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第一辆抛石车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020

第二天,姜海涛指挥工匠们捆扎一些竹竿,造出一根粗很多的杠杆。但是在工匠们眼里看来,这根杆的形状很奇怪,因为它的截面不是圆的,而是上下宽、中间窄。

原来姜海涛想起了工字钢。物理课上讲什么金属材料强度时,有个同学的老爸是工程师,于是他在课外向大家吹嘘,为什么要用工字钢。当时姜海涛和其他一些同学听了后恍然大悟:有不少钢材集中在工字钢的上下两端,也就是那两条横线上;而承受上下方向的弯曲力矩,主要就靠上下两端的材料。这就好比一块截面高10厘米、宽1厘米的钢板,在1厘米那个方向上很容易弯曲,10厘米那个方向上就很难弯。

姜海涛还把抛杆设计成从根部向尖头逐渐变细变窄的形状。虽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计算和缩小,但记忆中的一些起重机、桥梁等告诉他:一根伸出去的吊臂,前面细一些可以降低自重,又不影响强度。

于是姜海涛让工匠们做了几个方木,首先把三根直径3寸的竹竿夹起来,而且上下两根被刨出了斜面,前面尖薄。然后在竹竿、方木的上下,分别横排三根竹竿,中间的一直到头长2丈,两旁的长1丈。这样到最后,就形成一个从根到尖逐渐缩小的简易工字形竹竿梁。拉杆这头,则是把抛杆上除中心那根以外的竹竿都向后延长2尺,然后在中间增加一些硬木,上下横线位置用一对5尺长的竹竿加宽,形成一个更大一些的工字形竹竿梁。

就这样,一根长达2.2丈,大头高宽15寸,小头高10来寸、宽3寸的工字形竹竿梁,就完成了。不过它的重量还是达到了150斤。

可是还没等到它被制成真正的抛石车,刚刚进行承重试验,姜海涛就遇到了重大挫折——工字形竹竿梁在粗的一头挂上近千斤的重物,另一端挂上近百斤模拟石弹的重物后,就产生了明显的变形,而且开始扭曲。小理再使劲晃一晃,竹竿梁就完全扭转,随后折断了!

姜海涛沮丧地看着毁坏的竹竿梁,和工匠们一起寻找问题所在。很显然,捆绑结构不够结实,竹竿之间很容易滑动移位。另外,夹在中间的那两根被刨出斜面的竹竿,也显然失去了原有的坚固性,分劈、折断得最严重。

工匠们觉得应该换用更粗的竹杆,比如五六寸,或者增加数量。但姜海涛不想那样做,因为这会大大增加抛杆的重量。果然,按照工匠们说的方法估算后,紧紧把3寸竹竿换成5寸的,竹竿梁的重量就会达到400多斤,超了一倍多。必须再设法降低。

随着工匠们的讨论,姜海涛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放弃模仿工字钢,改学吊车的大梁,那种由很多钢管组成三角形的结构。他让工匠们用四根直径5寸的竹竿,顶部紧紧地捆扎在一起,后部则张开,夹住一根方形硬木板,结果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形状。木板的两侧有突出的圆轴,将来是抛杆的旋转中心。竹竿最后的2尺是拉杆部分,几条绳索把它们向中间拉紧。

这样,整个杠杆看起来简单多了,重量也降低到了280斤。虽然还是很大,但它顺利通过了承重试验,两端可以分别承受上万斤的重物和数百斤的石弹。姜海涛也知道,这是静止状态下的,如果快速转动,抛杆这头的承重能力肯定会大大降低,但几十斤还是应该能达到。他觉得可以用这个杠杆完成一台抛石车的制造,先试试到底能抛多远,顺便寻找一下抛杆重量和最大射程之间的关系。

按照姜海涛的设想,这抛石车如果不能把几十斤的石头抛到百步之外,就没什么实用价值。因此抛射的石弹以5斤为标准制造了一些,包括少数10斤、20斤、30斤的重型石弹。为了方便,他们干脆把一些碎石用麻布包紧,组合成一个5斤的“布袋弹”。抛杆顶端的篾筐被加大一点,里面还铺上麻布,防止布袋弹挂在上面。

姜海涛还要了一些比较大的麻布,缝成麻袋,填上石土,调整到150斤重,作为标准配重。可是就算麻布,在现在也是高档商品。他加上哄骗、贿赂归苓所得,也不过弄出20袋标准配重。最后归通出主意,收集了一些破损不太严重的陶瓮、水罐,填上石土当重物,总算凑够了50个。

为了尽量减轻“废重量”,拉杆现在只有2尺长了。虽然拉杆更长,可以增加做功距离,但也同时增加了重物下落所需要的空间。2尺长的拉杆,已经需要重物下落2.8尺。再加上吊挂重物的绳索、竹筐,下面的空间已经不多了。姜海涛甚至不得不把放重物的竹筐加宽,以便可以放下更多重物,同时不让它们下落后撞到地面。

把重物筐拆下来,换成十几根甚至几十根绳索,就变成了拉绳式。靠人拉绳,倒是可以把拉杆增加到3尺长,抛射时需要往下拉动4.2尺,已经有半人多高。拉绳手把双手向上伸直后,一直拉到蹲下,可以达到这个长度,甚至5尺多长。但是大家经过试验后,发现十几个人站到拉杆下,要想完成这4.2尺的拉动,就不能站得太密,否则无法蹲下身体。可是站得队形分散后,旁边的人在拉杆变低后,拉绳太斜,感觉用不上劲。今后要是几十个人,就更不容易排列、协调了。于是他们暂时不打算把拉杆加长。

杠杆中间那个硬木轴的两端,被姜海涛增加了一对青铜套。通过造弩时的摩擦试验,大家已经知道青铜之间的摩擦系数要比硬木之间小很多,因此姜海涛毫不犹豫地要采用金属轴承。小理好在整个青铜轴套,包括轴瓦,只消耗了两把青铜剑的材料。

木架的结构,基本上还是与最初那个实验型抛石车的一样,但重新造了两套,更粗更结实,以便承受更大的重物。特别是上面的横梁,要承受抛杆的撞击,现在有一尺粗了。为了在一丈多高的地方安装它,姜海涛还设计了一种折叠梯。

造两个木架,是因为姜海涛造了两种杠杆。一个木架将安装那根长2.2丈的杠杆,另外一个将装一根1.15丈的杠杆。它的截面和长的那根基本一样,只不过更短——抛杆那头长1丈,拉杆长1.5尺,重量也只有前面那根杠杆的一半多点,150斤。姜海涛将用它进行对比试验。

在工场组装完成后,大家马上对这两架抛石车进行了简单的试验,结果却很快发现它们的威力不像预期的那样大,只比过去的藉车强一点点。

那辆长杆抛石车,10个人根本拉不动。姜海涛这时想到了一个测量抛杆废重量的简单办法:在抛杆那头不放石弹,拉杆这头看需要多少重量才能撬起抛杆。测量结果是25斤,可是他随即又意识到这和转动时的惯性并不一样。

随后的试验中,姜海涛动员了所有能找到的人,包括附近负责宫城警卫的步卒,终于凑足了50人,结果也只把一个5斤射弹抛出了24步。装上10个5斤射弹后,最大射程17步。这个结果连刚刚翻过城墙都未必能行。

把拉绳的人换成配重后,效果更差。50个150斤配重,只能把5斤射弹抛出近20步,10个射弹15步。

短杠杆的抛石车,用50个配重时,一个5斤射弹能抛出22步,10个射弹能抛出17步,比长杠杆的远10%,但也属于没用的。它在用人拉绳时,表现就进步了很多。50个人,可以把5斤射弹抛出43步。抛8个5斤射弹,还可以达到30步。

不过这些数据和姜海涛的目标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他看着两辆抛石车,心说这杠杆的重量看来真是极其重要。因为在短杠杆的抛石车上,50个人提供的能量应该是比用长杠杆时少,但射程却高了一倍多,原因只有一个——杠杆变短后减小了废重量。

于是姜海涛想和先前试验那个单竿抛石车一样,对试验数据进行一些计算分析。

首先是计算能量利用效率。他发现拉绳时,人数越多,射弹越轻,能量利用效率最高,而且短杠杆的抛石车效率更高。50人用短杠杆抛5斤、20斤射弹时,效率都可以达到80%多点;10人抛5斤射弹时也可以接近50%。用长杠杆时,效率最高只能达到60%,最大射程也从43步降低到24步,明显差多了。配重式抛石车的情况则不一样。长杠杆的最大效率要比短杠杆高,分别可以达到55%和50%。在长杠杆上,配重越多,射弹越轻,效率越高;而在短杠杆上,最高效率出现在25个配重时。姜海涛由此猜测,这抛石车的效率大概和杠杆的长度,还有配重的多少都有关系。如果做很多的试验,大概能找出一个效率最高的情况。

第二项分析就是看能不能找出这个废重量是多少。可是他发现所有的四种结构中,拉力增加一倍后,即便抛射10个5斤射弹,射程也超过了拉力增加前抛射一个5斤射弹的最大射程。这说明抛杆的废重量超过了50斤。

他又反复思考,想出了一个理论推算方法。在一个抛石机上,50个配重提供的能量应该是固定的,那么射弹每次分到的能量=射弹重量÷(射弹重量+废重量)。这个能量和最大射程是呈正比的。按照这个关系,以及5斤和50斤射弹的射程数据,他可以列出一个方程式,计算出未知的废重量。

按照这个方法,姜海涛算出了四个结果:长杠杆采用拉绳时,废重量114斤左右;采用配重时废重量129斤左右;短杠杆采用拉绳时,废重量为73斤多;采用配重时,废重量133斤左右。重量之大让他有点惊讶,而且短杠杆采用拉绳和配重时的差别也让他很惊讶。即使排除测量射程时的误差,似乎也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考虑到呢?

姜海涛费了半天心思,也无法进一步分析出子丑寅卯,于是暂时放弃了努力。反正不管怎么说,现在这个150斤的杠杆,废重量为73~133斤,280斤的长杠杆为114~129斤。如果他能把废重量降低一半,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把射程提高一倍。但是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似乎很不容易。而且就算实现了,最大射程也不过40~86步,离他“两三百步”的海口差了好远,跟砲弩比起来就更差了。

归豹、养敖、归通等人也抽空来看了试验,对这两辆抛石车的表现感到有些失望。不过在他们看来,现在的神臂弩、砲弩已经非常厉害了,应该赶紧造一些出来用。而且他们还惦记着抽水机呢。姜海涛也深感这抛石车的减重问题难度很大,只能放着慢慢解决,于是他答应归豹,自己在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后,就立刻开始批量制造踏张弩、砲弩和神臂弩,研制抽水机。

归通不太明白为什么非要测量什么“重力加速度”,听了姜海涛的解释后才知道,他是要帮助归豹建立一套自己的度量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