不远。是贾迎春所居的缀锦楼(夺金楼)那里有迎春住的紫菱洲(值您咒),她的号就叫菱洲(您咒)”。这大概就是胤?临死前,手捧《太上感应篇》最后的顿悟之言吧。

说不完《红楼梦》原型人物的故事,所幸那些空载其名而无其实的园林建筑,成了最后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