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制弓术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60

生在一旁说:“我们可以造最简单的弓,但威力小多了,而且很不耐用。”归通说:“我看找城里的其他工匠造一些。万一弓不够,或者损坏了,用它们代替。大不了多挂一些,弄成二十弓车弩。不耐用没关系,能打一战就行。”江海涛想问问这简单的弓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管用,但是看到其他人都同意生和归通的建议,只好暂时放下这个疑问。

随后养敖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人员。大家认为20名瞄准手要从射术不错、体格魁梧的甲士、弓手中挑选。本来有人建议挑选最好的射手,但被养敖否决了,理由是还需要那些好射手用普通弓箭攻击“揭露”出来的楚军弓手。最后大家决定,扳机手要挑选一些小巧机灵的人担任。弩长,这是新确定的一个职务名称,负责把铜钩挂到弦上,然后指挥后面的人拉弦。其他所有人的动作,都要在他的监视、指挥下协调。拉弦的人最多,但也简单,从步卒中挑选那些力气大的人就行。有人提出步卒本就不多,干脆把以前一些因为身体不灵活、空有蛮力,结果没入选成步卒的人找来,反正他们现在都在干一些搬东西的活。归豹一听大喜。20辆十弓车弩,至少需要160名拉弦手,不从步卒中选可以大大节省兵力。然后有人又进一步提出,未必全都要力气大,力气小点也行,大不了多几个人。反正城头上很宽,后面排上十几个人拉弦都够。最后居然有人提出,干脆直接征召300名普通国人,每车15人。这个主意很不错,大大缓解了归豹现在兵力不足的困难。但这同时也让第三个问题更加突出。

训练和战术。拉弦、挂弦、放箭、瞄准、击发等等,这众多步骤需要十几个人协同完成。配合好,射速就快;配合不好,不仅射速低,还可能出乱子。如果再用普通国人,训练问题就更突出了。江海涛皱起了眉头,心说这事怎么越整越麻烦,看来就算抄袭后世的“先进”武器,也不容易啊!有没有原料、工艺,需要考虑,否则你有原子弹的图纸也没用;有没有需求,也要考虑,否则你能造凯夫拉防弹衣也没用;造出来后能不能用,也要考虑,难道指望一帮文盲去敲键盘打信息战?

不过周围的卒长们对这个问题倒不担心。他们都很熟悉军中事务,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江海涛借这个机会悄悄地问生,他那个造简单的弓是怎么回事,好弓又是怎么造的。经过生的详细讲解,再结合自己昨天从井、生那里问到地一些东西,江海涛终于明白了:现在春秋人使用的弓可以分成三种。

--------------------------

最简单的弓就是江海涛在欧美电影中见过的,罗宾汉那种英国侠客们使用的,叫做“单体弓”[注011801]。它一般是用一整根木条或者竹条制成。柘木最好,然后是桑木。生在附近找到几根树枝给江海涛看。桑树枝一看,江海涛就有了点印象,似乎在生物课本、课外书或者电视上见过,叶子有点像心形,边缘有齿,但不尖利,叶面上还有一点小绒毛。柘树的叶子则像小船,两头都是尖的,而且边缘是光滑的。这根柘树枝上还有几个小红果,看起来像几十颗红色的米饭粒团成的一个小球。

虽然是头一次见到真正的桑树、桑叶,但这玩意能变成丝绸,江海涛可是如雷贯耳,于是他问生:“这树的叶子是不是用来养蚕的。”“嗯,所以我们轻易不用它来制弓。”“那柘木用得多?”“也不多。它长得慢,而且也要用来养蚕。”听到这,江海涛有点不太明白,因为柘树叶子可跟桑叶大不一样[注011802]。不过现在对他来说,这玩意能不能养蚕无所谓。

“砍几根树枝,应该没多大关系吧?”“那可不行,只有木心才能造弓,像这种小树枝根本不能用。最好是从树干里裂出的木条,颜色看起来深,木质坚实。哦,对了,现在用公子你发明的框锯,我们可以在同一根树干上锯出更多的木条,不像过去,经常裂坏了。”“那样是不是很浪费?”“那当然了。”生用双手比划了一个像腰那么粗细的尺寸:“一根这么粗的桑树干,用凿斧裂解开,只能得到十来根好用的木条。现在嘛,只要按照木料的纹理锯,再用刨子修一修,我估计至少能得到二三十根好用的木条。我们以后可以用柘木造更多好弓了。”

江海涛接着问:“那你们已经派人去砍柘树了?”“砍树?”江海涛对生的奇怪感到疑惑:“是啊?好造弓啊。”生笑了:“公子,这制弓的木材要在冬天砍,因为那时候木头最干。其它时候砍,特别是春天,木头里会有水,弹性不好,而且容易长虫。”“啊,还这么讲究呢。”“那当然了。而且不能选太靠近树根的,也不能太靠上。只有树干中间那一段,木料的纹理最平直。所以别看一棵柘树、桑树很大,砍下来后可以制好弓的,只有中间那么一小段。我们从来不用它们造单体弓,都是用竹子。”

对于这一点江海涛很容易理解,因为竹子长得快。而且他已经发现,胡国这地方也盛产竹子,种类很多,随处都可以得到。竹子还很有条理性,容易用斧凿分解成所需粗细的竹条。江海涛询问后得知,这也是生他们更多使用竹子造弓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生随后告诉他,也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用来制弓,必须是竹节比较长的品种。而且好弓要用长了四年的竹子。三年的竹子还比较嫩,弹性虽好,但不耐用;五年的竹子就比较老了,可以耐用,但弹性差了点。

用竹条造的单体弓,只要把竹子分成一两指宽的竹条,弯曲后绑上生牛皮做成的弓弦,就可以完成了。用筋或者丝线代替麻线来做弓弦,可以提高射程,但不划算。因此这种单体弓一般只用竹和麻绳两种材料,很容易造。但因为竹片的厚度有限,只能造拉力比较小的弓,射程不过40步左右,大多只能用于打猎、学习。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体竹弓用不了几个月,弹力就会明显下降,影响准确性。时间再长点,射程也开始大大降低。而且碰上潮湿天气,特别是下雨,竹条的弹性会大大降低。给竹弓表面涂上漆,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漆可是贵重物品。

所以生提议造的“简单的弓”,虽然准备采用竹材,但不是单体弓。为了达到一石多拉力,必须得造“加强弓”。

--------------------------

江海涛感觉这加强弓也可以叫做“多体弓”,因为它的弓干是由几段竹片叠加、拼合起来的。这样它在材料上就至少得增加两种:胶和麻线。

在胡国,胶的原料是鱼皮和鱼脬。把它们放到水里彻底煮烂,然后过滤掉杂质,再继续蒸干大部分水分,就变成浓浓的胶了。生还告诉江海涛,有些工匠会往水里加一点石灰,但到底加多少、什么时候加,属于秘方。听到这里,江海涛忍不住问生:北方鱼不多,那该怎么办。生告诉他,用鹿、马、牛,甚至老鼠的皮、筋,也可以熬胶,但它们都不如鱼胶好用。胡国这里也用牛皮熬胶,但只用在一些简单的弓上,或者是不受力、不重要的地方,当做表面涂料。

江海涛联想到造弓用的木材、竹材都要在特定季节砍伐,于是问生:这剥鱼皮、熬胶是不是也要在特定时间。生告诉他,秋天、冬天得到的鱼皮、鱼脬最好,但和其它季节相比差别不明显,而且原料太少,所以捕鱼不分季节。至于北方什么时间杀动物、取皮筋最好,生就不知道了。影响胶质量的关键还是什么时间熬制,二月、三月、十月最好。江海涛追问原因,生说这是几十辈工匠总结下来的,大概是因为这三个月份里天气不冷不热;其它月份熬胶会怎样,他不清楚,豫是造弓箭的,没准干过。

江海涛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深究,因为他感觉这里面的道道恐怕太深,涉及到什么生物学、有机化学、蛋白质什么的,自己根本不可能搞明白。反正从生的介绍中他已经知道,胡国这地方湖泊、河流众多,鱼胶熬制水平和产量都很高,所以制弓水平才比较高。

胶可以把竹片粘在一起,但不能只靠胶,还得用麻线在外面缠绕。所以加强弓至少由三种材料组成:竹片或木片,胶,麻线和麻绳。有时候,工匠会混合采用竹片和木片,把弹性好的竹片放在弓干的前侧。

生说的“简单的弓”,就是这种加强弓,只需要竹、胶、麻线和麻绳。当江海涛问生,现在城里是否有足够的材料时,了解到秋天正好是造弓干的最好时间,所以蓼城里预先储备了一些材料。把竹条用火进行烘烤,揉制成一个弯曲的形状;然后在竹条上刷胶,互相叠上,用麻绳扎紧;等胶干了后,把麻绳解开,修整弓干的外形;一个弓干就成了。

江海涛听到这段介绍时,还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弓干在上弦之前,是向前弯曲的,像一个大大的字母“C”。这也就是把竹条烘烤揉制成弯曲形状的原因。这个弯曲度越大,弓的拉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难造。生找来一张弓弦损坏的弓,为它挂上新的弓弦,江海涛一下就看明白了。把字母“C”的两端向左拉,最后用弓弦绷紧,就变成了字母“B”,一张可以向右射箭的弓。

以城里现成的材料,完全可以造出几十张简单的加强弓。当然这些只是临时用的,如果是真正给军队用的加强弓,一般会在外面再涂一层漆,防止雨水潮气的破坏,增加弓的使用寿命。再好一点的,会用丝线代替麻线缠绕弓干,因为丝线要比麻线结实得多。生手上的那张弓就是这样造的,在猎户中算是很不错了。

--------------------------

江海涛一边仔细把玩生的弓,一边问养敖的弓是怎么造的。生告诉他,那才是真正的好弓,叫做复合弓。它不仅要用到竹材或木材,胶,丝线,漆,还要用角和筋。

柘木、桑木和竹,造复合弓时一般都会用到:把木材放后面,竹材放前面。胶自然是用鱼胶。丝线不仅用来缠绕弓干,还用来制作弓弦。而且这个丝线,最好是夏天缫制出来的,要看起来光泽感很均匀的。漆呢,也是夏天制出来的最好,清亮干净。

角和筋,在复合弓里是仅次于木、竹的重要材料,因为它们将和木、竹一起组成弓干。

制弓主要用牛角,而且最好在秋天杀牛取角。老牛的角不行,病牛的也不行。牛角要根部白,中间发青,顶端丰满。这么一对牛角,因为是制弓的好原料,所以价钱几乎和一头牛一样了。弓上用的角需要片状的,因此要把牛角切割开,这个工作最好在春天进行。

筋,也是牛筋用得最多,但麋鹿的筋最好。什么时候杀牛、杀麋鹿取筋,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圆润成条就行。但处理这些筋必须在夏天。动物的筋本来是很有弹性,可是工匠们要先把它晒干或者风干,然后放到石板上,喷点水润湿,用木槌反复舂打,直到最后能把筋撕成一条条像麻线那样的东西。经过这一道工序处理,筋都没什么伸缩性了。

木竹、角、筋、胶、丝、漆这六种材料,得在不同季节准备,所以得耗费一年的时间:夏天准备丝和漆,秋天杀牛取角,冬天砍伐木竹、制成条状并干透,春天切割角片,夏天处理筋。然后才能开始制造复合弓,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秋天制弓干。

现在添加了角和筋后,弓干的制作就更讲究了。主体还是木条或竹条,也是先用火烤揉弯。角比木材、竹材还坚硬,所以放在弓干的后侧。角片首先用火烤软,然后刷上鱼胶,粘到弓干上。为了让它粘牢,自然要用绳索扎紧,等胶干了后再解开,用刀削去角片两侧多余的部分。筋则放到鱼胶中浸透,然后一根根地铺在弓干的前面,压紧粘牢。角片不需要覆盖弓干的全部,只需要在中间部分有,一般是一半的长度。筋则几乎覆盖了弓干上下全部。

这样造出来的弓干像一个大字母“C”,外侧中部有角,内侧一圈是筋,中间主体是木和竹。但这时的“C”还不能挂弓弦,要在冬天修整形状。借助一些专门的模具,还有火烤,可以把弓干弯曲成规定的形状。一般的复合弓,此时看起来更像一个半圆圈,相当于180°弧线。拉力大的强弓,此时看起来就像大半圈了,几乎相当于270°弧线。修整形状,也是为了让最后制成的弓看起来端正美观。此时也会用小刀等工具削磨一下弓干,让它的表面更光洁。

随后的工序是在弓干外紧密地缠绕上丝线,然后涂漆,作为它的保护层。

这样一个弓干要从冬天一直放到春天,然后再挂上丝制的弓弦。一把高级的复合弓就算完成了。

--------------------------

听完生的这些介绍,江海涛觉得有点头晕:没想到古代的一张弓还这么复杂!什么“冬木夏筋春角”的,听起来简直是物理课、生物课、化学课的大杂烩。他现在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好好学习。

这时候,卒长们也讨论完毕了,确定了每一辆十弓车弩的人员搭配、射击流程、组织指挥、选练方法,包括人员受伤后的替换,和普通弓箭的配合。江海涛听着他们的总结,心里只有“佩服、佩服”。唯一露脸的机会是一位卒长提出,为了防止敌人用重箭集中射击十弓车弩,应该为弩长、瞄准手、拉弦手配备双层竹盾。这一提,大家又都看了看双层竹盾的发明者。

江海涛心里有点得意,但随即有人表示,200多个双层竹盾造起来也不容易。江海涛心想,是不是提出加一个绞车,这样没准一两个人就能上弦。但他随后一想,这虽然可以把拉弦手减少五分之四,但上弦时间相应地要增加到五倍。现在十弓车弩本就嫌少,实在不能再降低射速。最后大家决定发动城里人造盾,因为这里竹子还是很多的。就算不能造200多个,也足以保证所有的弩长和瞄准手共用一个,十几个拉弦手共用几个。再说可以把十弓车弩分散配置,不会个个同时被楚军的弓手压制。

至此,有关这个扭转战局“法宝”的问题,几乎都解决了,后面就是赶紧批量制造十弓车弩、硬木重箭,训练射手。江海涛的大脑终于放慢了脚步。他不打算再想什么新点子,因为即使想了,多半也来不及实现。仅仅这么一个大弩,连滚带爬地设计,居然也耗费了他们这么多人,足足一天工夫!原先想到过的抛石车,那结构好像更复杂,需要的人手更多,还未必有效,省省吧。

不过他刚准备歇一歇,归豹就又给他找事了。

--------------------------

[注011801]:本节中有关制弓术的描写,以及随后的注释、有关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描写,主要参考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路甬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王兆春著)、《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事史编写组)。

无法了解春秋人怎么区别称呼单体弓、加强弓、复合弓、反曲弓,只能直接采用现代人的叫法。其实就算在现代的考古学家中,对于古代弓的分类和叫法,也还有一些不同意见。

复合弓,特别是复合反曲弓,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有很多发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弓术的高度发达。不过另外一个事实是,这些弓都是贵族的殉葬品,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肯定属于高档产品。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还大量发现制作较为简易的加强弓,采用干(木、竹、木竹合用)、胶、丝(或麻线)、漆制造。

很多网站、小说中对于中国古代弓的描写,都是参照《考工记》写的,比如“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冬析干而春液角”,“角欲青白而丰末”,等等。但《考工记》提出的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它所体现出的技术水平明显超出了当时的现实一般状况。所以春秋时期的最主要的弓,特别是军队中所大量使用的弓,应该是在“六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简化。比如降低质量要求,用麻线代替丝线的复合弓,或者只用四材的加强弓。

[注011802]:虽然两者外形差别很大,但柘树也是属于桑科的。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因此它的用途不次于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