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节失败的螺旋桨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734

这次过年中没有鞭炮,也没有压岁钱。小理但姬妃和归苓、归豹的热情还是让姜海涛感到很高兴。高压锅在宫里几个厨子的摆弄下,已经能炖出很多种鲜美的肉食,再加上竹蜻蜓、羽绒被,让归豹、归苓和姬妃过上了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新年。姜海涛陪着归豹畅饮。这春秋时代的酒虽然只像米酒,远不像白酒那样闻起来就厉害,但架不住量多,姜海涛也喝得有点微醉了。朦胧中,他似乎感觉到有个主意被酒顶到了脑海海面,随波荡漾,可就是不出来。

当他一觉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回房间。洗漱完毕后来到工场,轸老头他们也都喜气洋洋。问过之后才知道,昨天归豹派人给他们送来了很多赏赐。轸老头还悄悄提醒姜海涛,归豹派的人还专门询问了一下抽水机的进展。

“嗯,也该轮到它了。”姜海涛顺便鼓励大家几句,分派一些人继续测试和制造鼓风机,然后就带着大部分工匠开始研制抽水机。

像轮船那样,用螺旋桨往一个管道里压水,应该能起到抽水机那样的效果。但是这和“抽”字的意思有点不太一样。在姜海涛的记忆中,利用真空、气筒等方式,恐怕才合适称为“抽”。于是他告诉工匠们,自己现在研究的应该叫“压水机”,因为它能把水挤压向一个方向。

他首先让工匠们造一个没有底的木桶,长1米,直径40厘米。根据他的估计,对付水的螺旋桨多半不能有对付空气的那么大,否则压力太大,叶片容易断裂。所以还是从小螺旋桨开始。桨毂本打算采用和鼓风机一样的,直径20厘米,厚10厘米。但是随后设计叶片时,姜海涛发现这个桨毂太大了。叶片外径只有20厘米,桨毂半径10厘米后,叶片就只剩下10厘米。整个螺旋桨看起来,中间很大一部分不能流水。于是他把桨毂的直径缩小到10厘米。这也提醒姜海涛,在强度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缩小一下鼓风机的桨毂。

叶片形状,姜海涛根据记忆觉得扇形应该比条形更合适,于是让工匠们锯木板制造。厚度1厘米应该问题不大,因为压水机的转速应该不会像鼓风机那样高,后者一般都超过了600转/分钟。而且为了对付水,叶片不能薄了。为了减小阻力,他还根据记忆中的所谓机翼、流线型、水滴形等概念,对叶片的前后进行了一点修整:前面磨成半圆形,后面削薄了一点。

但是用木板造叶片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办法造扭了。姜海涛的印象中,船用螺旋桨的叶片都是很扭曲的,而且有的船好像只有三片桨叶。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设计的这种平平的扇形叶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能先试一试。

螺旋桨被穿在木桶中间的一对轴承上。木桶的一侧有个大支架,固定着一个大飞轮,通过丝绳带动螺旋桨旋转。为了减少传动系统对螺旋桨的影响,以及阻力,姜海涛特意用丝绳来传动。

安装完成的这台大个头压水机被搬出工场,来到宫城里的一个小水塘边。为了实验,一段水岸已经被事先夯土加固了,还修了一个木架子。压水机被贴着木架固定好,包着螺旋桨的木桶在水下,飞轮留在水面上。工匠们还特意在风速仪的基础上造了一个测量水速的仪器。其实变化不大,只是把原先支在铜轴上方的那四个旋转竹片,移到了铜轴下端,而且把铜轴加长,这样可以伸到水下。水速仪的飞轮也被缩小了,因为姜海涛估计水的流速不会有风速那么快。

这些工作花费了他们在新一年的头三天。1月4日的试验,归豹和养敖也来看了,可是他们觉得这东西根本不像抽水机。

姜海涛告诉他们:这螺旋桨也可以用来代替长长的木桨,推动木船前进,而且效率更高。看着木桶后面涌动的水流,归豹觉得这玩意似乎真能干这个,于是问姜海涛什么时间能把这东西放到一条船上试一试。姜海涛说自己得先在这里测量一下喷出的水的流速,看看有没有问题,多大尺寸的螺旋桨合适,然后才能装到船上。根据以往造弩、抛石车、鼓风机的经验,第一台设备多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除非是特别简单的结构。

问题也确实来得很快。

首先,木桶出口处水的流速为0.31米/秒,算下来流量接近39公斤/秒,所以这台螺旋桨的有效功率大概是1.874瓦。这马上让姜海涛感觉到非常低。井他们通过鼓风机的试验已经总结出,一个人如果不怎么劳累地用手臂转动飞轮,提供的功率在40瓦左右。如果只需要短时间地转动,比如半小时,一个普通人可以发出150瓦左右的功率。每次试验中,他们都让转动飞轮的试验者尽量控制好力和转速,按照40瓦的功率提供动力。

现在螺旋桨的有效功率除以输入功率,1.874÷40,效率居然连5%都不到!

再一询问鼓风机的试验情况,发现它们的效率居然也很低!出风口的风速在每秒3到4米之间,这样算下来空气的动能也就在2.12到5瓦之间,效率只有5%~12.5%。

而且第一台用于冶炼炉的条形叶片鼓风机,也并没有预计的那样好用,一开始还不如原来的橐。它在工场里吹风时,表现还很不错,风呼呼地往外吹。可是搬到冶炼炉那里后,火力不见大。仔细一观察,工匠们发现风扇虽然转得还是那么呼呼作响,可空气似乎并没有往里流多少。原先一些对螺旋桨式鼓风机持怀疑态度的人,包括轸老头,立刻再次指出:这样一个后面敞口的东西,空气肯定会从敞开的地方漏出来。可是这台鼓风机是他们鼓动姜海涛先造出来用的,因此大家有点不好意思告诉姜海涛,就马上开始想办法,打算自行解决后再去汇报。

他们首先把叶片从4片增加为8片,而且适当加宽了叶片的顶端,把整个扇面都盖了起来。这一改进起到了一些效果,空气可以被吹进炼炉了。但效果还是比橐差一些,转动时需要的人力也从一人增加到了俩人,已经达到橐的一半。随后他们又根据鼓风机试验中,扭转的竹皮叶片比长条形木叶片效率高很多的情况,换成了四个竹皮叶片。这时,鼓风机的效果终于和橐看起来差不多了。后来他们又根据试验结果,把直径1米的风扇换成了直径40厘米的,加快了转速,鼓风机的效果要比橐好一些了。

听到轸老头小心地汇报完这一情况后,姜海涛没有生气。虽然工匠们隐瞒试用结果,让他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但这件事也从表明那些工匠们有主动性,这可以让他在今后更省心。于是姜海涛表扬了对方几句,说他们想出的各种解决方法很不错。

归豹在一旁听到这些情况后,忍不住问姜海涛:“你不是说那东西用来鼓风,要比橐好用得多吗?那天看你用风扇吹羽毛,也确实不错呀,怎么一到炼炉旁就有问题了?是不是太热了?”姜海涛笑了:“应该不是太热的问题,而是阻力,嗯……压力的问题。我吹羽毛的时候,风扇前面是敞开的大口,没有遮挡,所以空气很容易流过去。往冶炼炉里吹得时候,出口变小了,空气要流得更快,结果小出口那里需要很大的压力。这时候,风扇前面的气压就需要更高一些,所以更容易有风漏回来。”

后面的话,姜海涛不好意思说出来了。因为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表明,他先前只考虑了空气被风扇吹动后的速度、动能增加,没有考虑空气压力,或者说风的压力。如果一台鼓风机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那就算吹出的风再大也没用。现在用螺旋桨压水,恐怕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幸好归豹不懂这些道理,只是简单地追问道:“那你这鼓风机能比橐好很多吗?”“当然能。现在这鼓风机比橐好得不多,一部分原因是叶片的形状还不是最好的。如果能用铜片造,再让叶片转得更快些,就肯定能比橐好得多。”姜海涛虽然不知道电风扇那样的弧形叶片究竟能比平板叶片好多少,但后世众多的例子足以让他确信:用铜代替竹、皮能提高性能。

“啊!那得多贵呀!不行不行。”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归豹的否决:“既然现在那个鼓风机已经比橐好一些了,就可以了。我看不需要更厉害的鼓风机。”姜海涛虽然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但没想到归豹否定得如此坚决。自己一时也没有特别迫切的理由,来说明需要更厉害的鼓风机,因此姜海涛决定在对风扇进行更多试验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归豹的眼光又回到面前的螺旋桨上:“这个螺旋桨呢,怎么样?能抽水吗?或者代替木桨?”

不到5%的效率,用来压水恐怕是没戏了,还不如直接用水桶提。而且最大问题是,这压水机肯定会和鼓风机一样,有类似风压的问题:出水压力不够,水上升不了多少高度。姜海涛的大脑里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一米高的水柱,压力就已经不小了,多半会把水从螺旋桨叶片的空隙中压回来。把出水口缩小,也许能让水往高处流一些,但能流多高?他现在心里根本没底。可以造一个比较完整的压水机试一下,有水管、水箱,正儿八经地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但这试验最好背着归豹他们,尽量避免出糗。

用螺旋桨代替木桨,现在看起来也可能会有问题。不过木桨的效率能有多少,还有这船推进时的动力、阻力是些什么原理,姜海涛可毫无概念。于是他告诉归豹:“公子,看来这个螺旋桨还需要改进一些才能抽水。至于代替木桨,我准备找一条木船试一试。”

没想到归豹很热心,立刻就让人去抬一艘小木船过来,要马上看一看这螺旋桨怎么让船往前走。姜海涛赶紧以安装螺旋桨需要时间为由,把试验推到了明天。养敖大概也看出来这次试验不够理想,于是说天色已晚,建议归豹回去休息。他还建议明天的船上试验,挪到宫城里一个湖泊中进行,水面要比这个小水塘大得多。这座宫城虽然不算大,但在很多诸侯国的宫城里都有一条小河流经过,也有几个水塘、湖泊,以作为水源。

归豹走后,姜海涛立刻着手对木桶进行改动,给它加了一个桶底,然后在桶边朝上的位置开了一个小洞,插上一根竹管。他从直觉上认为这个竹管越细,才越容易把水压到高处,因此竹管的内径只有4厘米。竹管长1米多,伸出水面的部分正好1米。随后进行的压水试验证明了姜海涛的担心。水根本不从水管里出来!

他只好逐次截短竹管,逐次试验。直到高度只剩下0.6米时,水才开始慢慢流出,而且一分钟下来只有8公斤。同样一个人用水桶提水,每分钟至少能把100多公斤水提到1米高的地方。这第一台所谓的压水机,效率不到人力的二十分之一!

姜海涛用这些水增加的势能,除以飞轮那输入的功率,结果只有2%。他继续把竹管截短,水量倒是能明显增加,效率也逐渐增加,最后在提升高度降到0.3米时,水甚至能从竹管里小小地喷上来。随后姜海涛换上更粗一些的竹管,结果出水量更高一些,效率也高一点,但能够出水的高度就更低。比如当竹管粗到20厘米时,提升高度无法超过10厘米,这简直就跟没提差不多。

到天黑时,姜海涛已经完全确定:自己“发明”的这第一台压水机,完全没有实用价值。即使按照最高效率的情况,每0.1米高度安排一台压水机,一共10台,逐级提升,他也不过是在一分钟里把100公斤水送到1米高的地方,和一个人自个用水桶提水的效果一样。

晚上,姜海涛仔细查看了风扇的试验记录。

出风口的风速在每秒3到4米之间,这样算下来空气的动能也就在2.12到5瓦之间。虽然风扇的效率很低,最高只有12.5%,但是井他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叶片角度对效率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简单。效率最高的叶片,基本都在32度左右,可以达到10%以上。8度的叶片几乎无效,转得飞快也没多少风。16度的叶片效率很低,不到5%。叶片角度超过48度,效率也很低了,不到4%。

相比而言,叶片直径、转速和功率的关系似乎更大。比如40度和24度的叶片,在同样一个人摇动下,效率差不多,但40度的叶片转起来费力,转得慢一点,每分钟11转,24度的叶片就可以达到13转。如果把转速提高,送出的风可以更多更快。这时候40度的叶片就似乎更合适了,因为它有更大的提速余地。叶片转速达到每秒20转时,摇动的飞轮就要达到2转/秒,已经很快了,再想提高时人的胳膊就开始跟不上,使不上劲。姜海涛看着这一结果时,意识到这时需要改变传动比,就像汽车换档。增大飞轮,或者加一级飞轮,应该能大大提高送风量。不过这也意味着要用更多的人转动飞轮。姜海涛心想,自己以后可以尝试用牛马带动飞轮,通过两级甚至多级传动,让风扇高速旋转,这样没准能提高效率,还有风压。

另外根据轸老头他们改造冶炼炉那台鼓风机的经历,叶片数量似乎也有些关系。姜海涛这时想起了厨房、厕所,还有公共澡堂里用的排气扇。那玩意好像就有不少叶片,比电风扇多。还有老爸厂房里,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排风扇,一圈有十几个叶片,基本是条形的。它们为什么又和电风扇的不一样呢?看来后世的风扇里,学问还挺多的。可惜姜海涛除了动能提高、叶片与风的角度这些简单知识,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理论去分析、设计这些叶片,只好把这些记忆写下来,交给井他们今后慢慢试验。

带着对鼓风机的失望、压水机的失败,姜海涛度过了难眠的一夜。

第二天一早,姜海涛很早就带人来到湖泊旁。这里有一些小船,是给归豹他们游玩的。养敖已经交待过守卫这里的甲士,因此姜海涛马上就指挥工匠们把螺旋桨固定到船尾。为了尽量提高效率,他让人把包围螺旋桨的木桶拆掉。反正这里不需要测量水流的速度,关键的是船能达到什么速度。小船大约有5米长,宽约1米。有几个工匠则利用三角法对湖泊的长度进行了测量,以便后面计算船的航速。

归豹来之前,姜海涛就完成了一次对比试验,结果正如他担心的那样:螺旋桨推进器的效果不如木桨。一名工匠平稳转动飞轮后,小木船从湖泊的一岸驶到另一岸,计时计算后得到0.51米/秒的航速。随后他换用两支木桨划回来,结果航速有0.7米/秒。

结果刚算出来,归豹和养敖就来了。听了对比结果,他们俩还没说什么,养锜就开口道:“我就觉得你这个叫什么‘螺旋桨’的东西,怎么能比桨好用呢。嗯,还有。这条船可以用四个人划桨,跑得飞快。你能让四个人转那个螺旋桨吗?”

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飞轮现在只能由一人转动,加快转速可以提高航速,但就算他全力去转,也不如四个人产生的功率大。姜海涛凭直觉判断,就算可以增加一人转动飞轮,恐怕也无法把航速提高很多。虽然这样,他还是继续试了试,让一名强壮的甲士全力转动飞轮。结果船的航速确实没有快多少,而且发生了另外一件让姜海涛更沮丧的事情:螺旋桨叶片断了!

现在,姜海涛打算引以为傲的“伟大发明”,螺旋桨,可以说是惨败。

首先,在原本寄予厚望的农业灌溉,螺旋桨用来提水的尝试可以说彻底失败,似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难道非得有强劲的汽油发动机、电动机,钢铁制造的螺旋桨,才能造出抽水机吗?

船舶推进上,用青铜造螺旋桨应该能避免叶片断裂的问题。但比木桨还低的效果让姜海涛很难理解。难道是螺旋桨转得还不够快?它和水泵一样都需要发动机才行?

缺乏足够的动力,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因为在鼓风机上,螺旋桨的表现就好一些,虽然效率低,但总算是比现在春秋人用的橐强一些。吹风和吹水比起来,需要的功率明显得小很多。比如电风扇后面的电机,明摆着要比农田里浇水用的电机小多了,和船上的发动机更是没法比。

怎么办?放弃螺旋桨吗?

姜海涛有点不甘心,因为他觉得动力不足虽然是一方面因素,但叶片的形状不理想,以及叶片角度、转速、功率等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恐怕也是影响螺旋桨效率的很大一个因素。还有传动,自己如果能提高传动比,把螺旋桨的转速大大提高,同时又解决偏心振动问题,应该能提高螺旋桨的效率。

可是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试验过程,还得有足够的青铜材料。目前该如何尽快解决最重要的灌溉问题呢?

姜海涛有点沮丧,但还没有完全垂头丧气,因为他在技术上还有一步退路,那就是——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