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渡河与木船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61

军队要按照编制分成一块块的营地,互相之间要留出可以让战车行驶的通道。看着有宽有窄的间隔,姜海涛问过生以后才知道,它们有的是“双车道”,有的只能“单向行驶”。战车、牛车一般在每一小块营地的中心,步卒们围在周围。他们还在地上挖出了一些小沟和小深坑,生说是排水和排泄的。

姜海涛刚听说在这坑里排泄时吓了一跳,心说那多臭啊。他问生为什么不专门在几个地方挖坑排泄,生说晚间营地里是不准随便走动的,否则很容易引起混乱。姜海涛随后问他,那样会不会容易引起卫生问题。从蓼城之战看,春秋人知道尸体等会污染护城河,应该也知道排泄物会有污染。

生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公子,我们只住一晚。”“哦。”姜海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立刻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那如果要住几天,是不是就要专门找个地方了?”“几天也不会有问题的。”姜海涛还是不死心:“那十几天,一两个月呢?”生瞪大了眼睛:“一两个月?怎么可能呢?”姜海涛听后楞住了。随后听了生的解释他才知道,现在基本上没有哪支军队会在野外驻扎好多天,像芈午那样在蓼城外住三天完全是因为被骗,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诸侯们交战,都是今天来到约定的地方,各自扎营住上一晚,第二天开打,然后唏哩哗啦就结束了。

姜海涛一听更惊讶了,说如果自己兵力少,这样硬碰硬不是很吃亏吗?为什么不建个坚固的营寨守着。生说那样多没面子,而且在野外驻扎那么多天,粮食可是个大问题。[注020201]

对于生的解释,姜海涛感觉有些道理。但他同时又感觉:现在这些春秋人打战时嘴里还说着什么“礼法”、“规矩”的,可真打起来就未必了。嘴上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真有点混乱。再回忆回忆,语文课、历史课上都听到过“百家争鸣”,说得好象就是春秋时期。嗯,看来春秋是一个更大更厉害的“改革开放”,自己一方面要多学习,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能被这帮老古董束缚了手脚。哼,下次我偏要在野外扎营守上几个月,看到底行不行。

不过赌气归赌气,眼前对姜海涛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今后的出路问题。比如到底要不要留在胡国?看现在的情况,活下去大概没多大问题了,但怎样能活得更好?现在没电视没网游,生活的乐趣可要少很多。就算封侯拜相恐怕都意思不大,要是再沦落到普通贵族,甚至国人的地步,那还不如…………你说什么,死了算了?我靠,合着不是你自己的小命!

--------------------------

今后自己的出路到底是什么?这是姜海涛现在这个“人生”的最主要问题。可以肯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首先取决于自己有什么本事。什么绝世武功,大概是不用指望了。唯一比周围这些春秋人强的,只有那些所谓的“现代化”知识。于是姜海涛在随后的几天里,开始总结自己脑海中残留下的知识。根据来到春秋后这几天的经历,特别是蓼城之战,他感觉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可以按照用处和危险的高低分成五类。

一是危险类,比如姓名。当初要是没有它,自己就不会被归豹抓住。不过也不能说它完全是坏事,至少这个姓名现在让他进入了贵族阶层,不用自己去种田打工。还有日心说,多半是危险而无用的。当年伽利略可就是因为这个被烧死的(记忆错误,应该是布鲁诺)。地球是圆的、地心引力、人体内的器官、原子分子等等,这些多半不能轻易说出来,跟这帮春秋老古董的思想差别太大。万一被当作邪说看,自己可就危险了。

二是可能危险,或者无用的。比如资本论、股票,他们肯定听不懂,奴隶社会里肯定也不需要。想到这个问题时,姜海涛特意问了一下养敖,才知道现在的奴隶其实并不多,一般都是俘虏、犯罪的人充当,而且还有可能被主人赦免,成为自由的国人。这次带回去的一千多俘虏,就将按照功劳大小分给参战的那些家族。当然归家分得最多,其次就是养家、薳家。至于栾家,虽然是个骑墙派,但出于拉拢的目的,归豹还是准备大方地分给栾嘉200个俘虏。姜海涛感到奇怪了,难道现在已经从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了?搞不明白,先别管了。

三是虽然没什么危险,但也没什么用处的。这类知识大概最多,比如共振、石油、白色污染、臭氧层。不过没准它们以后会有用,说不准。

四,有用,但不容易实现。铁,还有火药,绝对是好东西。但让自己现在就捣鼓这些东西,那可没戏,连门都入不了。特别是火药,这里的人根本没听说过硝、硫磺,自己也只在化学课上见过,黑色、黄色粉末。可那都是直接买来的纯品,现在能有吗?还有望远镜,战场上的千里眼啊!可那得先造出玻璃。只知道玻璃是什么二氧化硅高温烧出来的,但二氧化硅长什么样?鬼才知道。这类知识好像也不少,而且用处很大,应该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就是有用,又能很快实现的。作用力越大,作用距离越长,功就越大,这可是救了自己和归豹的性命。好像物理课上学过的大多数力学、运动知识,都能属于这一类。比如杠杆原理。阿基米德可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起地球。”他就是公元前的人,没准现在就滋润地活在希腊呢。还有他那个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除了物理,其它学科上也有一些,比如生物课上的膝跳反应、关节、神经。甚至平常生活中的娱乐,也有好用的,笑傲江湖、太极就效果不错。这些,应该是自己眼前的饭碗。

不过再仔细想想,这些知识好像春秋人也知道一点,只是还没有总结到理论高度,或者了解的程度差点。比如圆周率,自己领先得就不多。相反,自己对于很多需要动手的事情,知识就很贫乏了。所以自己今后在胡国的生存道路,一是要紧紧依靠轸老头、井、生这些有实践技能的工匠,二是要把这些知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眼前什么地方最需要?那就是战争,诸侯争霸!自己离开胡国,看来一时半会不容易了。既然能帮着归豹打败一次楚军,那就有可能打败第二次、第三次。如果能这样,也还不错,没准还能让胡国代替楚国,成个战国一雄。干脆代替秦始皇,统一中国吧!

越想越兴奋,但是再偶然一回头,看到后面跟随的一千多俘虏,他又打鼓了。楚国多大,湖北湖南两省吧?没准还不止,河南、安徽大概都有他们的地。胡国呢?从这边境城市蓼到都城,300里,大概也就100公里。这么看胡国的面积,恐怕连自己的老家霍邱县都比不上。一县对俩省,简直是阿富汗对美国嘛!

就这样,他的情绪一会高兴,一会低落,经常弄得井、养敖他们莫名其妙。

--------------------------

一天早上起床后,队伍并没有像过去几天那样立刻整队出发,而是陆续出发。这一个变化打断了姜海涛的“总结”。问过井后才知道,他们要过淮河了。这条河可比灌河宽得多,没有架木桥,整个队伍只能靠几条木船渡河,应该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河对岸就是另外一舍,今晚的宿营地。姜海涛听说后立刻来到河边,要看一看现在的木船什么样。

刚刚看到河中的那5条木船时,姜海涛感到很失望。它既没有想象中那么先进,让自己开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落后,让自己有机会表现。木船看起来非常像小时候在农村里见过的小木船——长方形,前后有上翘的弧形底——只不过尺寸大很多。每艘船都有十几米长,两三米宽,可以装载2辆车,或者二三十人。唯一的区别是,它们两侧的船桨比较多,有五六对。

看着河中往来的木船,姜海涛努力琢磨: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改进它们呢?螺旋桨?乍想起来是好主意,但细想一下后发现不太对。后世那些船都是用发动机的,农村里养鱼户用的人力小木船才用桨划,和现在眼前的情形差不多。这恐怕说明,螺旋桨只适合大功率的,或者大船;小船上用这个的效率不一定比桨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在制造车轴、轮毂的水平看,螺旋桨的那个轴肯定更难造,阻力大不说,光密封问题就不知道怎么解决。造历史课上学过的明轮船?相当于造几个大车轮放到船上,技术难度似乎小点,但工作量不小,留着以后再试验吧。

正想着,一条木船靠岸了。借着一辆牛车上船的时间,姜海涛赶紧走到过去仔细观看,因为他刚刚想起来:现在没有铁钉,这些船板怎么固定到一起?走到木船前仔细一看,他有点惊讶了。那些木板上有一些穿孔,孔里绕着一些像是竹、藤的东西。问过井以后他才知道,这些船板还真是用竹篾、藤条捆扎的。不仅两块船板之间捆,它们和船隔板之间也要捆,还有木钉穿着。至于船板间的密封,有两个措施来解决:第一,船板的边缘被分别凿出了凸起和凹槽,可以互相插入,既起到一点固定作用,也能起到一点密封作用;第二,工匠们会把树皮舂细、晒干后,用竹签紧紧塞入船板之间的缝隙,干燥的树皮遇水后膨胀,船板间就滴水不漏了。

听到这里,姜海涛觉得自己刚才改进木船的困难,没准可以从这些古代工匠们那里得到解决。

--------------------------

[注020201]:野战防御在春秋时期才刚刚发展,到战国时期才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像长平之战这种打上几年的野战,到战国后期才逐渐多起来。春秋时期的战斗,甚至一场战争,都只有几天的时间,而且双方经常是约好时间地点,“堂堂正正”打一架,输就输了,很少用什么迂回、包抄的计谋。城市攻防战在春秋时也很少,所以春秋战国之交的孙子才会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把攻城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战术。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形式正在由讲究面子的“礼战”向讲究利益的“实战”发展。首先是人们不再遵守过去的交战规则,于是出现了曹刿、孙武这些名人,野战样式得到发展,从“礼战”变成了“诡战”。进入战国时期后,战争规模急剧扩大,时间拖长。而且生产力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铁制农具),野外筑垒、后勤补给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防守方逐渐能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有粮有人有实力,就可以挖沟修壕挡住你。结果野战逐渐从“诡战”变成了“实战”,拼的就是人粮时间。廉颇、王翦为什么出名?一个固垒坚守三年,一个养精蓄锐一年。城市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城市攻防战成为一种重要形式,“上兵”必须要能“攻城”。乐毅、田单就是靠此成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