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31

《红楼梦》一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该书问世近三百年来,争议颇多,争议的焦点包括作者是谁,一人创作还是多人所为,批书人是谁,成书的准确时间,原著是全本还是残本,人物原型及写作背景、目的和动机等,无不云遮雾障,疑点重重。一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尤其最近一百年,争论、考证已趋白热化程度,自成派系。形成专门学术体系,甚至延伸跨越国门。国内外诸多知名学者参与其中,有的人甚至投入毕生精力,穷经皓首痴迷此道。无论汉学专家还是普通读者群,无不对这本奇书产生广泛兴趣。考证研究文字汗牛充栋,文字总和远远超过作品本身。尽管已纳入国学范畴,专著成山而终无定论,似乎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何谈超越?即便被视为权威定论的考证结论也模棱两可,就象一迷迷糊糊的醉汉,刚刚勉强扶起,旋即又被推翻。学术界这一奇特景观,恐怕是作者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该书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成书时间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现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关于版本,普遍认为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书以拟人手法对周易理论进行了阐释,如以十二个女子代表十二地支轮回的手法,成为今后红学研究的关键所在云云。

大概由于旁证资料的缺失,到目前为止,普遍认同的说法不仅少得可怜,且经不起推敲。比如《红楼梦》一书公认的作者曹雪芹,(1724年?―1763年,一说1764年),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暂且不论,仅他的生卒年,一直是红学界争议很大的问题。他的卒年,至少存在壬午说(1763年)、癸未说(1764年)及甲申说(1764年春)三种不同说法。著名红学权威专家周汝昌甚至连曹雪芹死亡日期(1763年2月12日)都考证出来,还撰写了《曹雪芹传》,但对于曹雪芹生平,生父是谁,为什么没有其它著作并行于世等关键问题,多推测而少铁证。显然,仅凭敦诚那句“四十年华付杳冥”和北京通县发现的“曹公讳?墓”,或依据文本“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第一回),草率得出“曹?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贾宝玉”这样的结论,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作为一部享誉中外的世界名著,在未弄清“作者是谁”的情况下研究探讨,是可笑的,其结论也是断然靠不住的。甚至由于研究方向的错误,导致南辕北辙,误入迷途,也是有的。时至今日我之前,解开红楼之谜的“钥匙”之所以未找到,就是因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研究方向错误,离题万远。偏重旁证外证而轻内证,一味于书外搜罗史籍勘考,以寻蛛丝马迹,结果当然徒劳无功。殊不知作者当初著述立说之初,必有一段特不平常的经历或隐情,故用曲笔,在文字上做了手脚。是谓“春秋笔法”,写出满纸荒唐言,但究其创作动机,不外乎以书载史,以史鉴人。那就是说,他有心花十年功夫写一本大部头巨著,大概最终是要给人看的,而且要让稍能识字断句的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传当世传后世,为什么三百年来,竟无人读懂这本书呢?人造卫星都上天了,月球即将住人。一件古董,不载一字,普通文物搜藏者也能为它断代,而《红楼梦》洋洋数十万言,字里行间挤字,而我们却不知背后写的什么。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顺着这一思路,我决定“小刀宰牛”,独辟蹊径解读《红楼梦》。说起来惭愧,从去年(2009年)起,我才开始读《红楼梦》,而且至还未读完。是边打工边读边写,写的就是手头这本书,意在正本清源,一改目前红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的热闹浮躁局面。说这话可能让一些红学掌门人听了喷饭,说我“蚊子扯哈欠----好大的口气。”或者问我是否吃错了药。以这话笑谑我并不过分,我确是连《红楼梦》的一个普通读者都不算。家虽藏书万册,有关红学论著是一本也找不到。《红楼梦》倒收藏一套,还不是脂评本,加上为了生计,已外出打工十年有余,困顿劳碌,薄薪糊口养家,哪有闲心看书?故一直尘封在书橱里。一言以蔽之,研究《红楼梦》,我不够格,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将《红楼梦》比作迷宫,那么我不仅钻了进去,还掏了“宝”出来。我的研究几乎解决了所有“红楼死结”,一系列难解问题,如汤泼雪,迎刃而解。这令我想起念小学时遇到的一则字谜:口木不是呆,莫当杏字猜,若是猜困字,不是真秀才。谜虽浅薄,小学生解得来,乡村老太解得出,大学教授不一定解得来,就是这个道理。我会让这本书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