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硬木重箭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02

工场里,箭已经完工,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养敖正在一个个检查。一些工匠和卒长也来了,看到江海涛后亲切地打招呼。特别是刻箭槽的老工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过来感谢江海涛。江海涛赶紧鼓励他几句,不外乎“这是你应得的”、“只要干得好,今后还会有奖赏”,等等。结果惹得工匠们全都又兴奋了一把。养敖却古怪地看着他。江海涛蹲到他身旁后,养敖靠近他耳边问:“你用什么赏他们?”江海涛斜眼瞄着他:“嗨,你有就行啊。”养敖听了一愣。江海涛则马上转回头看着地上摆放的木箭,大声问道:“将军,这些箭怎么样?”

养敖佯装生气地哼了一声,然后说:“不错,都按我们的要求做好了。公子一会就到,咱们准备试验吧。”江海涛仔细一看,左边是轻箭,右边是重箭,都有箭头、羽,除了最重那几支。养敖说:“那么重的箭,不可能再用羽毛了。”江海涛点点头,再看箭头。轻箭没什么变化,重箭则被简单地安了一个箭簇。

正看着,归豹来了,立刻让他们开始试验。十弓车弩就架在草靶前。归通还弄来一根又细又结实的丝绸代替麻绳,这样草靶能来回摆动更多次,方便他们测量。他还另外叫人编了两个草靶备用。

整个试验过程比较顺利,江海涛用一卷竹简记下数据。期间只发生了三次意外。一是一支三分之一重量的箭,又快又细,居然穿过了草靶,幸亏后面没人。为此他们又敲打了箭的箭簇。二是一支弓开始出现疲劳损坏现象,养敖发现后,立刻更换了部分弓。三是弩臂下的拉杆断了,但有了框锯、木工刨,很快就重做了一个。三次意外,加上把14种不同重量的箭,每种射上10次,足足耗费了三四个钟头。期间还根据箭杆的加粗,适当地用凿扩大箭槽。归豹开头看了一会,然后就感到有些枯燥,去了别的地方。但他不时派人过来询问进展。

全部射完后,统计结果一出来,和江海涛预计的差不多。从三分之一标准箭重到5倍,也就是1.3两到2斤(合现代396克,不到现代的8两),十弓车弩的能量转换效率明显升高,最后达到0.4左右。然后效率还在增加,但不明显了,到10倍重的箭,也就是4斤时,也不过0.44。

江海涛报出数据后,和养敖等人开始商量。他认为要尽量提高效率,因此箭重应该在2斤以上,最好有4斤。这个重量已经快和一把青铜剑差不多了。养敖等人却感觉这么重的箭,速度好像和普通弓射出的箭差不多,可能会给敌人留下躲避的机会。江海涛则说射大橹,对方应该不容易闪躲。也有卒长支持他的看法,而且认为箭应该更重,以便彻底摧毁大橹。又有人提出箭重4斤,意味着箭簇也得重十倍,好像有点浪费青铜。

最后这个问题被交到归豹那,请他拍板。归豹皱起了眉头。这时一直没有参与讨论的薳申提出了一个意见。他首先问大家,十弓车弩的结构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大家都认为没什么了,只需要造一种铜钩来挂弦,再就是用更好的木料造拉杆,尽量避免射箭过程中断裂。这两样都得多造几个,留作备份。最后是把弩臂的后端修一修,扛起来更舒服。养敖这时提出再增加几张弓。大家都觉得可以,于是把弓的数量从十张增加到十四张,弩臂、横杆的粗细被相应增加了一点。问完这些,薳申提议大部分工匠立刻开始制造工具、十弓弩车,还有那些小配件,养敖、江海涛他们则继续试验,射皮甲、厚木,看哪种箭合适。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归豹的赞赏,大家也都表示支持。归通已经表现出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奉命全权负责批量生产工作。当然,“技术总监”还是养敖和江海涛。归丹一直没有露面,江海涛悄悄询问后才知道,他被派去监督城内的治安和政务,还有征集原料、粮食。归通和工匠们回工场后,薳申也走了,据说是去再征召点步卒,还有木矛、石灰、累石等器械的补充。

--------------------------

在归豹的监督下,大家继续讨论箭的问题。刚才有人提出箭簇的重量问题后,大家都意识到作为消耗品,这个大箭如果耗用过多的青铜,确实不太合算。4斤的箭,箭簇就得1斤多了。江海涛这时更深地体会到,青铜对春秋人来说还是挺宝贵的。哎,可惜没有铁啊!

有人提出像过去那样,用石箭簇,但随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认为磨制石箭簇太费时间。然后有人提出直接用硬木,像造木矛一样,前面削尖了当箭头,即使无法穿透大橹,也可以靠重量把它震裂。这个主意一出,马上有人提意见,说这可要比木矛更细更直,还用硬木,作起来可不容易。但是很多人立刻想到,他们现在已经有了框锯、刨,造这种硬木箭可能不像过去那么难了。过去造箭杆主要用竹,因为它很直,修整起来方便。但是和硬木比起来,它的密度就低一些,显得分量不够。

大家再一讨论细节,越来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回到工场,抽调出部分工具,由生的弟弟,豫,带人试造硬木箭,4斤重,1米多长。他们以前用竹、硬木等造过箭,但从没造过这么大的,因此也费了一点周折,才算弄好了几支。这边继续造箭,那边立刻开始试验。

--------------------------

原先的草靶被挂高了,下面放了一个大草垛,一个大橹靠在前面。十弓车弩,现在已经有14张弓了,被拖到一百步外。现在要试验穿甲能力,不能在跟前射,否则意义不大。

这时江海涛突然想起了瞄准问题。问过养敖他们后才知道,弓手射箭时瞄准,主要是把箭头对准目标,然后根据射程调整右手的高低。江海涛本想问为什么不在弓上搞一些刻度,代表不同的仰角。后来一想,这帮家伙好像没有那么细的角度概念,似乎只知道直角、45度等几个特殊值。

射箭时,也不是你在固定的同一角度上,就能射中同一目标。虽然没有精确测量,可是江海涛也已经发现,箭的重量误差最大会接近十分之一。因为箭本身就比较轻,制造误差难免显得比例较大。还有不少箭是战场上回收的,多少有些损坏,经过修整再使用。重量变上十分之一,那么离弦的速度也会变化5%左右。再加上风的影响、目标移动等等,因此弓手更多是靠自己的感觉来确定仰角。现在这么大一个弩,箭也很重,射速低,再靠感觉瞄准就不合适了。

在养敖他们的不理解中,江海涛临时设计了一套瞄准装置。他参考步枪上的准星缺口,在弩臂前端左侧固定了一个小木钉。然后在弩机后面放了一块小竹板,前端用细绳绑在弩臂上,后面垫了一根小竹棍。怕竹棍滑动,他还用小铜刀在上面刻了几道。可是他刚安装完毕,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可笑的低级错误!

这弩可不是步枪,射出的箭也不是子弹,弹道要弯曲得多。记得昨天射第一箭时,瞄准手把弩臂后端放得比较低,目测下来,要比前端低了将近半个头,就那样箭还射高了。于是他立刻参照榴弹发射器的瞄准具,修改自己的设计:在弩臂后端竖着固定了一个长竹片,然后在上面刻了几道。

等到江海涛指挥工匠装上这些新零件,瞄准手、扳机手,还有生指挥的拉弦手们重新试射。这次有14张弓,但箭也重了10倍,因此射手按照普通弓的角度大致瞄准。一箭出去,没有射中草垛前的大橹,而是射中草垛上的圆形草靶。它经过上午的试射已经千疮百孔,这次再被重量接近一把剑的硬木捅一下,结果散开了架。木箭摇晃着摔到草靶后十几米处。

江海涛赶紧询问瞄准手,刚才把前面的小木钉对准了竹片上的哪一个刻度。结果对方回答说自己没注意这个,气得江海涛差点跳脚大骂:我靠,忘嘱咐一句,就白射了一箭。瞄准手赶紧按刚才的样子再瞄准好,让他来看。对方紧紧把着弩臂,江海涛探头过去看了看,把远处散架的草靶和前面的小木钉对到一条线,然后在竹片上用笔画了一道。其他人也围了过来。江海涛给大家讲了讲这个瞄准装置怎么用,什么三点一线的。其实这些久经沙场的甲士、猎人都了解这一现象,只是没用过这种固定的、专门的准心和照门。稍微一讲,大家就明白了,瞄准手立刻表示自己下次一定注意竹片,也就是照门上的刻度。

但这时江海涛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照门上的刻度,比弩臂上表面高出一头多,瞄准手扛着弩臂时,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么高。还是瞄准手自己出了个主意,叫来一名木匠,在弩臂后端凿出一个把手,直接用双手抬着,就像操纵一挺重机枪。随后工匠带着修改设计返回工场,告诉那些制造弩臂的工匠。

--------------------------

瞄准手双手抬着弩臂的后面,抬头看着照门、准心,瞄准目标大橹。这次试射准多了,大家都看到大橹跳了起来。跑过去一看,大橹表面的生牛皮被撕开一道大口子,断裂的箭和碎片崩落在周围。大家正有点失望,养敖突然有点高兴。他指挥人把大橹挪开,然后让生他们回去再射一箭,其他人留下。江海涛不知道为什么,但乖乖地和归豹他们一起躲到侧面的房屋后,眼睛盯着草垛。随着远处传来一声“小心了!放箭了!”木箭呼地扎入草垛,震起很多尘土。

他们和对面的卒长们都走过去,围着草垛察看。木箭完全扎进草垛,只留下一个洞。江海涛发现这个洞是竖的,随即明白,这支木箭不是直直地扎上草垛,而是上扬或者下俯地飞过来。难怪前面那支箭断了,原来它斜着撞击大橹,于是被弹歪,划开了牛皮,自己也断了。

其他卒长们更了解箭,纷纷恍然大悟,说自己怎么忘了这么重要的问题。现在箭很重了,飞得不比普通箭快。虽然前粗后细,重心位置和普通箭差不多,但尾部没了羽毛,飞行姿态自然不太好了。于是又一阵叽叽喳喳。江海涛回忆起当初从网络上看宋代床子弩的介绍时,好像说它用的大木箭,以铁包头,用木作羽。于是他问大家,用木片代替羽毛行不行,或者竹片。建议很快得到通过,于是一个人被派回工场,传达新的修改指示。

瞄准手则夸起了江海涛新造的准星、照门,说这个东西瞄准起来确实方便了,不然自己刚才一箭未必能射中草垛。于是大家借等箭的机会,改进这个瞄准装置。江海涛根据枪械瞄准具要校正这一记忆,提出这个照门要能左右、上下调整。他本想在照门上预先刻上标尺,但后来一想,各个弩的拉力肯定无法精确统一,因此照门上的标尺刻度肯定会不一样,只能留到制造安装全部完成后,再根据试射结果刻画。当两个人用脑袋装着新瞄准具的设计图回工场时,前面那人带着两根竹羽箭回来了。

竹片不可能像羽毛那样粘在箭杆上,因此工匠们只好把木箭尾部劈开一点,插入一片修好的薄竹片,然后再把尾部绑牢。为了保持旋转,竹片用火进行了揉制,有一点弯。江海涛这时才注意到,原来那些箭上的羽毛都不是完全沿着箭杆中心线贴的,而是有一点倾斜。他也回想起来,据说火箭弹后面的尾翼也是稍微倾斜的,让它飞出去后能旋转,增加准确度。带木箭回来的人还说:时间太紧,工匠们没法做得很精细,先对付了一下;以后造,应该能更好点。

这两支旋转稳定的硬木箭,尽管是“对付”出来的,但随后的表现已经不错了。它们虽然都被撞裂,但穿透了大橹,而且让大橹产生了很多裂纹。撞击产生的木屑、碎片等,也扎在后面的草垛上,一位卒长说肯定能刺伤后面的人。但是也有人认为,考虑到弓的数量,他们大概只能造20来架十弓车弩,而且射箭速度不算快,面对楚军的200多面大橹,杀伤力还需要提高,最好能确保杀伤大橹后的一个敌人。于是有人提出还是给它装上青铜箭簇,这样在穿透大橹后,它肯定还能刺死一个敌人。

大家都看向了归豹,因为能否动用青铜造这个大箭簇,还是需要他来点头。现在十弓车弩的牙,已经是青铜的,那些新工具也需要一些青铜。虽然各个都不多,但七拼八凑,对原料、工匠、时间的需求也不少了。昨天城外惨败,损失了很多青铜兵器,远比从城墙上下捡回的多。归豹左右看了看,然后说:“薳申不在,他知道有没有足够的金。我让他无论如何给你们造一点,但不会太多。”

养敖想了想:“我们也不能完全只靠这十弓车弩。可以先用它打破大橹,然后弓手们集中放箭,射杀那些露出来的楚军弓手。”“嗯,有道理。”江海涛接着说:“我们可以都瞄准几个挨在一起的大橹,同时放箭,一下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弓手们集中放箭。”归重插话说:“我觉得,这箭也许不用穿透大橹,只要能把它们撞倒,或者撞歪,后面的人就会露出来了。”大家眼前一亮,这确实有可能啊。

于是他们在草垛前立了一个大木桩,和一个人差不多重,然后把大橹靠在上面,准备看木箭能否把它们撞倒。此时木箭还没送来,养敖提出用普通箭试一试。他说这样虽然能量转换效率低,但箭的速度毕竟快很多,没准能有用。

箭轻了,瞄准刻度也变了。但是射出的箭确实飞快,飞得很平,瞄准手很快就找准了刻度,五支箭被射到大橹上,结果也出乎他们的预料。虽然三支箭被撞坏,只留下箭簇稍微穿透了大橹,箭杆不知所踪,但另外两支箭穿过去不少。而且瞄准手说,箭速这么快后,很容易瞄准,在这一百步距离上基本能百发百中。

随后再用重箭,效果也不错,一下就把大橹和木桩推倒了,木箭立在大橹上不断摇晃。[注011701]

这一下,大家都感觉到十弓车弩可以发射轻重两种箭。轻的普通箭可以用来精确射杀敌人,射程、准头自然要比普通弓箭高多了,每一个都能达到养敖的水平。归重说,如果有这东西,昨天到敖来城下侦察时,就可以一箭射死他,不用他那么辛苦地爬上城头了。听到这,大家都笑了。但是这时候一个卒长提出了问题:昨天他就建议在弩前挂上大木盾,这样瞄准手才能安全地瞄准;当时大家都很赞同的,可是现在设计的这个弩臂,好象没有办法挂木盾。

大家一听,连呼后悔,赶紧派人去工场叫停,然后一起回去进行现场设计。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这个疏漏还不算严重,很快就解决了。江海涛根据后世的推拉门,提出在车的前部竖立四片木板,弩臂的头部从它们中间的一道竖缝中探出去,左右瞄准时,木板能左右滑动,一直保护两侧。随后经过各位造车、造盾的工匠们细化、修改,改进措施开始实行。

工匠们得到这个新任务后,马上提出多造一些框锯,还有木工刨。要是在以前,这些木板加工起来可不容易,要用斧头劈,很不平整。即使用刀锯,也费力费时,而且浪费木料。可是现在有了框锯,很容易锯出二三十厘米宽的木板,即使有一米多长,也能保持比较平整。他们还提出把那两把大刀锯,还有一些凿、斧送回冶炼场,用来铸造新的锯条、刨刀。这些东西确实容易损坏、磨损。特别是锯条,工匠们还不熟练,因此在来回推拉的过程中,用力方向还不能一直掌握得很好,经常有人锯着锯着就用力大了、歪了,结果把锯条弄弯,甚至折断。大多数情况下,调整后面的绳索就可以把锯条再拉直,但工匠们还是弄断了三根锯条。幸亏框锯的结构很容易更换锯条,断锯条可以送回去重铸。归豹听说新工具如此受欢迎,又不浪费金属,立刻答应下来。

--------------------------

看着工匠们回去干活,归豹长舒一口气:“怎么样?大家觉得效果如何?明天能造出多少?”众位卒长都一起看向养敖和江海涛。养敖说:“我看很有用,足够攻破楚军的大橹。至于数量,我们有200多张弓,够造14辆。刚才听归丹说,他在城里又收集了一些弓,加上昨天战场上捡回的,大概能造20辆。我看这里的情况,造出20辆没什么问题,只怕弓不够。”然后他看了看其他人,最后看向江海涛。

江海涛好歹算是“总设计师”,只好发言表态:“我看造20辆没问题。不过再造弓,恐怕来不及了吧?”他依稀记得,古代造一张好弓需要好几年呢。

--------------------------

[注011701]:用这种箭撞倒大木盾,大家不用惊讶。十弓车弩拉弦张开时,吸收的能量超过1500焦耳,按效率0.4算,木箭拥有的动能将达到600焦耳。增加到14张弓后,能量可以达到840焦耳。现代常用的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枪口动能一般在580焦耳左右。大多数手枪弹的枪口动能都在500~600焦耳,大威力手枪弹可以达到1000焦耳。这些手枪弹打中目标后,如果对方穿防弹衣,就会把所有能量传递给人体,足够把人撞倒。因此用600多焦耳的能量,撞倒50公斤左右的木盾和木桩,很有可能实现。当然,前提是木箭不在穿透、破坏木盾的过程中,浪费大部分能量。至于撞歪它,应该比较容易。

书中十弓车弩(14张弓)射出的箭的速度:发射80克(4两)的普通箭,效率0.2,速度103米/秒,比普通弓箭高一倍多;发射396克(2斤)的箭,效率0.4,速度65.56米/秒;发射792克(4斤)的重箭,效率0.44,速度48.62米/秒,比普通弓箭略高。